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程教育重视入学教育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实践能力的地位及作用
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为主线,通过综合化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来培养具有“大工程”意识和技能的工程师。因此,注重人文社科素质、实践环节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是其主要发展趋势,[1]其中实践性、专业性、工程训练是工程教育的传统要素,工程教育只有面向实践、适应现代工程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才能培养工程实践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2,3]实践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和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践,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是贯穿整个大学学习全过程的,由若干性质、形式不完全相同的要素构成。从性质上分,可分为专业与非专业两类;从形式分,可分成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两类。限定性实践是指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实践教学,如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训、公益劳动等;而教学计划中没有规定的例如课后练习、自选课外实验、兴趣小组、科研活动和社会调查等均属于非限定性的。[4]绝大多数高校开学伊始进行入学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等限定性实践,也包括专业介绍和实验室参观等非限定性实践。其中的专业介绍和实验室参观这些非限定性实践并未对实践效果提出具体要求,老师介绍到什么程度,要求学生了解到什么程度,时间安排较少,容易导致此阶段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在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面对的学生处于何种状态。
二、大学生的特点
21世纪是充满机会和挑战的世纪,富有变化和创新,亟需交流和协作。飞速发展的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生事物,也催生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创新思想。在改变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较大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90后学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具有个性心理特点,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5]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毫无疑问是积极向上的一代,他们思维开阔、头脑活跃,有理想、有抱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有个性、热衷网络、富于创新、讲求实际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突出特点,[6,7]他们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时感到很困惑,会考虑所学专业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单位,前途上有什么发展或经济上有什么收获。同时,从家庭到学校,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现实,使学生们普遍接受着“前途教育”和“就业教育”,急功近利的思想引发“读书无用论”或“读书实用论”,致使大学生学习缺乏基本的动力、严谨的态度、刻苦的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形成了一股“不振之风”。[8]如何在学生入学伊始加强实践教学,使其对所学专业有感官认识,对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深入了解,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些什么,用什么来做,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是支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动力。我们可遵循“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多实践、早实践、实践教学不断线。[5]
三、强化入学教育的实践教学
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招生简章里进行了专业介绍,但那些只是抽象的文字,对于没有任何工程经验的学生和家长来说,通过此文字来了解各自专业是不现实的。所以,还有一些学校设置了入学教育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参观、专业介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也进行了入学专业介绍、并进行了连续追踪以掌握学生对本专业认识状况。表1是针对入学一个月后的大一学生进行普遍调查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学生思想开阔、有理想、有抱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对将来的就业和考研问题更关注,也更现实。还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不是特别深,不知道所学课程有什么用处。四年后,大学毕业走出校门时,自己能做些什么没有明确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很多学生从入学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并没有完全消化或者很不够,也许更多些持续的工作,效果会更好。我们针对调查结果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给学生推荐专业通识读物,这些读物通俗易懂,语言生动,结合图片,使学生系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内涵及其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与学生协调时间,每周开展一次专题讲座,邀请本专业教师和已毕业学长进行专题讲座。已毕业的学长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和工作,给大一学生介绍自己学习各门课程的体验和就业情况,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更利于大一学生接受和理解。受邀的毕业十年的学长,他们在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了一定的经历,与大一学生交流时更有特点,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专业特点、未来发展等方面与学长进行深入交流。本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介绍可从事的科研工作,并邀请学生课余时间进入各实验室了解实际的科研情况,若有兴趣可以参与其中的部分工作,从科研专业方面引导学生,使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情况,并与所学课程结合,促进学业进步。我们会针对学生的状况持续开展工程教育的各种尝试,树立工程观念,最终使学生热爱我们的专业,在大学期间树立学习目标为之发展提供动力。
四、结束语
先通过认识实践,使学生产生感官认识,然后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强化工程概念,再进行专业实践和生产实习进而完成整个专业学习过程,这与涂善东提出的“全面工程教育”的理念相一致,“全面工程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学科和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大学科学研究与工程教育的互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师资建设等问题。[9]发挥非课堂教育的作用,将工程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经常到专业实验室参观,了解相应的科研工作,逐渐产生兴趣,组成兴趣小组,熟悉专业知识,培养工程理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创新。通过强化入学教育将工程教育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对于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大有裨益。许多工程教育专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渐露端倪的“非工程化”现象表示了担忧。[10]“非工程化”现象首先表现在工程教育的出口———毕业生流向上。虽然大多数本科毕业生事实上分到了基层单位,但对于重点理工科大学而言,毕业生择业的实际取向顺序大致为:出国、考研、国内机关、院校、研究所、外资或合资公司、基层企事业单位。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学工的轻易地放弃所学专业;如果留在专业领域,则更愿意在实验室、研究机构从事“学术性”的工作,而不愿到生产第一线(类似地,学农的不愿到农村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学医的不愿搞临床)。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可以解释的。深入开展入学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工程化概念,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展主动学习。当然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进行相关教育,使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牢固树立工程化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面向实践、适应现代工程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