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程教育创新路径及策略范文

工程教育创新路径及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程教育创新路径及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程教育创新路径及策略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迫切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的工程人才。目前,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要求是主动服务国家的战略要求和行业、企业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具有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多样性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促使我国的工程教育水平赶超强国。

1国外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行业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快速更新与发展,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1]。如何培养适应现代工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是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在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以工业发达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皆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工程训练”列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着重强调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实践”,大力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从而保证在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1]。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就开展了一场在大工程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往的通才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以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从科学回归到工程[1]。为此,创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模式:工程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着重加强工科基础类教育,学习毕业后通过社会来提供其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最后需通过专门的考试与职业资格的认证后成为工程师[2]。美国的工程教育正在制定工程教育战略与发展计划,包括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重新评价学校影响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的发展政策等。美国工程院还在2001年设立了一个每年50万美元的年度工程教育创新奖,以推进工程教育的变革。同样作为工业发达国家的德国与法国,对工科类大学生的工业训练非常重视,每所高校都会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真实地进行工业训练。学校一般要求工科类大学生在其入学前至少具备一年的工业训练经历,而在校期间,则会安排一半时间到社会企业中去进行工业训练。所以这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即完成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将获得工程师学位,同时也是其职业资格的认证。欧洲工程教育的重点和改革方向与美国一致:在继续保持基本科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工程教育的实践训练,加强对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综合与集成。日本具有居世界一流的工业产品的制造水平,这与日本注重对工程教育中的工业训练有很大的关系。日本的工程类院校都安排有专门的机械工作教学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工业意识、情感、纪律等。在毕业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第一年,日本企业将会专门地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工程训练。由此可见,现在世界上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将工程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将高等教育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同等看待,甚至将实践训练放在理论教育之上[3],因此还带来了世界性的教育理念的革命性变革。

2国内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建国初期,全盘照搬前苏联的实用型教育模式;改革开放后,又全面回归以美国为代表的通知型教育模式。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果不从中国实际出发,仅限于跟踪和模仿外国模式,是无法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超越与突破的。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不少积极变化,加强工程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2006年初,由教育部牵头、18个有关部委参与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其主要任务就是推动我国尽早加入《华盛顿协议》,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这对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又如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首批61所高校入选。该计划对于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尽管高等教育已发生了这些积极的变化,但工程教育问题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

(1)培养目标不清楚,学术化倾向严重。查阅我国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比比皆是,细看课程体系,学术化倾向严重,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一部装满“成熟理论”的书柜而已[1],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根本谈不上,团队能力和系统适应调控能力差强人意,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社会评价较低。

(2)工程性缺失,实践环节薄弱。我国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由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校企间缺少产学研实质性合作、学校实习的经费相对紧张等原因,使得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内容都难以得到保证,工程训练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这使得我国工科毕业大学生大多都缺乏实践与创新能力,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3]。

(3)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科南特先生曾说过:“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色。”由此可见,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息息相关。我国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实践”的现象,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缺少制度上、资金上的支持。因而,目前高校教师更多的是缺乏工程经历,从没出过校门的高学历学者,缺少能够面向工程实际,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大师级工程师。综上所述,由于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仍偏重于灌输学科知识,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现象,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实践应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训练与培养。因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

3创新工程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要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探索新的工程教育途径与方法,首先要借鉴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进办学经验,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与行业、高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4]。

(1)建立一个核心理念,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完成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一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相关行业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及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与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

(2)建立2个保障,即建立师资和教学基地保障。师资队伍的保障要实施“双师工程”人才强校战略,要从制度上确定工科教师必须具备工程背景,通过与企业合作,将青年教师放在企业锻炼,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校企技术开发,并将学术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建立全新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专业类教师的职务聘任的考核要从评价理论研究与为主,转向于评价工程项目的设计、专利、产学合作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教学基地保障要依托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研究创立行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让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演变成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

(3)推进5项改革,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考核方式、教学组织和管理5个方面进行改革。①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偏重工程科学知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偏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偏重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经济等作用的传统培养模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科内容的新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应加强团队实际设计项目。②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偏重理论推导,轻视工程教育,“空洞”的课程教学形式。以强化工程实践、设计以及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要创造条件安排丰富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科专业要引入项目教学,教学内容应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就是要改变教师独占课堂的教学模式,应从实际或已有的知识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探究规律和致力创新;开展“基于工程实际”、“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考核方式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单一的试卷考核模式,学习效果评价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促进能力的提高。考核方式的科学化、多样化必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⑤教学管理与组织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一切束缚。

4结论

回顾国际工程教育的改革背景,我们发现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实践教育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不能生搬硬套,要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国情,冷静分析工程教育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探索新的工程教育途径与方法,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