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安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思索范文

安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思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安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思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安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思索

目前,我国一方面缺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压力,这一人才培养的社会矛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占具相当大的份额。因此如何根据学校的特色与特点,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涵义

大学的重要影响之一是现代职业的兴起,这里的“职业”是指“专业”意义上的职业,它围绕人们通常所谓的知识性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而组织起来。作为现代专业人员,首先,要经过“正式的专门训练”;其次,不仅要掌握其文化传统,而且要具备某些形式的技能;第三,一种完全合格的职业必须具有某些制度性手段使其从业者确信其能力可以得到富有社会责任的应用。[1]

上述的现代专业人员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介于“学术性、理论型”的研究人才和“职业性、技能型”的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创新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与规格特点糅合了理论型人才与岗位型人才的综合性特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厚、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培养体系。[2]

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专门人才培养趋同和集中于研究型或理论型人才培养,这与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急需大量能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融学术性与技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现状相矛盾。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偏重于新知识的应用,着重于理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的结果。要看到,新知识的应用就是一种“研究”与“再创造”过程,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专业人员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局限于只问过程不求结果的学术性人才和只知其果不问其因的应用性人才,而是能够将科学发现与应用相结合,将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将科学家素质与工程师精神相融合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要能够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并最终使之转化为产品。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创新是在前人与他人已有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其次,是有能力的人。能力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对于创新人才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是综合素质高的人。创新需要一个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更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3]

安全工程专业是为解决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产生并被社会认可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安全工程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工科专业,构成了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专业特点。对于不同的生产行业、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环境条件,其安全要求和保障条件会截然不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特有的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4]

二、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素的思考

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学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有5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值得思考与研究。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提出问题是学习、做事、从事研究、进行生产、创造等活动的起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未知,需要人类不断地去提出问题,不断地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这样,人类认识才有不断进步的动力。在大学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从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思想素质、科学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入手,[5]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逆反”精神、“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要有怀疑和批判的意识,使学生在他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中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形成提问题的习惯,铸就提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开展面向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面向问题的研究型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对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渐提升,以此促进学习不断的深化。使学生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以及决策思维的能力在这种动态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与形成。人的认识过程遵循着“具体→抽象→思维中的具体”的规律,要求教师在启发与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能够遵循这一认识规律,从具体的感性事物出发,不断地通过事实或者语言进行启发、引申,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讨论包括学生的自我讨论和相互间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他们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内在的变化。[6,7]

(三)培养学生锲而不舍解决问题过程的磨炼

解决问题是上述两个过程的具体应用与升华。提出了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是问题的最后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修正与完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有时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解决问题的磨炼。在大学教育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教会学生经受运用所学知识锲而不舍解决问题过程的磨炼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这个磨炼过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并感悟到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与解决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能够在不同的、变化的环境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工作)问题。

(四)培养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

学生能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实质上是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能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最本质的素质。这种顿悟的瞬间是创新的火花与原点。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教会学生主动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的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培养学生通过创新成果形成自豪感,树立从业自信心

自豪感与自信心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石。自豪感与自信心决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通过上述4个过程的教育培养形成的一种良好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奉献社会的心理保障。要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环节、社会实践等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的良好人格心理特征。

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经历一个由学校到企业再到社会的全过程。上述讨论的5个培养要素构成了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5个主要环节。围绕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5个环节循序渐进、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循环促进、螺旋上升,形成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构体系。

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始于提出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这种思想与方法是否能够解决提出的问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与完善,形成了第一个小循环。在解决了问题的瞬间有所顿悟,促进了对事物的认识和提出新的问题,形成了第二个更大的循环。在上述环节和循环的作用下,建立了大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人格心理特征,完成了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循环。

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把学生作为客观的“物体”进行被动地教育。要倡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特性去能动地接受、参与、发展安全知识、技术、技能并创造出新的安全教育内容。[8]大学生积极的安全社会实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个体深处对安全素质教育的共鸣。这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素质个性特征、行为特征和不断自我完善提高的特征,为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形成奠定基础。

由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开放性及差异性,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把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程序融入具体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主体,教学是关键。教学是关键,一是指教学的内容是关键;二是指教学方法更是关键。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准备教学内容与确定教学方法时就要把提出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与工作能力,达到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