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腹腔镜应用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资料与方法
1.1经左下腹操作孔置入无菌12号Foley’s氏子宫输卵管通液双腔气囊胶管,通液的尾端留在腹腔外,将通液管气囊端插入手术侧输卵管伞并达壶腹部,无齿输卵管钳夹持输卵管伞与壶腹部之间,暂时阻断健侧输卵管伞部,在腹腔外经输卵管通液管注入美兰液20~80mL,观察宫颈外口美兰液溢出情况,保持持续的推注压力,使伞部无或少量美兰溢出为好[5]。
1.2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肛门排气时间,随访检查两组患者的输卵管通畅情况及妊娠情况,随访时间12个月。输卵管通畅结果判断,通畅:输卵管通畅:术后双侧输卵管显影,形态柔软,患者无腹痛腹胀不适感;通而欠畅:24h后摄片输卵管伞端造影剂聚集成团,弥散不良;不通:输卵管部分或完全不能显影。
1.3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本组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恢复比较: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和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输卵管通畅情况比较: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通畅率为87.5%(42/48),对照组为66.7%(32/4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随访一年后,观察组宫内妊娠率和重复EP率分别为85.4%(41/48)和2.1%(1/48),对照组为64.6%(31/48)和4.2%(2/48),两组宫内妊娠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外科引流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出于治疗目的的引流早已得到共识,但对于为了早期发现并发症而作的预防引流,至今是争论的焦点。LC较开腹手术并发症少,但同时其并发症较开腹手术严重、复杂[2],因而至今LC作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术后是否预防引流仍观点不一,其主要为下述几个方面。
1术后胆漏
腹腔镜局部暴露清晰,但全局图像显露以及立体视觉相对欠佳,因此术者视野受限,导致对整个肝外胆道系统的立体解剖判断受限,手术成功与术者手术操作经验密切相关,如果术者经验不足,加上Calot三角区炎症粘连严重以及解剖变异,极易损伤肝外胆管,如术中没有发现,就会出现胆漏。胆漏是LC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并且发生率较开腹胆囊切除术高。文献报道胆漏发生率不一,约0.26%~8%,胆漏的致死率为4%。胆漏的原因包括胆总管横断损伤,胆总管壁被电凝钩烧灼至坏死穿孔,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或残端电凝钩烧灼致部分凝固性坏死,变异胆管瘘,胆囊床毛细胆管瘘,副肝管或迷走胆管损伤。以迷走胆管损伤和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较常见,主要胆管损伤少见。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大多数预防引流是多余的,术后胆漏及腹腔出血多系术中操作失误所致,术中仔细解剖、严谨操作,手术结束时认真检查术野,不应依赖引流[7],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预防引流在术后胆漏发生时可避免二次手术[8]。本组病例中术后共发生胆漏3例,2例每日引流胆汁400~600ml,分别于4、6d后自行愈合,1例行鼻胆管引流2周治愈。作者认为预防引流能够避免开腹二次手术,减少患者痛苦,避免医患纠纷,在胆漏发生后最重要的是通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可明确有无胆管损伤,必要时可行鼻胆管引流。
2术后出血
术后腹腔出血多由于夹闭胆囊动脉或其分支的钛夹脱落或术中未能将其识别夹闭而电凝止血,术后随着气腹消失及腹腔血液循环的恢复继而出血。术后胆囊动脉或分支出血多发生在术后4~8h内,可见腹腔持续引流出鲜血,一经确诊应急诊剖腹探查止血,有条件时亦可选择高选性栓塞治疗,对于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或心前区不适,如腹腔无液体引出,应考虑引流管堵塞可能,注意检查腹部体征,叩诊有移动性浊音,或B超证实腹腔积液,可将腹腔引流管外拔1~2cm,多可见鲜血引出,如腹腔无血液引出并不能排除胆囊动脉或其分支出血可能,应予以腹腔穿刺等进一步检查。本组病例术后出血1例,二次手术中发现胆囊动脉完全“骨骼化”导致钛夹脱落出血。作者认为术中单独处理胆囊动脉时,血管周围保留少量纤维组织,便于钛夹夹闭牢固,术后注意观察腹腔引流物色泽、性质、引流量,对于术后腹腔出血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3术后感染
LC术后术野至少有30~50ml渗出液积于肝周,若是胆囊水肿、化脓,甚至坏疽,或者术中出血、胆汁渗出需要冲洗,术后积液、渗出增多,易导致感染,甚至形成脓肿,腹腔引流可使术野的积血、积液、积脓等排出体外,防治感染及扩散。但有学者认为LC术后肝下积液多无临床意义,很快可被腹膜吸收,少量脓液也可以被吸收,不致于发生膈下感染,留置腹腔引流管并不能减少腹腔和切口的感染率[9],同时异物的刺激可致反应性渗出,细菌可通过引流管进入腹腔,引流液通过腹壁组织间隙污染戳口等,增加了腹腔及切口感染的几率。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膈下脓肿或切口感染,作者认为与引流管的选择、放置及术后护理密切相关[10],引流管选择组织相容性较好的硅胶管,管径不宜过细,不然侧孔和管腔术后容易被凝血块、坏死组织以及周围网膜堵塞,在引流管腹腔端不同方向剪3个侧孔,使得管内形成气流循环,避免网膜或肠壁堵塞。引流管利用戳孔沿肝下放置于Calot三角胆囊管残端处,过浅则引流不畅,过深则容易被网膜或肠壁堵塞,同时增加对机体刺激,影响患者愈合,引流管放置后解除气腹要慢,并注意用腹腔镜观察,防止引流管扭曲、打折或移位。术后一般无需更换引流袋,术后严格无菌护理,注意定期观察腹腔引流物的色泽、性质,记录引流量,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同时减少经引流管逆行感染风险,引流管的拔除不宜过早或过晚,统计显示LC术后出血一般发生在8h内,术后胆漏发生在12~40h内[11],因此在无特殊情况下,术后第2天是拔管的最佳时机。
4疼痛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进行胃癌手术治疗;观察组:全身麻醉状态下,建立12mmHg(1mmHg=0.133kPa)CO2气腹开腹手术,通过腹腔镜,进行胃癌手术治疗。
1.1.2血样采集于术前、术后24h,采集静脉血4.5ml,并且加入枸橼酸钠进行抗凝、离心,取血浆,待测。
