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际工程公司发展特点范文

国际工程公司发展特点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工程公司发展特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际工程公司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务院直属部委及各省、市原援外办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批以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出口为主要业务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此外,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一批过去以简单货物贸易为主的外贸公司开始向大型成套设备与技术出口型公司转变。以上这两类公司都是衍生于我国外经贸体系,也就是本文所指的外经型国际工程公司

外经型国际工程公司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内企业实力的逐渐增强,国家“走出去”的政策鼓舞,以及国内竞争压力的加剧,越来越多过去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工程建筑类实体企业和生产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我国涉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的企业群体迅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和明确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是摆在每一个外经型国际工程公司面前的艰巨挑战。

一、发展现状

从著名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的运营模式看,一般都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1.具有一支素质很高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在专业技术、项目开发、融资和商务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公司高端的项目设计和综合运筹管理、融资能力十分雄厚。

2.拥有一定的先进技术,具有雄厚的资金和融资能力,在工程承包项目中倾向于为业主提供“咨询设计——融资——建造——运营——合资合作”一条龙的整体服务,许多公司可以从项目立项阶段就开始介入。

而中国国际工程公司在项目运作模式方面比较落后,业务范围基本锁定在国际工程业务价值链上的一个非常狭小的单一区间里,如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等,这些区域的利润也极其透明,竞争非常激烈,商家拼的是执行项目的成本。大多数承包商缺乏项目的高端管理和综合运做能力,到2001年底,做过BOT类项目的中国国际工程公司还为数不多。根据我国排名前几十位的国际工程承包商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国际工程公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设计类”单位改造而成,如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等,其依靠自身在某专业方向的设计优势,通过培养提高国际商务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逐渐向工程公司转变,有的依靠行业背景,形成了集团化的从设计到施工的能力和专业优势。

第二类是“综合类工程施工企业”,如中建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公司等,这类公司得益于自身专业特点,项目拓展面比较宽,所遇到的行业风险较小,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和磨合,已经初步具备较好的项目总设计和综合管理能力,这也是这类企业近几年发展比较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这部分公司涉足的主要项目的专业科技含量不高,同时,这类公司机构庞大,人员负担较重。

第三类是“外经型企业”,如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万宝工程公司、北方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具有较强的商务能力和一定市场资源整合能力,有的企业还具备一定的融资能力,但同时,这类企业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施工能力。

第四类是近年来的一些“生产型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电子、哈电集团等,这类企业依靠其专业技术优势向国际市场拓展,但基本是在其所属的行业内通过承包工程,销售产品设备来参与运营。

二、国际工程市场坏境

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国际工程每年的全球市场总量在3.2万亿至3.6万亿美元,“9.11”事件之后,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同时也引发世界经济整体发展速度的减缓。但是,最新的数据显示,国际工程市场虽会有一定程度的委缩,但仍保持在一个较大的绝对量上,特别是第二世界国家的国际工程市场变化并不显著。而且,经济不景气时,经常会导致政府出资拉动经济,而政府的投资往往也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我国的对外承包规模在130亿美元左右,以2000年为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到83.8亿美元,设计咨询营业额达到134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达到1172亿美元,设计咨询新签合同达到233亿美元。我国国际工程公司的市场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东、南亚等正处于经济恢复和上升阶段的地区。

同时,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许多行业拥有了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工业化技术,在建筑、石化、水利、电力、交通、铁路、冶金和通讯等行业的应用技术和成套设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为中国的比较优势资源向第三世界输出提供了驱动力。同时,我国目前从事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人员有340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至少1000万人的任务不饱和,工程能力过剩,因此国内企业具备开拓国际工程市场的人力资源储备。

三、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特点

1.带资承包的趋势

在当今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私人投资增长幅度加大,政府出资项目逐步下降,国际工程项目更多的要求带资承包,要求承包商以各种方式协助业主进行融资、垫付工程款、参股、提供国际融资保函或全面协助业主融资等都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流行趋势和国际惯例。承包商的融资能力已经成为能否赢得工程项目的重要因素。

