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于课程优化的采矿工程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我国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院校共有40余所,大部分院校采矿专业办学方向都因延续了其传统优势而各具特色。不同于国内其他矿业院校,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办学中断15年,传统优势不复存在,办学基础薄弱。同时,由于学科建设周期短、“2008版培养方案”制定仓促,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疆独特的资源赋存特色和行业发展特色对采矿人才所提出的特殊能力要求,急需优化和调整。为此,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研团队在深入分析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矿业院校采矿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办学特色,以“宽采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对现行“2008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重新优化[2]。
1.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优化按“宽采矿”培养模式根据煤炭(井工)、金属、露天、矿山安全四个专业方向能力培养要求对课程体系架构进行调整。在原有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类别基础上增设“专业主干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生扎实的“宽采矿”知识基础后,通过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四个专业方向的能力方面进行强化,以适应新疆矿山行业不同的专业方向需求。优化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架构(见图1),课程体系结构。
2.公共基础课程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在中学教育中学生已经完成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在采矿工程课程体系优化中取消了公共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另外,考虑后期专业课程学习需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设“机械设计原理”和“运筹学”课程。
3.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优化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整体架构,新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优化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课程体系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矿井提升运输”课程(28学时)与原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采煤机械”课程(42学时)整合为“采掘机械与运输提升”课程(48学时),归入新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2)将原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岩体力学”课程(42学时)调整为“岩土力学”课程(48学时);原课程体系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流体力学”课程(42学时)归入新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课时减为40学时;原课程体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42学时)调整为“采矿CAD”课程(32学时)归入新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取消原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弹性力学”课程(42学时)。
4.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为达到煤炭(井工)、金属、露天、矿山安全四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整体架构在课程类别中新增“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情况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课程体系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矿井通风与安全”、“凿岩爆破工程”、“井巷工程”、“矿山测试技术”课程归入新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并将课时分别调整为:48学时、48学时、32学时、32学时、32学时。(2)增设“露天边坡工程”(40学时)、“岩土工程数值计算”(48学时)课程。(3)将原课程体系“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煤矿开采技术”(84学时)、“煤矿系统工程”(42学时)分别调整为“采矿学”(80学时)、“矿山系统工程”(40学时)并归入新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
5.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优化为完善“宽采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四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将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按专业方向设置。除“采矿新技术”、“矿山信息技术”为必选课程外,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任选2门相关课程(2学分)进行学习。具体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以下几个方面:(1)金属方向可选课程:包括充填采矿、数字矿山技术、溶浸采矿、矿山设计原理,均为16学时(1学分)。(2)煤炭方向可选课程:包括非煤开采技术、绿色开采、特殊开采,除“非煤开采技术”为24学时(1.5学分)外,其余课程为16学时(1学分)。(3)露天方向可选课程:包括露天与井工联合开采技术、露天矿设计原理、露天矿线路工程、露天采矿工艺、露天矿爆破工程、露天矿土地复垦,均为16学时(1学分)。(4)安全方向可选课程:包括通风网络优化设计、瓦斯(煤层气)抽采与利用、矿山事故与预防、安全系统工程,均为16学时(1学分)。
6.跨专业选修课程优化为拓展学生在相近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中除、“矿业经济”、“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与矿政管理”、“科技文献写作”为必选课程以外,设置3个选修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选择1门。即1号选修课程组课程为:矿山环境工程和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管理;2号选修课程组课程为:MAPGIS应用和地球物理基础;3号选修课程组课程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和新疆地质概论。
7.实践教学改革(1)提升实验教学所占比重。原有实验课程基础上,在主干课程中设立单独实验课程岩土工程数值计算、矿山测试技术,将“专业主干课程”的部分实验课程整合归入这两门课程。同时,将“矿山地质学”课程的实验学时由4学时增加至16学时。(2)调整实习方式。根据新疆的气候特征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合并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为现场顶岗实习。现场顶岗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的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间进行。(3)优化设计环节。取消“井巷工程”课程设计(4周)、“采矿学”课程设计由4周减少至2周,增加“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环节(2周)。另外,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由10周增加到12周。
二、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1.构建“宽采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针对新疆矿业特色和人才需求特点,构建了“宽采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该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具备固体矿床(煤矿、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开采(露天、地下)的基础专业素质,稍加锻炼或培养即可满足行业“多元化经营”的用人需求,适应性强可以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针对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调整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优化以后的培养方案将实验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如矿山测试技术。同时,结合新疆气候特点调整学生现场实习方式,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为“现场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中段。
3.拓宽学生创新能力途径通过设置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采矿新技术。同时,课程体系优化过程结合学院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依托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并以此取得的成果为基础,主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在现已举办的三届“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获奖率100%的优异成绩。综上所述,基于区域和资源特色,在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推动下,新疆即将迎来崭新的矿业大发展时期,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给新疆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探索具有新疆矿业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新疆大学首次提出“宽采矿”培养模式,并构建了“宽采矿”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高级采矿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是采矿工程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一次全新尝试,可以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刘洪林张东升陈辉张志强单位: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