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轮机人才培育实践与优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并依据我们对船舶修造企业轮机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调研,下面对我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理性思考。
本文从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建设高水平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特色教材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结合实际提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具体做法。
一、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船舶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目前我国造船业规模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拥有各种规模的造修船和配套企业近3000家。国务院《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形成开发与建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年销售收入1800亿元,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船舶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暴露出高技能人才岗位的缺乏。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船舶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要为我国船舶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瞄准人才市场需求,锁定专业市场走势,根据岗位设置专业课程,专业人才培养跟踪就业岗位,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特色,牢牢把握高职轮机人才需求发展前沿,科学分析人才市场需求,这些都要建立在现代船舶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
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立足区域经济才有发展根基,面向国内市场才有活力。某些高职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依然沿用中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宗旨。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其培养目标定位应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船舶修造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满足船舶动力装置生产设计员、轮机钳工、船舶管系工、轮机调试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和专业岗位变化而迁移,所以单一或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存在的。我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了“校企互动、能力递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训三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学生学习期间设置灵活教学模块,在实训模块教学期间兼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身份,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岗位技能;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训项目,产学全程合作;为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由一般到综合、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综合的能力递进,根据企业需求、课程特点与师资、设施条件,把人才培养的过程划分为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顶岗工作能力四个培养阶段。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较好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校企合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强,教学模式灵活,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师资队伍的复合性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多元性相结合。
(二)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船舶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轮机工程技术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协同船舶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及能工巧匠参与,共同建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项目训练标准、岗位技能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结构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确定本专业生产设计员、轮机钳工、船舶管系工、轮机调试员、质检员等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析总结,对船舶动力装置工程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同时融入岗位标准;采用企业、专业多方共同考核与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钳工、船舶钳工、船舶管系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构建以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与调试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实践教学
在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中,注重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紧密结合。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实践手段选择上,力图改变验证性实验实训过多,内容陈旧、手段落后的状况,大力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实践性环节,以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采用“课内实验→操作(基础)技能训练→轮机工程技术实训→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实训”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从2010年到2011年投资100多万元扩建了柴油机拆装实训室、柴油机装调实训室、船舶辅机实训室;购买了螺杆式制冷压缩机1台、油马达3台、分油机1台;安装了齿轮泵系统、往复泵系统,完善了离心泵实验系统;扩充了辅机实训室的功能。专业教师自行设计安装、调试了柴油机燃油系统、滑油系统系统、主机监测报警系统。购置并安装了船用锅炉、船用发电机组、船用空压机、油水分离器操作设备和系统,能较好地满足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动力方向)专业学生船舶辅助机械的操作和运行管理的实践需要,为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葫芦岛市的地方优势和船舶行业优势,依托渤海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由企业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学院提供教学设施,在企业机装分厂、管加工分厂建立“机装学习站”和“管加工学习站”两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利用校中厂,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利用厂中校,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进行岗位核心能力的反复训练,形成职业能力。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实现人才共育。学生学习期间设置灵活的教学模块,在实训模块教学期间学生兼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身份,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岗位技能。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环境和条件优势,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演—练—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改革。这一实践教学改革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精讲技能、学生多练本领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技能要领,提训练要求,分析难点操作,练习技能环节。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指导。“演—练—评”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教师在讲解和示范中提出课堂教学学习目的、训练任务和项目评定标准,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解析操作要领和展示关键技术环节等方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积极观察,认真体会技能的要领和操作的关键,主动参与技能操作,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教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掌握技能的目标,在主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和正确指导,建设一支既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以引进、选拔和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使“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国内外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安排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国外先进职教大学考察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选派教师参加国内权威机构组织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提升专业理论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实践项目开发与教学能力;选派教师到武汉船舶职业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和教学方法。通过“内训、外培”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并鼓励教师进实训室,亲自动手进行相关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管理,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寒暑假,选派骨干教师等到渤海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船舶企业挂职锻炼,参与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生产任务,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渤船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密切联系,搜集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相关信息,建立20人以上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在兼职教师资源库中遴选优秀技术骨干和岗位操作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核心课程、实训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实习指导等任务。
建立兼职教师助教制度。助教全程参与兼职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协助兼职教师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批改作业、参与学生的考核等。当兼职教师因故不能来校上课时,能够做好协调工作,甚至顶替兼职教师上课,保证教学计划有效进行。制定兼职教师选聘办法。让优秀的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能够到学校兼职,同时保证兼职教师的上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兼职教师考核办法。通过全程监控兼职教师的各项活动,保证兼职教师教学、实习指导等达到预期的目标,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根据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行业、学院、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体系包括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2。
通过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由企业行业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本专业教学条件标准、教学过程标准、教学考核标准。由院系督导机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与企业合作制定教学环节监控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实施对本专业各教学环节的全程监控,由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每年对船舶动力装置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起薪值和岗位稳定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船舶动力装置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任教师企业挂职制度,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掌握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并结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及时采集和调整教师数据和信息,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数字化保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及成绩考核评价办法、岗位职责标准和操作标准、顶岗实习环节的薪酬标准、师傅传帮带协议等,做到学生顶岗实习无缝隙管理,质量监控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