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工程技术施工员培养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高职施工员应具有工程施工中常规的、成熟的施工技术的技能能力,更应该具有与相应学历层次对应的技能能力。高职施工员培养应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在整个培养体系中作用,同时更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在高职生较高层次技能能力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成本较低的、效率较高的科学培养模式,能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工程实践中所需技能人才,为科学培养合格技能型的人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高职工程施工;施工员;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能力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工专业)以房屋建筑工程为载体,是探讨培养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技能为主要工作目标的专业。其培养体系是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及专业主干课的基础理论知识(三者简称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辅以课程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训练,获取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得到工程施工员所需技能的初步训练。建筑工程是一个传统学科,也是随着设计新理念、建筑新材料、新结构、施工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开拓的技术领域。建工专业建设建设在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很突出,如专业的培养体系设置,在围绕施工员岗位的培养目标中,急功近利,抛弃该学科的内涵特点,不顾学科间相互作用,忽视基础性理论的“后劲”、“支撑”作用,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在较高层次技能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而是直接“抬高”施工技术一门课程的作用来培养施工员,导致建工专业的毕业生三年的在校学习无法满足建筑施工一线对施工员的基本要求,毕业生连基本的专业术语都不明白,工程交流中困难重重,出现与实际需求相差较远的现象。因而,以下结合工程实践及高职教学探讨,对建工专业施工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施工员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能力探讨
工程施工是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建成最终产品的活动。[1]这种活动对施工员的工作内容及施工员的能力要求进行了精准的概括,这就是工程实践中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技能的要求。实现设计思想和设计意图,把图纸变为现实,是施工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施工员首先得读懂工程施工图,且这些专业的施工图是工程师们交流的语言,一套完整的工程图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等专业知识,且各专业施工图是相应专业知识在工程图上的体现,读懂专业施工图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工程师们综合技能的应用。尽管各专业有各自的特点,但在建工专业中一般以建筑、结构知识为主线,进行建筑、结构施工图的阅读,同时结合设备专业施工图,理解设计意图,然后完成相应工程施工,由此可见,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施工员必须掌握工程施工图的内容再进行相应作业。工程实践中需要施工员具备施工组织设计初步编制(在项目或企业总工程师指导下完成)、测量放线、钢筋料单的制作、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预决算单编制、工程资料编制与整理、竣工图绘制等基本技能能力,这些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带“笔”作业下的“动手”操作技能,是一名合格施工员必须具备的技能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具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具有对新技术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的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的知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二、基础理论知识与所需技能的相互关系探讨
为了实现将设计思想(蓝图)转化为工程实体这一目标,理解设计意图是施工员顺利工作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而“蓝图”(即施工图)是专业工程师应用相应的专业知识表达建筑物内涵的平面、立面、剖面等的专业施工图,是专业知识及相应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工程实施中工程师交流的语言,所以施工员为了实现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读懂专业施工图,而为了具备这个能力,在培养体系中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技能能力,这就是建工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的专业理论体系是最基本的技能能力获取的保障体系,是培养一个建工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的知识体系。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具备施工技术的初步技能能力,往往是通过学科基础及专业主干课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去培育、去探索,可现行的培养体系中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对这一层面技能能力培养的作用,对于专业理论在培养相应技能能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严重不足,而且多以生源的整体情况不理想随意取消这块深层次技能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那些浮在专业表面上的、直接的、所谓操作技能能力的培养,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高职教育毕竟是系统的、科学的教育,不是培训机构短期技能培养,显然不可取。建工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可其中又以掌握力学、结构方向知识(结构即是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筑成的受力骨架)尤为困难,高职教师面对这块的教学实践多表现出畏惧感,一般采用直接放弃的做法。而这个知识点又是专业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毕业生工程实践乃至今后几十年职业生涯工作中的理论支撑体系,是培养具有持续发展后劲的高职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若因为有困难就改变学科的内涵及专业特点来进行专业教育,肯定不可取,这样容易把职业教育办成断头教育,使职教学生失去上升通道[2]。
为了获得较科学的结构专业素养下的技能能力,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建筑力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及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知识(以下对学科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简称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与学需要大力加强,这是解决培养建工技能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且这是经过多年土木学科不断探索、实践得出的有切实可行的做法。面对现阶段的生源背景和高职发展需求,需要花费较大力气来教与学,培养学生获取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整个体系中,主导方向是“专业主干课基础知识”为目标体系:建筑施工提供扎实的支撑体系。在相互关系上,“专业主干课基础知识”在“职业目标”的底端,是“职业目标”的支架、是培养高职生具备后劲、发展潜力的支撑体系。如果抽掉“专业主干课基础知识”,所需的“职业技能”这一目标就犹如空中楼阁,导致整个培养体系出现全盘崩溃的结果,最终培养失效。在专业培养中过分强调追求“施工技术”一门课程来获得施工员技能培训,也即将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拆分成各个分项工程来培养技能,犹如高考复习中的“押题式”复习,把高职生的技能能力获取局限在有限的课堂和教师已掌握的所谓技能操作上,误以为能解决一个毕业生几十年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这是不现实的。何况,工专业毕业生在工程实践中不仅要面对新建工程,还要面对扩建、改建工程;不仅要对房屋建筑工程,还要面对土木工程其它方向的工程实践,施工现场的环境以及工作对象都是变化的、不确定的。所以培养体系要帮助毕业生解决各种多变的工作对象及各种环境作用下的问题,用不变的具有后劲支撑力的基础理论知识去面对多变的工作目标,这是惟一有效的解决方法。建筑施工技术是建工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课,在知识体系上是建立在前期学科基础、专业主干课的掌握上,它是研究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主要工种的常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方案及有关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它是一门集现代高科技与传统技术、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实践中只能从重视基本技能的有效探讨、引导入手,而不应该只是具体操作模式的讲解、灌输。从以上分析可知,基础理论知识是技术的支撑体系,是应对多变的工作对象的技能所需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不能弱化或忽视其作用。否则,一味地强调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来培养施工员,还不如让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施工现场训练,这样他们至少提前二至三年接触房建中的施工实践,这种模式与早期国企施工单位培养的未经过高等教育的施工员类似。而目前我国高职施工员的培养是在国企改革之下,施工企业对项目管理转向多元化下,原先由企业承担施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实习期培养任务主要转由高职院校来完成。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是培养建筑工程现场急需的施工员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场所,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服务于施工企业,为地方经济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保证,为了获得这一目标,科学的培养体系极为重要。但综观我国现有的高职培养方案及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状态,目前培养的高职生难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难以达到社会所需的技能人才要求,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视。
