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与高等教育评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探索和试点,[1]终于在21世纪初得以全面展开。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的精神,回应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建设和质量意识的提高,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0月正式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这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中,对新建院校的合格评估和5年一次的办学水平评估涉及被评对象多、出现的问题多、引起的争论多,对政府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的触动既广泛又深切。人们最为关心的是,高等教育评估能真实地反映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吗?这类评估所得出的结论有多大的权威性?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分析评估体系的构成及其实施细则,并考察评估主体———各级评估机构的人员构成及其合理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所奉行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教育评估20字方针,其着眼点仍是通过评估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与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估还有较大的差距。其执行的结果很可能进一步推动硬件条件的建设,至于这些硬件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学校所培养的人在知识构成、专业基础、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是否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那是教育评估很难关注到的;即使关注到了,由于其在评估体系中所占权重小,且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存疑,此类评估仍难以摆脱自拉自唱的尴尬,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可。专业认证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评估。在西方,它起始于20世纪初,是一种协会性质的、自愿性的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的方法和途径,是学术和专业教育界内部的一种直接的和自我管理性质的活动,主要由非政府性质的院校、专业和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联合会具体执行,通过认证对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的高校或专业进行认可,并协助院校和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起步较晚,首先是从工程教育认证开始的,这也是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多、投资大,承接的国际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各种性质的建设单位不断涌现,建设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对建筑工程人才培养及人才从业资质进行鉴定,专业认证因此应运而生。“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就是一个例证。随着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成立,专业认证现已扩展至机械、化工等十余个行业领域,认证标准也充分考虑了和《华盛顿协议》会员国认证标准的对接。
一、工程教育认证理念
工程教育是应军事和工程的需要而出现的,[3]工业革命是工程教育发展最大的推动力。工程教育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特别关注其实用价值,也就是工程教育讲求实效。这就很好理解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个理念“产出导向”(Outcome-Based)了。它要求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向用人单位开放、向学生开放,方案中要体现公开、清晰、明确和可测量的毕业要求,认证时将考察5年前的毕业生都在干什么、能力如何,并以此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判断依据。这与我们传统上高等教育评估所秉持的“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即“投入导向”(Input-Based)是有严重分歧的。实际上,如果我们将工程教育与工业生产进行类比,那么孰是孰非便一目了然了。工程教育的主要产品是工程技术人才,确保所培养人才的质和量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务,至于学校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人、财、物)成本,虽不是像工业生产那般越少越好,却也不是多多益善。工程教育的目的是为工程、企业界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工程教育认证所关注的是学校为学生成才所设计的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为贯彻这样的培养方案所采取的措施的落实情况。这就是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二个理念“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这就要求学校要转变教学工作的导向,所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各种评价都要围绕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来进行。学生是高校工程教育的接受者,是这种社会服务的购买者,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国家需要多样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希望营造一种人人成才、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学习工程的可持续动力和自豪感。如果一味以教材、知识传授、教师兴趣为中心,教育很可能与学生的需要、用人单位的需要不一致,甚至相背离。从事工程教育的每一所高校,因学科专业不同而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也因所处地区、发展历程不同而有着自己的具体情况。为了保证工程教育质量达到国家和相关行业确定的基本要求、便于国家之间工程教育文凭互认而实施的工程教育认证,实际上对于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也是有实际意义的。这就是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三个理念“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它要求形成新的质量保障机制,强调全员参与、全程评价和反馈改进。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者,可能得到的结论分为P(通过)、P/W(通过但有弱项)、P/C(通过但有关注),其有效期为6年和3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并持续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可以说这是对工程教育举办者和从业者的一种鞭策,也是全体纳税人和工程教育服务购买者的一种权利要求。
二、国内高等教育评估分析
经过10多年的摸索和建设,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4]对于新办院校有合格评估,其他院校有5年一次的教学水平评估,动态监测有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衡量专业水平是否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有工程教育认证等,这一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投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10年前,就有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作了较为全面的剖析,认为我国当时的高等教育评估存在评估目的错位、被评者被动应付、评估结论主观随意、评估主体单一、指标刚性太强、评估过程欠规范、评估功能未充分发挥、存在道德隐患等问题,并提出了高等教育评估要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质量的多元化、加强评估制度研究、建立专家库且对专家进行培训、评估指标体系要更科学、评估主体要多元化、评估组织要中介化、充分发挥评估功能、防控道德隐患等建议。
10年后,我们再回头看,学者指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已有改进,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欢迎,如教育部2013年12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就明确指出,审核评估坚持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实行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评估体系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如评估组织的中介化、社会化,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教育主管部门至今仍扮演着领队、教练兼裁判的多重角色;又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为“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及学校特色项目”,其中“学生发展”中包含招生、就业、学生服务与学风,很明显这里主要讲条件和投入,以及学校怎么做,很难看到来自学生、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评价。这正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评估存在的重大缺陷,是导致评估结论难获社会认可的根本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公立学校,对学校的投入和重大决策权都集中在政府部门和学校手里,缺乏公开透明度,依法治校、依章治校还没有到位,让政府部门和高校把评价权拱手让给第三方,难度肯定不小。目前,我国还缺乏水平高、信誉好、社会认可度高的民间教育评价机构,这也是导致政府部门对教育评估不敢放手的重要原因。
三、新的理念将促成教育与评估的根本性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一旦我们认定了某个客观、先进的理念,就有充足的理由将它付诸行动。工程教育认证“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是谁一时冲动提出的时髦口号,而是工程界和教育界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是《华盛顿协议》各会员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共同思想,是社会呼声和要求的反映。也正因为工程教育认证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才使得它赢得了工程界的认可和越来越多国家的加入。仔细分析,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并非仅仅适用于工程教育认证,该理念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及其评估都是非常适用的。在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时期,经费、师资、设施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对新建院校或扩张速度过快的院校进行办学合格评估,坚守办学的底线,以此促进学校的人、财、物投入和教学工作早日走上正轨,保障广大学生接受合格高等教育的权利,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对于办学条件较好,教学早已步入正轨的院校,则应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水平评估,要求从实现清晰、明确和可测量的人才培养要求开始自证,倒推培养体系、课程的制订和实施,以及为此配备的师资、教材、图书资料、实践教学条件等,学生、用人单位的评价应该占有更大的权重,如果能定量地反映或至少定性地分析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那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工支出占办学成本的20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与高等教育评估很大比例,学校尽量控制师生比,导致一些特定的岗位(如实验室)长期缺编,学校通过政府贴息贷款或教学专项所购入的教学设备越来越多,却因为缺(合格)人手或场地而长期弃置一边的情况时有发生,至于设备使用率低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这些问题并不能从高校办学基础数据库或生均设备总值中反映出来。这些投入是否发挥了作用,学生最清楚。如果师生有效地利用了这些教学资源,必然会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水平和工作成效上反映出来。同样,学校是否把水平高的教师用在教学上,教师是否用心教学,也能从学生方面反映出来。因此,教育评估绝不能停留在师资、设施等的绝对投入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它们发挥了什么样的效用。在某种程度上,人才培养和产品制造有一定的可比性,这是一个不断追求更好的过程。如果进行了一次评估,却发现不了问题,没有积极地整改,评估资料入库、评估机构撤并、评估人员改行,那么这样的评估就是一种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对教学不仅没有助益,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需要绝对避免的。像工程教育认证这样,有先进的评估理念、严谨的评估程序、合理的评估范围,无疑将引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指日可待!
作者:周锡堂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