1.1.3检测方法[2]通过凝固法,对两组的PT、APTT、FIB,进行检测;同时计算INR;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术后24h与术前相比[(12.78±0.64)sVS(12.64±0.70)s],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11.41±0.62)sVS(11.63±0.73)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23VSt=47.12,P<0.05)。术后24h与术前相比,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结果
本组32例,其中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25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5例,根治性全胃切除2例。均实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式。手术时间160~210min,术中出血量120~210ml。术后病理: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本组平均清除淋巴结19~23枚,第一站淋巴结阳性率为58.6%,第二站淋巴结阳性率为29.1%。32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顺利出院。
2讨论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癌治疗在我国近几年得以迅速发展。腹腔镜技术的微创优势越来越明显,但其手术方式、手术难点及学习曲线是其临床推广的关键。
2.1手术方式大多数人认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根治早期胃癌及部分进展期胃癌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在手术治疗原则上,同传统开腹手术一样。黏膜内癌直径超过2cm的,以及侵犯黏膜下层的无淋巴结转移胃癌可行D1切除。处于Ⅰb期、Ⅱ期及部分Ⅲ期病例应进行D2切除。在亚洲有许多报道:对进展期胃癌的患者成功行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手术加D2淋巴结清扫术,改善了短期和长期疗效。
2.2手术难点①淋巴结清扫:腹腔淋巴结清扫是限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开展的最大因素,也是手术非常大的难点。腹腔镜下手术更精细地显示小的脉管、神经、血管及筋膜等结构,因此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较开腹手术更精细,更准确。目前国内外文献均证实腹腔镜下的手术完全可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清扫数目,并且并发症少、出血少、效果好。②消化道重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包括BillrothI式、BillrothⅡ式、食管胃吻合及Rouxen-Y吻合。根据腹腔镜下吻合途径及技术方法,又分为完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腹腔镜辅助下消化道重建。完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分多采用三角吻合法,技术要求较高,费用高。腹腔镜辅助下消化道重建是通过腹壁开放小切口于体外完成消化道重建或在小切口辅助下置入吻合器吻合,大大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费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效果明显的手术途径,更适合我国国情及在基层医院开展。本组患者均采取此类术式完成消化道吻合,手术完毕再次行腹腔镜探查腹腔,发挥探查优势。③学习曲线:我国胃癌患者大多数为进展期,需行D2淋巴结清扫,手术难度较大。因此,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会比较长,李国新等的总结是,掌握腹腔镜下的解剖结构及解剖路径,循序渐进,建立固定的手术团队,相互间的配合更默契,确保手术安全,并缩短学习曲线。孙少川等[2]进一步总结出胃肠外科的腹腔镜学习曲线,即阑尾炎-结直肠癌-胃癌。
2.3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在腹腔镜下可完成D2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报道关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手术安全性。如Huscher等所进行的腹腔镜与开腹次全胃癌根治术治疗远端胃癌的前瞻性对比研究中,入选的59例患者中78.0%为进展期胃癌,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外其他中心的报道也有类似发现,证实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技术可行性与安全性。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性手术目前存在着争议,但其微创优势已越来越明显。相信随着操作器械的更新和完善以及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性手术必将为大多数外科医生所接受,成为胃癌手术治疗的首选,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益处。
作者:潘文君李森陈兵单位: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
1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实验组病人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略短于对照组病人,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的术后肛门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人,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试验组病人术后进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实验组病人术后盆腹腔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病人,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2讨论
