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卓越工程师体系下“双导师”制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对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下的“双导师”制的构建进行探索,对“双师型”教师和“双导师”进行界定,并提出“双导师”应该区别于普通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特质,同时对“双导师”的评聘与考核、引入与退出机制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双导师制;构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省相继启动了省级卓越计划,按照卓越计划实行“双导师”制的要求,就“双导师”制的建立展开探讨。
一、“双导师”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高等学校教学的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又具有与从事专业教学相一致的本专业实际工作领域的专业技术职称的双从属性。“双导师”是严格执行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四年必须累计一年到企业学习经历;必须有五门以上专业课由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承担,为满足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阶段的实际要求,学校和企业指定或者选拔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而构成的卓越计划特有的“双导师”,并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标准和培养计划,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联合指导和参与培养质量评价。
二、“双导师”的队伍构建
“双导师”作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其构建模式与选拔体制的创新是卓越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是“卓越计划”是否落到实处的重要体现,更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新突破,实现教学科研工作由跟踪模拟到主动引领的跨越。
1.“双导师”应具备的特质当代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构架,更为趋于合理、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当涵盖促进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养成,是人才培养的更高台阶和教育教学的内涵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双导师”作为我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培养工程技术领军后备人才的教师队伍,应当具备以下特质。独特的育人理念。当前很多教师只关心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引导学习者正确地做人、做事和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方面比较忽视,常常出现两个极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不闻不问,只管自己讲授,不管学生是否接受;粗暴对待学生,用语言或者行为伤害学生的自尊。卓越计划作为工程技术拔尖人才的培养项目,“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应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平等的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树立“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自由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师风师德。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传授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品德方面给予学生良好的示范,同时良好的师德也是教师更好发挥示范作用的保障。在强调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同时,特别注重和加强师德的建设,形成关爱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行为示范的作用。坚实的工程实际背景。卓越计划是为培养工程领域内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坚持“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工程实际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改变目前我国学生实践能力弱、教师工程背景不足、教学偏向学术化的现状。因此,卓越计划教师具备坚实的工程实际背景是实现工程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先决条件之一。国际化的视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要求,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发达国家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将国际化的科学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中,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是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工程教育差距的内在需求。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内在潜质。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人才的必由之路,这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内在潜质,引导和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性人格的养成。
2.以更为开阔的视野选拔“双导师”创建行业领跑的卓越计划“双导师”队伍。转变传统的教师选拔观念,创立不拘一格的新选拔机制,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下选拔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在某一领域内有独特建树的专家学者进入“双导师”行列,起到行业领跑的作用,是高等工程教育实现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建立起“双导师”的基本保障体系。建立起“双导师”入选最低门槛是保障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1)卓越计划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任教师原则上应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有承担科研活动的经历,应具有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2)卓越计划的授课教师,每年要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行业挂职)经历。(3)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新进教师原则上要到企业顶岗挂职二年以上。
3.“双导师”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建立制定既严格又灵活的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对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内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1)学校单独制定工程型教师评聘与考核条例,把工程实践经历作为工程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基本要求,将教师接受企业工程训练的环节纳入到考核中来,企业培养阶段的待遇予以保障。(2)考核评价侧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强化教师在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研发、专利申请、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成果,弱化理论研究和学术等。(3)卓越计划的授课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讲师及以上职称,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4)卓越计划的授课教师,每年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开发、在相关行业企业挂职等)经历。(5)学校与企业协商确定企业教师评聘与考核办法。(6)企业教师原则上应由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综合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工程师(或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评聘程序:由企业推荐,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审核,提出任职人选,学校组织评审后,按条件进行聘任,由学校发放聘书。(7)聘任期间,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年度考核,对不合格者可解除聘约。(8)企业教师参加学校的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参与教材和课程大纲的编写、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学生的培养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培养学生。(9)企业教师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优先来我校进修、开展科研活动。
4.引入机制与退出机制的构建(1)定期考核:改革“一评定终身”的教师评聘办法,建立起定期考核与长期考查的动态评价体系。(2)特定的岗位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是促进加快教师自我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对同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担任,参与竞选,构架专家团队、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办法构成的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分,以优胜劣汰竞争上岗。(3)创新激励机制:对评定和聘任的教师发予“双导师”资格证书,只有取得“双导师”证书的教师才能参与学生的培养,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享有一定优先权,设立卓越计划“双导师”专项资金,在教师薪酬待遇和能力提高等方面提供专项资助,职称的评定同普通教师相比享有优先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4)制定实施教师到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校内工程训练机制。(5)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现场考察、挂职锻炼。(6)制定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参加企业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培训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罗小秋.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与服务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
作者:谭丰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