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高工程质量管治方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综合治理和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规范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完整的管理体制,真正写作工程硕士论文形成企业保证、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社会评价的管理体制,筑好建设工程质量的防护大堤,推动建筑工程质量再上新水平。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1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现状
1)精品工程少
一是主体结构外观质量不尽如意,主体机构混凝土表观粗糙,柱头混凝土蜂窝、孔洞、露筋、夹渣等外观质量缺陷时有所见。二是创优积极性下降。
2)工程质量通病依然无法克服
一是旧通病未治理,新通病又出现。二是多年前已克服的质量通病,又死灰复燃。如在装饰装修工程方面做的比较好,尤其抹灰粉刷表面平整、牢固,阴阳角线条顺直方正,但现在却又成为新的质量通病。粉刷粗糙,线条弯曲难看,"裂、渗、空"等质量通病始终无法根除,令人堪忧。
2原因剖析
2.1施工企业管理方面的原因
在施工企业管理方面,有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甚至趋于瘫痪。当前,由于社会环境使然,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交易过程中仅剩下为争夺市场份额的价格撕杀,这必然导致施工企业对建筑产品品质的忽视。加上"挂靠"施工盛行,责任主体(施工企业)和利益主体(挂靠者)分离,"挂靠者"的主导地位,导致项目现场施工控制权异位,导致施工企业生产质量保障体系严重削弱,施工现场无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或极不健全。责任主体(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如同虚设,甚至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完全未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工地仅靠"挂靠者"雇佣的施工员从施工测量、各工种管理、施工程序安排、资料管理等全面负责。现场监控出现盲区,整个施工企业质保体系趋于瘫痪,工程质量无从保证。
2.2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的原因
施工现场的管理方面,很多建筑企业在技术上仍以传统技术为主,管理粗放。"重经营、轻技术"的情况普遍存在,技术投入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和工人的施工队伍素质较低,施工现场的综合管理水平低,制约了工程质量的提高。施工现场是建筑业产业活动的基本平台,本应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基地,可是由于受建设各方主体的影响,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责任人不明确,质量失控。例如,有的现场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现场严重脱节。作为指导工程项目施工生产纲领性文件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行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工程实施过程质量控制。
但现阶段众多施工企业在工程开工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大多是为应付招投标和办理工程报监手续使用,施工组织设计普遍存在抄袭拷贝多、针对性差、可控性条款少,可操作性差,无法指导工程施工。导致本应科学、有序的现场施工实际成为一个主观、随意性的过程。
2.3施工责任主体各方的原因
建筑活动各方责任主体的行为对工程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市场的开放,他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设单位追求造价低、速度快,急于出成绩、树形象。施工单位讲究少投入、高赢利,施工质量只求过得去,不求过的硬。设计、监理队伍供大于求,市场无序竞争,过于迁就业主,设计变更随意,对规范、标准和强制性条文贯彻执行不力。
检测市场不规范,本应恪守职业道德,公正、客观履职的中介机构,但在现实中却受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制约,未能独立、专业地行使本身职责,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如此下去,工程质量难以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管理方式更多的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模式。这些新的管理方式实施与国情存在着一个"磨合期"。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基建规模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监管部门日益感到"两难"。一方面工程质量监督倚赖的资源有限,与监督任务量快速增大与质量监督能力增大,反差甚大监督任务完成难。另一方面监督主体行为约束力加强与监督客体众多且行为无序矛盾凸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构成的人员素质、能力和运用的技术手段与现有众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技术含量高的建筑物实际需求差距甚大;监管部门整合监管资源有力措施的"两场联动机制"推进在相当大程度上滞后,影响了监管效力。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感到法律"刚性"太大,执法效率低,影响了监督执法效果。质量监督模式机制统一原则尚未形成,"差异化"监管推行缓慢,监管机制创新不够。个别质量监督人员行为不端也影响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效力,工程质量未能得到有效、完全地保证。
3措施与对策
1)通过政府引导,完善建筑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
加快立法步伐,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完善行业管理政策。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重点规范业主行为,加大对业主违反工程建设法定程序、违反市场行为规范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健全市场准入清出机制,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法规体系的建立和依法建设的实施,已是规范建筑市场的当务之急。
2)实行优质优价等鼓励措施,实施企业品牌战略,促进企业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以创优活动为动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实行优质优价,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提倡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创建优质工程。实行优质优价的工程应当在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中明确创优所增加的费用的计算办法,将优质优价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大对优质工程的指导和监督,完善评优办法,建立优质工程信用档案,对创优质工程业绩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并作为企业和个人评优的重要指标。进一步规范经评审最低价中标办法,体现工程招投标向创优企业倾斜等政策。
3)加强监督机构建设,推行差异化管理模式。
改进适应新形势下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式,从被动性检查向主动介入检查转变。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和监管方式,努力探索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把质量监管重点向薄弱环节倾斜,推行"差异化"管理,对不同质量保证能力的企业,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地域的工程项目,实施不同强度、不同频率、不同深度的监督管理,突出监管重点,从而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
4)加强监理、检测机构监管,规范监理、检测市场。
加强监理和检测队伍建设,发挥监理企业和检测机构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深入开展监理市场和检测机构的专项检查,对监理单位要重点解决乱压价、总监和监理人员不到位和不尽职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加强检测市场准入和清出管理,扶持钢结构无损检测、特种设备等紧缺专业检测机构,严格控制设立"五强两比"、桩基等常规项目检测机构。加强检测机构日常管理,尽快解决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混乱、乱压价、弄虚作假、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规范检测市场秩序。
5)建立社会诚信信息网。
强化诚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诚信标准、诚信法规和奖惩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手段,实现各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把建筑市场主体违法违规等不良失信行为及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信息及时,把质量业绩、市场行为和各种不良记录建档立库,向社会公开。通过信用体系,形成社会舆论监督和市场引导选择机制。
结语
随着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设工程向精、新、大、深、高全方位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分析影响这类建设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认真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