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浅探范文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浅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浅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浅探

摘要: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集工程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以实践性为其鲜明特色。本文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例,从分析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入手,提出了进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及新思路,以期在专业转型的背景下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

工程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按照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通知”(鄂教发〔2014〕5号)精神,基于自身发展情况及改革要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为湖北省第二批转型整体试点高校。工程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改革与转型迫在眉睫。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我校于2005年正式申请并得到批准设置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下设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近11个年头。其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尝试从未间断,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基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思路构建了六模块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六模块知识结构具体包括:理论教学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个性发展模块、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模块、职业技能教育模块和综合教育模块。六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基本架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体系设置上有待优化调整,专业特色及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偏软,校外实习难度较大,实习基地建设举步维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地方、行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修订与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地方、行业的发展,凸显本专业的培养特色。

(1)成立专业委员会,引导人才培养计划的方向。人才培养计划是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依据,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针对“适用、实用、会用、好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德国在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方面历史悠久,成效显著,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充分吸取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先进经验,由“企业+学校”共同成立专业委员会,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以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职责为指引,推导出学习领域,从而确定学习内容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2)建立“三大平台”课程体系,培养“三大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强调学生具备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在课程设置上,建立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及素质拓展平台“三大平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施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如图2所示。学科基础平台侧重于提供学科基本理论及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应用能力平台侧重于以就业岗位为基础,提供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的职业课程、实践课程及技术操作性课程,可以尝试以工程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如报建专员、测量专员、投资专员、合同管理专员、造价专员、施工管理专员等)的岗位职责为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调查,或者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等方式来确定每个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实施能力及职业行为能力,使课程的设置与实际的工作岗位相对接;素质拓展平台侧重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及职业素质,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三大平台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齐头并进、互相促进,充分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调整,重点是不断探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形成实践教学新机制,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

(1)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突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特色的关键环节。以工程管理2016级培养计划为例,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表1所示。

(2)充分利用校内软件实训室的资源。在校内完善能衔接工程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平台课程实践环节的软件实训室,充分利用相关工程管理软件、沙盘等进行全程模拟。本专业现已拥有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室,在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沙盘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拟建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增加招投标模拟软件,并适时引进目前行业最新的BIM软件,为专业提供一个前沿而集成的平台。

(3)以各项专业竞赛促进实践教学。通过开展结构设计大赛、CAD制图大赛、工程算量大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等,让学生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式、探究式学习。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

(1)注重校企合作,共建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提出了创新学校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促进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对接,更好地为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供需双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找到校企合作的共赢点是实现紧密合作的根本。因此,应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实行“走出去”战略,开放办学,主动合作,加强高校技术转移,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这才是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合作企业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场所,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指导,同时,高校教师带领学生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应咨询服务,校企协作,共建共赢。

(2)实行“订单式”培养。加大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企业“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求与学校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认真选拔组建“定制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了解社会,校企积极互动,培养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区域的发展要求。尝试“2+1”学期制,将寒暑假安排到教学进程中来,完成学校教育的“2”学期,直接与企业实践的“1”学期无缝对接,将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同时又与其他课程逻辑关系不紧密的实践性课程适当前置,让学生尽早开展职业化训练。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大力培养现有教师,从根本上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例如参加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等专业考试。二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

(2)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专家进课堂。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目前本专业已将《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估价》两门课程列为校企合作课程,将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进课堂,丰富学生工程实践,更为深入的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校内教师的培养。

三、结语

在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时代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转型。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教育改革的最佳切入点。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配套的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专业教育改革的最佳落脚点。因而,应当把切入点和落脚点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自身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特色的改革方案,适应社会、行业、企业对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这对于我国工程管理领域以及工程管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郭文莉.转型与建构: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2]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1).

[3]曾德桁,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6).

[4]华小洋,王文奎,蒋胜永.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5]王琼.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观察,2016(6).

作者:李珊 赫桂梅 杨易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