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实践学习对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实践学习对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实践学习对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实践学习对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实习过程中,通过“建立亲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出师资’——以‘分散实习为主,集中学习为辅’——参与班组例会——‘理论联系实践’讨论——体验社会”的实习模式,让学生在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校企双方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现场的工艺、设备及其安全操作知识,参加班组例会,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书本理论知识联系现场实践学习。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技术、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交流人生。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去,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求学生学会与人打交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体验社会的成就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

工科专业;生产实习;创新能力培养;工科类;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制定重大改革项目“2010年~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提出的,“纲要”指出:“需要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加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大国迈向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工程教育强国,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后备力量[1]。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以及课程的开设等方面与以往都有很大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从以往重视工程教育向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转变。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首批改革试点院校专业,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以及课程的开设及学生实习等与之前的教学相比有了相应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更加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3]。但是,由于安全问题或者其他因素,一些接受实习的企业单位热情不高,有些单位即使勉强答应了,也只是敷衍了事,带队教师无奈、也无法让学生深入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则是按部就班、实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4,5]。而工科类大学生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探讨了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在国内外现代冶金技术大环境下如何利用生产实习、岗位体验等企业生产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的目的。

一、建立亲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学生顺利完成实践实习的保障

实习企业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学生实习质量。生产实习要求有真实的生产环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几乎很难满足生产实习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1)寻求稳定的、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搞好实习的前提[6,7]。工科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地选择专业对口、工艺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稳定的、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质量的保证。(2)加强与基地的科研合作。与企业签订建立实习基地合同后,并不意味着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完成,那只是实习基地建设的开始。学校依托自身的理论、科研和信息的优势,与企业加强联系,一方面应当积极开展技术合作,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协作,不仅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且也为学校找到了一条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为基地建设及实习经费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企业技术员及工人的业务能力。

二、校企双方“出师资”,加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提高生产实习、岗位体验的效果,必须加大实习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配备专业素质高的教师。作为工科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个合理的实习师资队伍,应该是老、中、青相结合,充分发挥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特别是要将青年教师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补充高校实习师资力量。这样才能有利于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冶金工程专业除了让教授、副教授作为带队教师之外,还加强了专业课任课教师进工厂带实习的力度。像冶金过程原理、传递过程原理、冶金设备、冶金概论、钢铁/重/轻/稀有金属冶金学、工厂设计基础等课程的专业课任课老师团队均会派至少一位专业课教师作为实习队指导教师,到现场主要熟悉生产工艺、设备及相关的管理制度等。在实习结束之后,专业课负责教授会收集实习现场资料,专业课程组会学习、讨论,更新教学内容。在现场实习的学生,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授课内容再次结合生产中的实践进行讲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为了增强实习师资力量,我们聘请了企业中相关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作为辅导教师或者实习专题学习主讲教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因为他们不仅非常了解企业生产、工艺及设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他们协助辅导,这对提高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效果是十分有利的。

三、以“分散实习为主,集中学习为辅”的实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安排实习时,一般由学校联系好实习单位,同段时间内将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到一个企业实习,在实习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企业集中实习。传统的“一看、二想、三动手、四记录总结”的方法有其优点,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6,8,9]。但是,为了不影响生产企业与保障学生安全,在生产实习时一般都会特别强调学生要服从厂方管理,不希望学生在车间内自由走动。同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通常车间内噪音较大,在安排有技术员的讲解中,只有距离技术员较近的学生能听清楚内容。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难于深入实际工作发挥其个性与创造性,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实习时以实习班级为单位,一般人数在30人左右。如果30人左右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岗位,一方面会对生产岗位的操作造成一定的不方便,另一方面,学生很难深入到实践中去。因此,我们按照3-6个人不等一组进行人员分组分散、岗位轮流实习,每小组实习时同一时段岗位不同,学生在学习完现场知识(包括技术、设备、操作、安全等)之余,可以深入思考工艺及设备工作与操作原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集中学习讨论,集中每位同学实习感言,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由指导教师或者企业技术员(工程师)将学生学到的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参加班组例会,改变实习模式

