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与途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卓越计划”的实施
(一)“卓越计划”实施的意义工业经济时代,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代工程的复杂性以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创新拔尖工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高等工程教育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正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提出来的。“卓越计划”实施目的在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工程师。“卓越计划”实施是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精神,在规划实施的10年中,预计最终参与计划的工科类本科生与研究生分别占到全日制学生人数的10%与50%。“卓越计划”是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卓越计划”的实施方向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优化工程素质,将培养高素质工程师作为首要任务。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但尚未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强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工程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技术创新以及工业化的推进都离不开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支撑,因此,未来国家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未来10年是我国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及时启动卓越计划,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其实施有利于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于培养高层次工程创新人才,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卓越计划”实施对课程的要求课程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有必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作用,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应体现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整合的特征。“卓越计划”在课程改革方面着力推行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规律的措施,以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为目标,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更加重视工业界的需求,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性是高等工程教育最为突出的特性,“卓越计划”特别强化对课程实践性的标准,要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确保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要求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规定本科阶段课程实行“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生产学习、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其次,“卓越计划”也特别强调课程的国际化,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构建与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相符合的课程体系,将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用于“卓越计划”课程设置与实施。最后,“卓越计划”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还能够掌握更多未来持续发展的技能。
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及其问题
(一)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2]体系是多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包括结构、内容与实施3大环节。因此,课程体系由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3个环节组成。课程结构是不同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课程体系由多种不同课程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形成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是指课程当中所包含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传授给课程对象的内容。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内容以何种方式传授给对象,也就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课程体系从整体上考虑课程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它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合理地形成课程之间比例关系,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高效地执行课程实施过程。高等工程教育是专门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其发展动力直接来源于工业需求,根本任务是为工业界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课程体系是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使命的主要手段,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是在长期的工程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工业的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功能。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热点和重点,要求以全方位工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遵循工程教育的本质规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工程环境中培养复合型工程技能,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工程师的目标。
(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问题
“虽然,中国每年几百万人补充进高级专门人才大军之中的工科毕业生,但无论是来自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较弱等问题,且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3]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未能发挥应有功能,存在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和课程实施弱化等主要问题。
1.在课程结构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遵循以学科导向设置相关课程,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在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结构中难以体现;另外,课程结构的灵活性不够,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基础课与专业课等必修课占据了课程计划的大部分;跨学科课程、综合类课程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工程视野的拓展以及未来的持续发展。
2.在课程内容方面,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封闭和陈旧,课程内容没有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对课程的更新程度重视不够,使用的教材难以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内容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工程伦理、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人文社科类方面的知识欠缺;同时,课程内容当中还缺乏对国际工程科技知识的介绍,导致培养的人才国际化意识不足,限制了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形成。
3.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的实施要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当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实施中,方式比较传统,主要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形式,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国的校企合作实施课程还没有建立起合理运行机制,作为“卓越计划”实施主体之一的企业没有能够真正参与到课程实施过程中来。另外,在课程实施国际化过程中,国际交流合作的力度仍然不够大,工程教育课程实施国际化的速度太慢。对比先进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利用“卓越计划”实施的契机,建立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高质量工程师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工程技能与国际化素质,努力培养未来所需的复合型高等工程人才。
三、面向“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就是从课程目标出发,协调与整合课程体系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卓越计划”的要求,合理优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保证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体现在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首先是对社会需求的开放。高等工程教育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等环节,使得课程体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其次,是对前沿科技知识的开放。课程体系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科技知识体系中,必须将课程体系及时更新,瞄准交叉学科等前沿知识,及时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科技发展最新动态。最后,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保持空间上的开放性。“卓越计划”要求未来的工程师必须具备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成为独自应对国际化挑战的工程技术人员。所以,课程体系设计需要参考国外高校,尤其是发达国家高校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信息交流,以学生工程知识、能力与素质提高为主线,使得课程体系能够顺应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2.协调性原则
“卓越计划”强调课程设置合理有序,多要素互相交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协调性原则包含3层涵义:一是课程结构的协调性,课程体系的协调性并不是将若干课程机械地堆砌在一起,而是要用综合化方式将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在学时分配与学分安排上的科学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关系合理;二是课程内容的协调性,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划分,将课程内容中科学知识、工程知识与人文知识等各方面知识协调整合,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统一;三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协调性,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程实施过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如何将不同的力量整合到一起,需要掌握好协调性原则,正确处理好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与企业等多因素的关系,提高整体效益。
3.动态性原则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本身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它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持续地改进和演化,以保持和外界环境动态平衡。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动态性原则是指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改革与调整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更新和充实,在结构、内容和实施上都要更加灵活,调整各类课程学时与学分的比例,及时增加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实施手段,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建立符合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本质要求的动态型课程体系。
(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途径
1.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结构优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当前主要任务是提高实践课的比例。高等工程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卓越计划”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特征反映到课程结构当中,就是需要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设计,改变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理论课课时过多的局面,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与学分。持续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制定完善的实践环节和实践模式,把实践环节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方面,可以借鉴“欧洲工程教育E4(EnhancingEngi-neeringEducationinEurope)计划”,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紧密型课程体系的框架与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是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侧重于提高选修课比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适应性的工程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未来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具备国际竞争力,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满足工业界发展需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掌握多种知识,获得多种能力,具备多种素质,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接触不同学科的学术前沿,开阔视野,从不同侧面了解工程发展趋势,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复合型素质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跨学科、综合性学科课程,建立多学科的选修课程,把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与学术前沿等课程列入选修课表。
2.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素,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与素质的优化,使得学生获得未来持续发展的后劲。“卓越计划”提出了“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口号,强调复合型现代工程师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理解工程伦理,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是工程师在工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规范、道德标准和道德品质的总和。社会责任感是指工程师个体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总体意识,或工程师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工程活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应履行或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包括保护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重视环境保护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4]所以,高等工程教育要注意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增减相关的知识点,加入环境、人文、经管、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完善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均衡发展体现在课程内容中,扩大学生知识面,形成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此来全面完善工程师培养的质量。另外,为了应对未来国际化的挑战,必须树立课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国际化的知识点,加强原版教材的引进,引进国外成熟的工程教育教学软件。应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对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借鉴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最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对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3.完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依据“卓越计划”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通过改革课程实施方式,以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生产制造工艺为主要目标,创新工程实践培养环节,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技能。同时,灵活采用新形式组织教学,尝试案例教学法,将工程实践领域实际案例拿到课堂中来。工程教育的实践性较强,传统知识传授很难将实践性的内容表达清楚,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对问题解决有清楚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另外,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过程双向互动,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由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专家参与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以上的措施,已经在一些高校中初步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南京工业大学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在2010级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中,开设了综合性跨学科的工程导论课程,课程涉及机械、土木、电气、化工等多个工程领域,除了理论教学,还有接触前沿知识的讲座课和需要动手画图、测量、拆装的实验课,老师来自校内外,学生一开始就置身于真实的工程学习环境中”。[5]总之,“卓越计划”实施目标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师,高等学校作为“卓越计划”的实施主体,要深刻理解“卓越计划”实施的意义与价值。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围绕“卓越计划”,加强课程体系各环节优化,调动高等工程教育多方面资源,完善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和实施手段,从而加快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推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