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进范文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进

1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学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方面分为主干课、辅助课和相关知识课程三大方面,其中主干课《建筑设计》贯穿建筑学专业二至四年级,属于实践性指导课程,又随年级的高低分为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快速设计、毕业设计等几个环节。我国高校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一般以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展开,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快速变化,传统教学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病,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在教学理念方面,目前我国建筑设计课程教育普遍存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问题。建筑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性劳动,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但很多高校教师与学生对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导致学生设计作品创新严重不足,好的作品太少。

(2)在教学计划方面,很多高校课程设置存在较大问题。学生学了很长时间的设计课程,却连常见的建筑材料、建筑构成与施工工艺等都不懂。且在教学中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实践环节仅以某门课程为核心,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学科之间缺乏相互渗透。

(3)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些设计课程内容落后,未适应社会发展开设新的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少,很少考虑建筑节能、与环境的协调、当地文化与历史等因素,未充分发挥新材料、新型结构在设计中的应用等。

(4)在教学方式上,目前建筑设计课程流程一般为:集中授课、资料收集、草图辅导、上板成图四个阶段。集中授课阶段主要是结合设计题目、任务书的专题知识与设计方法的传授与灌输,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资料收集阶段,大量的假题假做,学生缺少实际工程气氛的熏陶,只能在图书馆、资料室中收集同类建筑事例,缺少从气候、资源、建筑环境等周边限定条件的调研分析;草图辅导阶段包括一草、二草、三草的平立剖面设计,由于师生比增加,这一过程演变成教师抓紧时间改图,学生依据教师的意向再进行深入,只能被动接受;最后成图阶段只能匆忙了事。同时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与统一的集体教育模式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学校提供给他们的教学方式缺乏弹性,遏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5)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在做设计时缺乏合作,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要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每个人都有不同分工,而在高校学生一般都是各自为政,缺少团队合作意识。要让学生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进行创新教学,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

2创新对建筑设计的意义

建筑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性心理和思维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建筑创作能力为主要目标。2003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建筑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建筑技术人才。因此建筑设计作为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创作活动,离不开创新。何谓创新?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过程。创新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路。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建筑作品是建筑师价值的体现,创新是建筑师赋予设计的生命活力。如被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专家在评价该方案时指出:建筑的历史是由一条创新的道路筑成的,而这一方案表现出建筑历史不停向前,推动性的革命性的发展……建筑体形简洁有力,与室外浑然一体,设计蕴藏着深层内涵的中国文化的秩序与内敛的东方美学思想。创新是人才竞争的关键。建筑设计人才应是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建筑师创新能力的水平直接反映建筑师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还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竞争性,学生毕业后在设计单位长期处于绘图员的位置。

3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建议

国内的建筑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同济大学借鉴米兰工学院的“套餐”模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采取“3+2”的培养模式,清华大学进行三年级的“学术周”的教学改革等等。本文提出全面创新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和学生双方自身特性等诸多要素所设计形成的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全员性的创新型、互动性的教与学的范式。其主要内容如下:

3.1更新教育理念并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着力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此必须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创新氛围与环境,提倡教育创新,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和灵感。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应建立一种较为开放的模式和相应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相互激发创作热情。另外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将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寓于其中,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努力培养既有灵性又有人性的创新人才。

3.2完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建筑不同的功能及规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设置,并适应社会发展,让学生多了解新的建筑与结构形式、建筑动态、新型材料、建筑理念以及规范的变化等,并在初期阶段让学生对建筑本身,包括材料、工艺、结构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训练不同类型的建筑方案设计,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选题是一个关键,选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难度适中,有所创新,尽量避免同一设计题目多次重复使用。在设计的入门阶段,如首先选择与学生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教学楼或住宅入手,将空间组合设计的原则运用到设计中去,加深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并了解人的行为模式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关系,逐渐树立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高年级建筑设计题目选择应多样化,尽量使学生对实际工程有感性的认识。

3.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3.1借鉴国外建筑学教学模式

巴黎美院是19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学院,它提供了与当时实践相结合的职业建筑教育,其教学体系分两部分:学院和导师制的画室。学院负责讲授理论知识及日常管理,并通过主持各个级别的竞赛考核学生,达到对教学质量与整体学术方向的把握与控制。真正的设计训练在各个导师的画室中进行,以建筑画室为单位指导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与教学的计划制定。巴黎美院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由艺术和技术构成,教学结构主要是:预科教学(六个月),实习工厂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形式特征,同时还上一些设计原理和表现方法的基础课,技术教学(三年)。学生以学徒身份学习设计,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每一门课都由这两种教师共同担负。这些教学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

3.3.2培养学生掌握形成创新思维的方法

建筑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建筑设计的创造过程,包括构思意念的产生,建筑形象的创造和建筑设计的表达三个阶段,创新思维的开发培养贯穿于所有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

(1)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创新思维活动应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推测及假设等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思考,对同样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易形成较为新颖的构思和方案。

(2)比较与整合,培养学生的辐合思维。对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假设或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与重新整合,优化出较好的方案,获得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果。

(3)抓住灵感思维。灵感在建筑方案构思阶段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勤于思考,注重积累,这样才有可能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灵感被诱发出来。

3.3.3注重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心理学家亨特和梅特卡夫经长期研究认定,对技能和习惯的创造性学习优于根据重复练习和记忆关系的学习,而讨论式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思考和领悟的有效途径。通过讨论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讨论的方式引入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当中,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建筑设计课程中讨论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程序如所示进行。

3.3.4引导并鼓励学生参与设计交流与竞赛活动

做设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获取信息,加强横向的比较和交流。我校所处的江西省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少,且均处于“闭门造车”状态,彼此交流少,不利于发挥高校资源共享的优势。学校之间可举办联展,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他院校的状况,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可多举办一些讲座或研讨会。目前我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多次举办建筑设计作品展,通过展出,学生较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范围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应引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创新及竞争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设计竞赛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学校内部的作业竞赛和评比;第二种是通过网络上的信息来参与社会上的一些实际研究型的竞赛,这种能开拓学生的思路,鞭策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当前的建筑动态;第三种是全国性大学生设计竞赛。

3.3.5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尽量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走出校门能较快承担实际工程。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块的内容贴近实际,例如采用真题假做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在实际工程中建筑方案受到的各种制约,从而培养学生实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尽可能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使学生全面接触实际工程。

3.4增强教学反馈与评价机制

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价,采取较为灵活的标准,以鼓励创新为主,对参与者取得的突出创新成果给予表扬,对学生的学习建立档案,课堂学习成绩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的证明材料。一个设计完成后开展设计心得讨论会,积极听取学生设计感受与建议,对好的建议形成书面材料便于以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