一般实习都会以“指导教师打前站了解情况、开实习动员会、学生到现场实习、中间穿插几次讨论、最后严格考核”的模式进行。此模式执行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也适合很多工科类学生的实习。但是,学生在现场一味地学习技术、设备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缺少对现场生产过程管理及其处理方面知识的学习。班组例会是指由班组长或班组长指定人员主持的定期会议,与会者包括所有班组成员,会议主题一般是班组的业务运作、内部管理等事宜。这种例会,一方面能有效地进行工作部署和指令传达,另一方面,集中所有班组成员的智慧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还可以监督、检查、发现工作执行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在湘潭钢铁厂实习过程中,将学生分组轮流参与每日班组换班例会、生产安全例会、技术组例会、设备组例会,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一个企业在“安全第一”的情况下如何确保生产的顺利完成,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如何在复杂的各岗位中做到“安全第一”。

五、以理论联系实践的讨论,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1,9]。生产实习是包括冶金专业在内的工科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学生应创造出不同于先前的新事物,或树立用不同于先前的方式做一件事情的意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看到了现场的工艺、设备,参加班组例会了解到了“安全第一”下顺利达标达产的生产管理模式之后,定期、不定期地将以上所学的东西,结合书本,将知识融合到一起进行讨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讨论(也可以“组”的形式参加)[10],提出自己对生产现场工艺或者设备改进的看法、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结合所学“冶金过程原理”“传递过程原理”“冶金设备”“工厂设计基础”等课程知识,最后凝结出课题,形成岗位体验案例,经过查阅文献后再对此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并向学校、企业专家及其他同学进行汇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去,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体验社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在校园内经历18-19年,不读研的学生大四一毕业就要步入社会,读研学生再在校学习3-8年再入社会(在校园内经历21-27年),在校期间,除了实习或者实践时间可以接触社会之外,其他方式接触社会的机会甚少,很多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复杂的社会及社会关系,甚至有学生因为不愿意与人打交道而得自闭症。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自主地接触社会,体验社会。指导教师将学生以3-6个人的小组为单位分派到现场进行实习后,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生产岗位上的工艺与设备,还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与岗位上的师傅、技术员打交道,学习技术、交流人生,处理各种工作时间内的事情。指导教师不全场干预,只是偶尔参与其中,让学生当过程中的主人。在和岗位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将所学知识和他们交流、讨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社交能力,还让学生颇有成就感,这增加了学生的自信与实习的动力。

七、结语

实习过程中,建立亲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保障学生实践实习顺利完成;依靠校企双方“出师资”,加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以“分散实习为主,集中学习为辅”的实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参与班组例会,改变实习模式,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与学习到一个企业在以“安全第一”的情况下如何确保生产的顺利完成,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在复杂的各岗位中如何做到“安全第一”;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课余讨论,将所学的东西,结合书本,融合到一起进行讨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所学课程知识,最后凝结出课题再深入分析讨论;同时,让学生自主地接触社会,体验社会,还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与岗位上的师傅、技术员打交道,学习技术、交流人生。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去,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求学生学会与人打交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2]马红梅,侯志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J].化工高等教育,2010(1):29-33

[3]陈泽军,周正.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升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1(1):142-144

[4]邱树恒,陆宇兰.大学工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和实习方法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22-28

[5]覃寿同,李大磊.生产实习的问题分析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1995(3):50-53

[6]赵纯清,程永扬.提高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效果的研究[J].农业装备主支术,2005,31(1):43-44

[7]马红梅,侯志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J].化工高等教育,2010(1):29-33

[8]陈泽军,周正.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升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1(1):142-144

[9]李运姣,马进财.开放式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4):30-34

[10]陈爱良,肖连生.“有色冶金工厂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现状及其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41(9):218-219,253

作者:陈爱良 田庆华 刘旭恒 彭志宏 谢确 罗雄志 单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 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