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专业建设工作论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专业认证是国外保障专业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最初的少量专业到现在上千个专业,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历了认证标准、运作方法、涵盖范围的逐步探索才进入现在相对成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1989年“华盛顿协议”的签署更是通过开展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向了更深远的作用和意义。
一、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情况
美国专业认证最初发展自医疗专业,逐步推进到了工程教育专业,在1932年成立的工程师职业发展联合会(ECPD)的指导下进行。而ECPD正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前身。ABET作为独立专业认证机构,得到美国教育部、各州专业工程师注册机构以及全美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的承认,是美国高教界和工程界广泛认可和支持的全国唯一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ABET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十几个常务委员会以及四个鉴定委员会。组织结构如图所示:认证标准是认证机构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认证工作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保障。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界人才需求的变化,刚性认证标准已经滞后,ABET不断探索和完善,于1994年开始研制新的工程认证标准,EC2000标准在1997年应运而生,2001年全面推进。新标准与之前标准相比从注重教育投入转变为注重教育产出,从对教育过程规范性的关注转变为对专业自我完善和改进机制的关注。EC2000标准系统阐述了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11种能力: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知识;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根据需要去设计部件、系统或过程;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影响力;识别、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认知;有效表达与沟通;有深厚的通识教育基础,认识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全球发展的影响;终生学习;拥有当代相关问题的知识;能够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在ABET发展过程中,1989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那一年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六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并签署了“华盛顿协议”。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其中任何一个签约成员认证课程的人员都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实质等效性的学历互认越来越引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加入华盛顿协议和申请加入的会员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华盛顿协议》有正式会员12个,分别为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新加坡、南非、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民间团体;预备会员5个,分别为来自德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俄罗斯的民间团体。
二、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情况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土木工程专业才开始进行,建设部和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不仅注重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同时关注与国外相关学会的交流和学历互认,如在1998年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和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签订了第一学位专业认证互认协议。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和学历互认迫切性更是逐步强化。进入21世纪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始了运作模式、认证标准、涵盖专业的积极探索和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5号)的文件精神我国正式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并在2006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专业认证试点范围,设立机械类、化工类2个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和电气类、计算机类、地矿类、轻工与食品类、交通运输类、环境类、水利类7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另委托建设部组建土建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2007年8月24日正式下发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和“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暂行)”,以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已经开展进行了5个年度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接受认证申请的专业达到20个,近五年认证专业统计如下:2011年3月最新公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组成。其中通用标准包括: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
三、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工作
将ABET认证适用的EC2000标准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相比对,可以发现,与从注重教育投入转变为注重教育产出,从对教育过程规范性的关注转变为对专业自我完善和改进机制的关注趋势相对应,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也有所体现。主要集中在专业目标中毕业生能力方面和质量评价中持续改进方面。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与高校专业建设实际相结合进行论述。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专业目标中毕业生能力方面列举了毕业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10点基本要求。除专业能力和素质外,有关于职业道德、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交流合作、创新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也有关于数学、自然科学及一定经济管理知识的要求。学历教育的等效性是近些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发展动力;培养高水平人才,保障工程教育质量水平是促进教育等效性和国际互认的重要前提保障;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又是促进工程类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良好举措。可以说国际互认、工程教育和专业认证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种交织关系。教育投入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但一方面两者之间不是必然关系,高投入并不必然意味着高产出;另一方面对投入的过度关注容易引发认证工作的畸形发展,使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各种指标数量而忽略质量建设。以对教育产出的注重作为契合点进行专业认证,将较好地引导各高校进行工程教育专业建设,在保障投入的同时将大部分精力用到质量建设中去。标准中十项毕业生能力要求正是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导向标。
1.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大学四年期间,学生接触到的人和事都会对其产生一定重要影响。一门精彩的课程、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可能就会直接影响他将来步入社会后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件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更需要整个高校构建一种具有良好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校园氛围。有完善严谨的制度建设,有公平公正的政策执行,也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更有人性化服务的态度。否则在课堂上的感叹与现实中的失望所产生的强烈反差作用下,如何保障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多类课程设置。大学生是一支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生力军,大学时代是汲取各类知识和养分的黄金时间,而各门课程的学习正是促进其成长的沃土。工程类学生能力的多样需求早已引起了各高校的关注。比如在西方国家,“通识教育”的理念早已源远流长,通过各类丰富多彩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学习人文、艺术、科学、文化、道德、伦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机会。在我国高校培养计划制定中,应该充分挖掘公共选修课发挥的作用,保证公共选修课授课质量,为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余提供多样的课程选择。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质量评价中提到了持续改进,认为专业应该具有比较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应该将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价结果用于本专业系统和持续的质量改进。这项认证标准的提出将专业认证工作从静态向动态,长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专业认证工作不是结束,而是再发展的新起点。专业认证只是一种对专业过去历史的认证,目的不是得出专业合格与否的结论,而是要保障专业建设质量。通过认证为专业提供多方面信息的反馈,来自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来自评审认证专家的、来自同业同行的、来自广大师生的,帮助专业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特色和再发展的方向,构建专业自我完善机制,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近些年在我国迅猛发展,但和国外认证工作相比,运行时间短,影响范围小。从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公众社会的认可度到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任重而道远。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根据我国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运作方式,逐步树立专业认证意识和认证观念。一方面是认证机制的完善,逐步扩大影响力,加快加入华盛顿协议日程;另一方面是各高校的工程类专业建设工作,为认证机制打好专业基础,期待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的双剑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