2.总承包趋势

现在的国际工程项目一方面越来越向大型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业主为了节约开支、缩短项目建设工期和尽量减少承包中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倾向于将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设备、物资和材料采购及施工管理由承包商统一负责,EPC、PMC等总承包的交钥匙模式和B00、BOT方式在工程项目中广为运用。

四、资源、能力和竞争力分析

1.资源、优势和竞争力

首先,外经型公司进入国际市场较早,对国际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惯例比较了解。同时,多年的国际市场开拓培养了一批经过市场锻炼的、有较强商务能力的、具有一定国际工程经验和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其次,外经型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已承建了一批有影响的项目,建立了较为丰富的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他们通过承揽项目同东道国政府、监理工程师和当地一些承包商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树立了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工程设计、施工及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第三,国内的一些行业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没有形成融设计、生产、施工为一体的强有力的集团性组织,而外经型公司具有整合这方面资源的经验、能力和潜在的市场保证。

第四,外经型公司一般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没有大量的施工队伍,基本上都是商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五,外经型公司,特别是一些大型中央企业已运作过一批融资项目,了解融资项目操作程序,并与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项目融资提供了条件支持。

2.劣势分析

一是,不懂具体专业项目的核心技术。在具体投标的过程中,外经型公司业务人员对技术的标准、设备的选型、潜在的技术风险等方面的控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法控制,在管理过程中就很容易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现在的外经型公司对项目,特别是对大型含土建工程的项目的分析、决策,投标和管理还远没有达到科学项目管理的要求和标准。

三是,大部分外经型公司的工程项目业务范围比较广泛,但专业优势不突出,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基本上处于什么行业的项目都可以做,但又都没有绝对把握的状态。

四是,与国内大型综合建筑企业相比,外经型公司普遍规模较小,而我国政府部门的政策又都倾斜于大型企业,这将严重影响外经型公司获得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

五、发展思路

目前,外经型国际工程公司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1.专业化发展

致力于国际工程业务的实力较强的外经型公司在扩大营业规模的同时,正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但专业化的选择有别于其他综合型工程公司的选择,综合型工程公司的选择是基于内部工程实力并结合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专业定位,而窗口型公司过去宽泛的工程领域和大分包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它的专业化选择是市场导向型的,市场的未来需求情况决定专业取向,即公司通过对优势市场未来项目的需求情况和国内供应链情况,进行专业的初步定位和资源的配置,在项目的承揽中逐步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品牌,并在设计和技术方面进行相关的资源配置和整合,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2.价值链的重新定位新晨

外经型公司没有施工队伍和大量的施工机具等固定资产,成本较低。同时,他们具有一批了解国外市场及运做惯例、具有国际工程运做经验的人才队伍,发挥二者的优势,有的外经型公司将自己定位在工程管理公司。工程管理公司以业主的商业目的和最大利益为宗旨,通过规范的竞标程序从业主处得到项目,以所拥有的资信、人才、知识、经验、信息等资源为后盾,为业主提供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服务。其工作除了通常的项目管理外,还包括项目资金筹措、替业主承担责任、分担风险等内容。

工程管理公司通常拥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首先,拥有精干的管理队伍和技术力量,精通工程承包行业特点和基本流程,有能力整合施工力量。其次,建立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的项目管理运做手段和控制流程。第三,拥有自己的优势市场或优势渠道,在业主中享有较高的信誉程度,拥有稳定的业务关系。第四,拥有良好的融资信用。

3.立体化发展

所谓立体化发展,即在国际工程业务价值链上的前伸后延。有些外经型企业利用所在的行业背景或通过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形成集团化的,融项目设计、项目管理、项目施工能力为一体的综合型工程公司。

4.转型

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一些大型综合类项目,项目执行时间长,不确定因素多,特别是在我国国际工程公司所在的重点市场,如非洲、西亚和南亚地区,市场风险较大,如果在项目前期调研、分析或项目执行过程中,稍有疏忽,造成的损失有可能使项目承包公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甚至元气大伤。因此,有的外经型国际公司,如已改制上市的一批公司已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开始寻求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