盆腹腔黏连本质上是组织愈合修复过程失代偿的结果。腹盆腔黏连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炎症细胞、间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这些浸润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参与腹膜损伤正常愈合的应答以及非正常应答,从而导致术后黏连的形成。手术是导致盆腹腔黏连最主要的原因。手术中损伤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破裂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炎性渗出物增加等,均可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及间皮细胞再生;此时若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正常,局部黏连会在72h内破坏和消失;但是若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下降,使损伤组织纤维素沉积、新生血管形成,最终形成黏连。它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是腹腔内炎症环境、各种黏附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以及腹膜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美国,每年约有40万台黏连分解手术,而因术后黏连发生的住院费及医疗费早在1994年全年就达13亿美元。调查表明大多数外科医师还没有意识到术后黏连危害的严重性和预防黏连的必要性。随着腔镜技术的大量应用,术后盆腹腔黏连对病人的严重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盆腹腔黏连病因、发病机制等的逐步探索,目前很多药物制剂已应用于临床预防术后盆腹腔黏连。临床正在使用和研发的防黏连材料有:液态材料如透明质酸、透明质酸和羧甲基纤维素混合物(hyal-uronicacidcarboxymethlycellulose,HAL-C)、水凝胶、纤维蛋白胶、羧甲基几丁质/糖和4%艾考糊精;固态防黏连膜,以及防黏连药物等。
目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这些材料在防治术后盆腹腔黏连有一定效果,如林秋燕研究表明医用几丁糖预防剖宫产术后腹腔黏连效果显著,徐瑞等研究显示欣可聆能有效预防妇产科术后盆腹腔黏连的产生。术泰舒生物多糖冲洗胶液是由天然植物纤维经过生物技术和可控氧化处理后与纯化水等按一定比例精制而成的新型高科技医疗产品,为无色或微黄色液体,其作用机制为彻底清创,抗炎症渗出,从而使胶原聚集减少,预防组织黏连,增强组织TGF-β、t-PA的活性,从而使组织黏膜完全性修复,结构功能重建,具有润滑、隔离、清创等作用,可以在组织间形成生物屏障,同时具有保护正常组织生物活性,广谱抑菌,辅助止血,保护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减少渗出,缓和刺激,促进上皮、组织创面修复,从而整体预防黏连的发生。而且无组织反应,完全降解吸收,安全可靠。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如在开颅手术中预防术后癫痫,在盆腹腔手术中预防黏连性肠梗阻、不孕症及盆腔炎症等,在关节创伤手术中预防关节活动受限或畸形,在脊柱手术中预防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在甲状腺手术中预防继发性RLN损伤,在肺叶手术中预防胸膜黏连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术泰舒在术后促进肛门排气上无明显效果,考虑与腹腔镜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有关,术泰舒能减少术后盆腹腔渗出、缓和刺激,促进胃肠蠕动,从而使病人术后进食情况良好,缩短肛门排便时间,预防黏连性肠梗阻的发生,这在我们实验中得到证实。我们实验亦证实术泰舒能使用后能在组织间形成一生物屏障,同时具有保护正常组织生物活性、广谱抗菌、辅助止血,保护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促进上皮、黏膜、组织创面修复,从而缓解术后腹痛,预防术后黏连的发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腹腔黏连的发展过程中,免疫与炎症的调节无法达到一种稳态。针对单一炎症介质的逐一对抗措施难以有效抑制炎症介质过度释放所形成的瀑布效应,由此,从刺激炎症介质释放的始动因子入手,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机制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也为术后黏连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前普遍认为腹腔镜手术因对腹膜的纤溶系统干扰较小,术后黏连发生率较开腹手术少。但我们实验中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故此点无法得到证实。我们同时应当知道,根据国外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Meta分析显示:目前尚无一种药物或措施可完全预防腹腔黏连形成,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综上所述,术泰舒在预防腹腔镜术后盆腹腔黏连中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同时,我们应当继续努力研究、全面了解盆腹腔黏连的发病机理,从而能够及早预防盆腹腔黏连的形成,为广大病人造福。
作者:张龙宋建东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消化道造影,术前、术后食管测压、24h测酸(Demeester评分)结果。
1.2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腹与腹腔镜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3mo复查上消化道造影均无疝复发,术后1a复查消化道造影,开腹组有1例疝复发,腹腔镜组有3例复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腹组(P<0.05,表1)。两组术前、术后3mo、术后1a行食管测压、24h测酸(Demeester评分)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食管裂孔疝是指胃或其他腹腔内脏器(通常为部分结肠、小肠或大网膜)通过食管裂孔进入纵膈所致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国外发病率为4.5%~15%,国内报道为3.3%,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1.5-3:1。形成食管裂孔疝的原因有先天发育不良及腹腔压力长期增高的后天因素。部分食管裂孔疝病人并无症状,59.6%~93.7%病人合并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痛,吞咽痛,吞咽困难等。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类似心绞痛样疼痛、类似胃穿孔、类似左侧渗出性胸膜炎、类似左侧气胸、类似肠梗阻等。
