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勘探技术人才培育现况与革新范文

勘探技术人才培育现况与革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勘探技术人才培育现况与革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勘探技术人才培育现况与革新

桂林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创办于1956年,由原来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发展至现在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科专业和地球物理学理科专业,主要以培养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工程检测等领域的勘查技术人才为发展目标。该专业作为广西高校唯一的勘查技术类专业,于1978年开始实行本科教育,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起挂靠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招收博士生。

目前,在全国有近20所院校开设了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工程等相关专业,由于各个学校的定位、侧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1]。例如,北京大学的地球物理专业主要分为固体地球物理和空间地球物理两个方向,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毕业生多继续深造或进入科研部门(如中科院、航天部门等);同济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隶属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培养以海洋地球物理方面为主要特色;中国地质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则是以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资源与能源勘查地球物理、海洋与深部地球物理为重点方向。总之,不同院校,学科发展历史、学科优势、办学条件不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差异很大。国外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对学生的数理基础、计算机技术要求很高[2],所以在美国、挪威等一些国家该专业多不设本科班,而是设学制5年的硕士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获硕士学位。学生学习分为两部分,前3年为基础理论,着重在数理基础;后2年为专业理论,通常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三个方向进行。学生毕业后要完成一篇论文,但多数在企业或雇主中完成,论文的题目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或雇主来决定,实用性很强。可以说,国外的培养模式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我校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经过努力探索,逐步形成金属矿产勘探和工程水文地质勘探方面独特的优势,并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逐步形成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色。

一、更新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3-4]。近年来,笔者通过调研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分析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工程行业和矿业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人才需求,并结合我校的学科特点,提出打破理科、工科专业界限,突出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制订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案[5]。课程体系制订本着强基础、重应用、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理念,围绕“基础性、实践性、能力性、创新性”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技术领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增加专业核心课的课时,加大实践学时,增设综合性和研究性课程。

在我校新修订的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见表1),增加了“基础地质学”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强化“重、磁、电、震”课程基础上,增加“地球物理测井”和“应用地球化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桩基检测”、“地球物理数值反演”、“地质雷达与管线探测”等10多门应用性强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以期形成学生之间的差异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集中实践周数从31周调整到现在的42周,新增了“金工实习”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生产实习从原来的5周增加到9周,实习内容进行了充实和更新,让学生得到充足的专业技能训练。法勘探教程》(2007)、《地震波理论基础》(2010)和《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2011)等多部专业基础课教材。课程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典型实例和常用方法。将多年来形成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成果融入教材中,突出工程物探、矿产勘探等应用特色,努力做到“教有所用,学以致用”。这样一来,一方面教学安排更合理;另一方面,让多年来形成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目前,我们正计划编制专业课实验教学教材,以期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展现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舞台”,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阶梯”[3]。地球物理学相关学科本身就是实验学科,实践性很强。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革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生命线,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发展。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和属地化发展,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等专业学生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专业70%的学生来自广西。客观上,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和整体质量在下降,但就业压力却逐年增大。如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并成为社会市场上的“抢手货”,一直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力和方向。我们紧紧围绕“抓教材”和“强实践”两大环节,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上的革新。

1.专业教材建设

因材施教是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之一。近年来,我校先后出版了《工程地震勘探》(2006)、《电和就业能力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围绕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加大生产实习教学投入,实习时间从过去的5周提高到现在的9周,同时,开拓了雁山、临桂马面等校外生产实习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毕业实习是学生对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也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升。我校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有色集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桂林市质检站、贵阳水利水电设计研究院等区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教学实习基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将地理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办学优势。毕业生可直接到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真正得到了社会历练和提高。实践证明,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吃苦,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认可,近年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达95%以上。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

教与学是教育的两大主题,好的教育不仅是老师教得好,更应该是学生学得好。在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摸索运用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建立科研与教学交叉互动机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教能学,学而思

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诚然,地球物理专业理论课公式多,概念抽象,传统的板书等讲授方式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较难,学习兴趣不高。但在讲授过程中,合理的穿插部分讨论课,就能增加师生的交流互动,形成轻松的教学氛围;再配合形象的动画演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实验教学环节,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例如电法勘探物理模拟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模型的制备和设计,学生自己管理并完成实验内容。此外,鼓励和倡导探究式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探索导师制等教学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让继续深造的学生及早接触科学研究,并实行研究生推免制度;另一方面,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参与生产项目的设计、管理实施及验收的全过程。实践表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6-9]。

2.因材施教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存在较大个性差异。如何发挥学生个体的优势潜能,唯有因材施教。如果对专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定制教学,对地方高校而言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但可以摸索学分制条件下的淘汰制度,设想对专业学习确实有困难、学分绩点低的学生允许他们调换到相近的专业。同样,数理基础好、对勘探球物理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外专业学生通过考核允许调换到本专业中来。这种教学模式我们还只是在设想阶段,计划在学院内的相关专业先试点。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在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平台的支撑下,对地球物理学和勘查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提出“基础性、实践性、能力性、创新性”的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充实和丰富了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了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投入,增加了实践教学量。加大了教材的投入和建设,学科优势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把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建立了科研促进教学的互动机制。实践证明,我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初见成效,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就业能力持续增强。

然而,我校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包含几代人的努力。在当前乃至今后发展中,一定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始终坚持金属矿产勘探和工程水文地质勘探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不动摇,努力培养“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专业优秀人才。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