三、基础理论知识在技能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实践探讨
现行的建工专业培养体系过分弱化基础理论的作用,基本上抛开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围绕房屋建筑工程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防水工程及室内外装饰工程这几个分部分项的施工技术进行相应的操作技能能力的探讨,将具有灵活性、创新性的“技术”当做一项固定不变的工作来处理,忽视了建工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的工程实践中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工作环境的多样性等特点,使施工技术变更了基本意义。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计划年年在变,使用的教材版本太多,可这些教材绝大部分是由本科专业教材的压缩、复制而成的,有些教材质量极差、错误甚多。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3]由教材问题可见现有的培养体系问题较多,希望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使之得以改进。施工技术是将施工图转化为工程实体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具有灵活性、创新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建工专业培养的施工员主要是以掌握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并具要求有一定的施工技术方面的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初步能力,编制组织计划问题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是在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后,通过逐步积累,达到一定的知识积淀后才能获取的技能,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技能,是无形的,也是与学历层次要求相符。而基础理论知识是获得技能能力的重要来源,在工程实践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形的支撑体系,支持高职生的学习以及毕业后几十年的工程实践,应该得以重视和强化。
在图1中,建筑力学(以下简称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作用不仅是为后续课程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属于职业技能范畴。在职业生涯中,力学及建筑结构知识是建工专业及工程实践中作用最持久的知识,是学习阶段及工作中无形的支撑体系。培养计划中提到高职阶段是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的教与学阶段,如建筑力学课程,它是探讨相关结构体系内力的计算问题,即主要目标在于学习已知荷载作用下,进行相应杆件的支座反力及某些截面内力计算的问题,是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课程,是为后续的建筑结构、建筑施工课程提供基础知识的理论课程,而深层次的计算模型的建立、计算、分析及其中的力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等则不是高职阶段的目标要求。知识要求和培养方向很清晰,可实际培养体系中忽视或淡化它们的重要性,歪曲了这层含义,是错误的做法。以高职生基础差为理由而弱化数学、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与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培养体系中不能因为生源的问题而改变学科的内涵关系,不能因为部分学生的问题而改变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尽管现实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是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些基础课程如果引导方法得当,在高职教学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故探索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学科体系仍需努力。如何进行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目前的重要难题之一,但必须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找到合适的有效的途径,否则高职施工员培养是失败的、无效的。
较好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能为后续建筑结构(主要指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课程学习提供扎实的基础,进而为工程施工图阅读(尤其是结构施工图阅读)积累扎实专业知识。学习者能不断地去获取施工图的深层内容,理解设计意图,进行相应的作业、检测等工作目标,完成施工任务。相应地,这种教学模式是合理的、科学的,是持续发展所需的技能能力培养模式,能够结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知识不断在实践中进行一定创新,探索新的施工技术,解决更高的技术问题的做法,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国在近期完成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复杂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的实例,都是相关土木人在扎实基础知识作用下,结合已有实践功底通过技术创新而完成项目实施的。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理解所面对的建筑技术,灵活驾驭相应的技能要求,才有机会进行技术创新。我国土木专业的培养模式一贯主张宽口径、厚基础,这种模式下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发挥着重大贡献。否则,无理论支撑下探索施工技术是不长久的,其施行会失效。技术创新是建立在扎实理论功底的支撑下完成的,希望加强施工技术课程中看得见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的教学,来直接完成培养施工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点也可以从在校生的交流及已毕业的学生的工作实践得以验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土木专业范畴,培养目标体系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律、特点,而且培养体系应该遵循学科的结构特点,尤其是整个理论体系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应该结合时代要求,探讨适合时代要求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探索出一种适合当前的生源情况的施工员培养模式。
四、结语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施工员的培养应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基础理论教学,为高职生获取施工员全面技能所需的支撑体系打下良好理论功底;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帮助获取基础理论知识时,应突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再通过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完成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目标,能够获得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高职生的操作技能是与学历层次相对应的、具有综合性的,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与学及辅以基本的实训、实习实践等多方面综合培养来获取,具有应对多变工作对象的技能能力,这种模式是低层本的、效率较高的科学培养模式。一味强调短期行为下的操作能力培养是不当的,是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谈到的“断头教育”[2],而且在这种培养体系下,毕业生今后发展局限性太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很明显。社会所要求的高职学生应经过系统的、科学的专业培养,获取今后一生的基本技能,而这些技能并不是培训机构下短期内所获得一时性的临时技能。在教学中加强有效引导、启发,真正领着学生入门,让他们继续深入实践中去修行,完成“学徒式”培养。按这种模式能培养出满足施工一线所需的工程施工员,并具有一定的综合力及创新能力,也符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平沙.袁贵仁谈职业学校升格:原则上高职不升本科[N].北京晨报,2015-07-02.
[3]赵越光.试论高校自编教材的作用、问题及其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57-59.
[4]中国青年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2014-07-04]
作者:彭春生 单位: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环境与建筑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