食管裂孔疝一般可分为四型:I型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此型最为多见。食管裂孔扩大,环绕食管的膈肌脚薄弱,膈胃韧带和膈食管韧带松弛,胃底和贲门活动度增大,腹腔压力增高时,贲门和胃底疝入纵隔,腹腔压力降低时,还纳腹腔。II型为食管旁裂孔疝,较少见,仅占裂孔病的5%一20%。贲门保持正常位置,胃底部经食管裂孔疝人胸内食管旁。此型食管-胃连接部分位于膈下并保持锐角,故很少发生胃食管反流。Ⅲ型为混合型食管裂孔疝,此型更少见,约占5%。胃底部经食管裂孔疝人胸内食管旁且贲门上移进入胸腔。IV型为巨大型食管裂孔疝,指有1/3以上的胃进入胸腔,或除了胃外,还疝入腹内其他脏器。食管裂孔疝的手术适应症:(1)诊断明确的Ⅱ型、Ⅲ、IV型食管裂孔疝,这三型疝易发生出血、溃疡穿孔和绞窄等严重并发症,所以不论临床症状轻重均应手术治疗,为绝对适应症。(2)I型疝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对于胃食管反流明显、内窥镜下食管黏膜有炎症表现、24h食管PH监测阳性、规范内科药物治疗1a以上无效或停药后复发者可择期手术治疗。(3)合并食管狭窄、重度消化性食管炎、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出血、Barrett食管等。对于Ⅳ型疝应该选择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目前尚无定论。传统的食管裂孔疝修补有经胸及经腹入路。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所有纳入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畅通、补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具体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应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在脐轮下缘1cm处置入腹腔镜,而后在下腹两侧分别做5、10mm的对称穿刺孔,置入手术器械后进行手术,根据患者的生育要求及异位妊娠情况选择术式,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采用输卵管开窗术,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采用输卵管切除术,对于卵巢异位妊娠的患者采用卵巢胚胎剔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具体方法为对患者均给予硬膜外麻醉,进行常规消毒后行常规开腹手术,吸净积血后进行止血,对盆腔情况进行探查后根据患者的生育要求及异位妊娠情况决定术式,主要术式为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胚胎吸出术或卵巢胚胎剔除术。两组患者术毕后均进行常规缝合,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并根据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给予药物镇痛。
1.2观察指标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最低收缩压、术中最低舒张压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发热率、术后应用镇痛治疗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随访,对其皮肤切口愈合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的均数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百分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情况的比较两组术中最低收缩压、最低舒张压和手术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情况的比较观察组的术后发热率、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镇痛应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伤口愈合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的比较在随访期间,两组皮肤切口愈合情况均良好,均为甲级愈合,两组均未见有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第一篇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指标[2]对比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拔管15min后的警觉/镇静评分(OAA/S)、躁动评分等指标。其中,OAA/S评分标准:5分:患者对正常语调呼名的反应较快;4分:对正常语调呼名反应较迟钝;3分:患者仅对反复呼名或者大声呼名有反应;2分:对轻摇、轻推有反应;1分:对摇动、推动无反应;躁动评分标准:0级:患者无躁动,能够安静合作;1级:在刺激情况下有躁动,语言安慰后可有效改善;2级:无刺激情况下有躁动、且存在反抗情况,需要医护人员制动;3级:挣扎激烈,需要多人看护、制动。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和对照组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OA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右美托咪定为新型且具有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主要应用在临床麻醉辅助药物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宜于高风险、行气管插管患者的镇痛、镇静过程中[3]。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对镇静剂和麻醉剂的需求量,并有效缩短患者的麻醉恢复期,还具备保护心脏、脑的作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主要应用右美托咪定,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不会给患者的麻醉复苏时间产生明显影响,可能受到右美托咪定药物的药理作用影响,右美托咪定会对脑干篮斑核的α2肾上腺素受体产生作用,能够起到催眠、镇静以及抗焦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