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求建筑技术培养体系建构之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
学结合”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同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26号)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近三年的专业建设中,认识到建立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的机制与制度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机制与制度建设,要在由“组织、机制、制度”构成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下展开,并确保运行有效。
机制与制度建设首先必须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各组织机构在一个统一的机制下,展开建设工作;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以制度为依据,衡量机制建设的成效,保证机制建设的质量,促进机制的不断创新。因此,机制与制度建设应立足于“组织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教学运行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七个方面。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各为一体、相互独立,而是紧密联系、互相融合,共同服务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分工合理、渠道顺畅、职责明确”的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
机制与制度建设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建立分工合理、渠道顺畅、职责明确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依托院系,我们建立了“院、系、专业”三级组织体系,确保机制与制度建设的有序开展。
学院层面,由教务处负责,协调其他相关职能处室参与制定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和规章制度,对系部及各专业的机制与制度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系部层面,成立由主任牵头,专业负责人、实训中心主任、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人等参与的组织机构,负责学院层面相关机制与制度的运行实施,并对专业层面建设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专业层面,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牵头,骨干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的组织机构,负责机制与制度的具体运行,并就机制创新与制度建设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
二、建立“深度融合、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就是全方位地服务企业,谋求校企的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共赢的格局。在建设过程中,我院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从合作企业的选择机制、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形成了以“深度融合、双方共赢”为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合作企业的选择
针对目前有些合作企业存在合作层次低、时间短、项目不规范等情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对合作企业的选择过程做了一些改变。选择一批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作为与其他企业沟通的纽带,充分发挥这些“纽带”的辐射作用。通过与这些企业的深入合作,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员工,实现“订单式培养”。由此,产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在校实习的职业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最终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经同上海鲁班软件、中建总公司、中冶建设集团、中铁建筑集团、浙江东南钢构集团、浙江中南建设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持久稳固的合作关系,并通过这些“纽带”企业新发展了二十余家新的合作企业,目前,共与九十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员工培训、订单培养、科研攻关、学生实习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二)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学校全方位地服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动力和源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深度融合、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目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合作动力和校企合作模式两个方面。
1.提高企业合作动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主动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认识企业的文化,利用学校专业多样、教师理论扎实的优势为企业建设出谋划策,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几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无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技术难题,按照企业需要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与企业联合申报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得到建筑企业的高度评价。在全方位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企业为我们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提供了大量支持。企业还精心地安排实习岗位,全面周到地安排技术人员指导,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2.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建设过程中,通过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相结合,实现“深度融合、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目的。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课程开发过程中,成立由建筑类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顾问委员会,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交流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合理性。再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现有工程造价和招投标实训室的基础上,又筑巢引凤,提供潜在资源,与河北新奔腾软件公司、上海鲁班软件公司合作,结合专业机房,建立了鲁班软件教室,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库和潜在的客户目标群;企业则免费提供行业软件,介绍培训指导教师,并承担《建筑工程定额预算》等课程教学及实习指导任务。与工程一线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切实强化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鲁班软件教室还承担对外培训业务,为邢台市各企业培训技术人员50人次,服务了区域经济建设。
三、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建立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建设,主要从组织机构、教学机制与制度层面进行。
建筑工程系现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钢结构技术、建筑设备五个专业。五个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专业平台,其他四个专业是优势资源,如工程监理、工程造价、钢结构安装、建筑设备等方面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来带动这些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
基于此,建筑工程系成立以主任、教学副主任为领导的教学管理组织,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试行教研室和专业建设小组双线运行的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教师在专业和教研室方面隶属关系不同,以教研室为单位难以开展专业建设、专业教研活动的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与相关补充方案,从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实习实训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方面着手,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运行。同时,还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如在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上,首先根据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方案,将顶岗实习阶段分为计划准备、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由多个工作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责任人,有效地改善了以往“放羊”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了顶岗实习效果。
四、以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目标,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课程建设机制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开发模式,确立了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模式,并明确双方的角色定位。在课程开发中,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深度咨询,对企业专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结合教学规律加以吸收利用,但切忌盲目照搬。
(二)系统化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在凸显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框架下,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行业企业、学院教师、课程专家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关键,从设计理念到课程考核形式,从课程标准到课程教学资源与实施条件都进行了系统的设计。
(三)制度化规范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步骤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和教学分析,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然后通过选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借鉴“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采取布置任务、教师讲授、分组练习、任务实训、成果展示和综合评价的步骤,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探索“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
(四)将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重要场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通过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真实(模拟)的项目为载体,以具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并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利用校内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场所或校内生产性与仿真性实训基地,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学校专职教师为辅,完成整门课程或课程部分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在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轮岗完成课程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五、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培养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国外进修培训、国内高职师资基地培训/下厂锻炼、学院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三级培训体系。
此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还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培训方式。例如,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水平考试,获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依托合作企业,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培训;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兼职,实现“学校、企业、个人”三方共赢。
(二)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双师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
积极引进已具备“双师型”条件的人才,这是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带来生机。学院对这些人员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待遇福利、科研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条件,从而吸引优秀人才、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三)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兼职教师聘用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在聘请企业教师上基本上都是采取一对一的单聘形式,存在多种弊端。为保证兼职教师能够参与专业建设,顺畅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突破常规思路,通过与企业(如邢台市定额站、邢台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合作而不是与个别技术人员合作,实现了与企业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的聘任方式,消除了一对一单聘的弊端。互聘企业依据教学任务的相关要求,统一安排企业资深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工作,并将教学工作纳入其工作范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了平台。
六、因地制宜,健全、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
“立足院内、依托院外、相互支持、共谋发展”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明智选择和遵循原则。除了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规章制度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还结合专业实际,根据建筑行业特点,与企业联合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车间建在企业,企业能工巧匠承担实训指导工作,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形成了“企业入校、校驻企业”的基地建设特色。例如,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场就是通过长期租赁场地的形式,直接建立在合作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可以非常便利地得到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指导,实训效果很好。
在实训基地管理方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分类管理。配合学习领域设置工种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中心、综合实训场、工程造价管理实训室。为了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满足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训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课程,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了满足课程需要的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室。
七、建立院、系、专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学院教学管理机制与制度为基础平台,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质量管理特色。
我们通过对教学流程进行具体分析,运用鱼刺图原理(如图3所示),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即机制、教材、实训、教师、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其实行重点控制为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设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管理活动依据PDCA原理循环运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两年多的示范校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制与制度体系,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机制与制度体系在两年多的运行实施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我们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将机制与制度建设推向更高的平台,充分发挥示范校和示范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