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范文

浅谈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

摘要:目前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紧缺的矛盾日趋明显,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就是师承教育。我院通过开展名老中医师承工作,研究中医传承规律和有效教学方法,经过一年的临床跟诊学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了一定的中医临床经验,提高临证思辨能力,逐渐对经典理论方药应用自如,并最终实现方从法出,灵活处方用药,这对探索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辩证思维能力

随着中医在国际上被认可度的提高,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和中医药人才日渐匮乏的矛盾逐渐显现,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中医人才已迫在眉睫,现代中医院校的教育因忽视了传承几千年的师承教育力量,造成学生对中医的继承出现了脱节的现象[1],导致中医人才走上临床后基本靠西医诊疗技术和西医治疗手段进行疾病诊疗,缺乏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和诊疗能力。我院自2012年开展名老中医师承工作以来,取得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内容

(一)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来我院实习的五年制或七年制本科学生,入院后经中医理论知识摸底考试统计成绩后,选取理论成绩无统计学差异的30名学生,男、女不限,年龄20—24岁。

(二)研究方法1.分组方法。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按教学大纲在各临床科室完成毕业实习工作;B组(师承组):按教学大纲在各临床科室完成毕业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在选修科室时间安排上,重点安排每周跟我院名医馆教师出门诊。要求每位学生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师的出诊时间跟诊,并做好笔记和跟师记录,定期总结带教教师的临床经验。2.评价方式。一年实习结束后,再次进行中医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应用能力,如临床辩证思维及处方用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以学生实习鉴定手册为蓝本,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医德医风素养等多个方面,总分100分(按50%折算),并对两组学生的中医临证思辨能力进行评价,总分100分(按50%折算),最后统计平均成绩,主要分为四个等级:优秀(≥90分)、良好(80—89分)、一般(70—79分)、合格(60—69分)。最后对所有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学生实习前后的成绩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个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分析

(一)两组实习前后理论成绩比较经过对两组学生实习前的成绩进行比较可知:对照组61.67分,师承组62分,P>0.05,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不具有可比性。两组学生实习后的成绩为:对照组78.8分,师承组85.07分,两组相比△P<0.01,有显著差异。两组学生实习前后的成绩比较(P<0.05),表明有显著差异,但师承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二)两组学生实习结束后总体成绩比较两组学生实习后实践操作成绩分别为:对照组79.13分,师承组79.2分,两组比较#P>0.05,差异不显著。医德素养成绩:对照组84.87分,师承组90.4分,两组比较△P<0.01;临证思辨能力成绩:对照组76.13分,师承组83.6分,两组比较△P<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除了实践操作能力外,其他各项成绩师承组均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

中医学是一门集经验、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传统学科,因其文化属性和学科特性,决定了古代中医得以传承的主要模式为师承教育[2]。中医诊疗过程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需要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来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求医者缜密思考,运筹帷幄[3],整个诊疗活动的成败与医生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对全国117名中医调查结果显示,有66.7%的名中医曾有师承名老中医的学习经历,而古代名中医中有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淳于意师从公孙光等许多事实,说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地位高、作用大。我院名中医馆汇集来自多地的名老中医,学生通过临床跟诊学习、学术讲座、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了中医临床学习的初级阶段,使学生在思维模式、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了教师直观、具体的引导。我院现有五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比较重视对临床思维多样性的培养,通过轮换带教、学习交流、病案会诊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经过一年的临床跟诊学习,充分发挥了师徒双方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了一定的中医临床经验,提高了临证思辨能力,逐渐对经典理论方药应用自如,使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中医学宏观整体的认知思维,并最终实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灵活处方用药。本研究结果表明:师承组学生的临证思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能力,说明学生在跟师过程中,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寓学术的耳濡目染于生活的点滴之中,使学生逐渐感悟到中医的内涵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注重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精髓[4]。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实践性较强,学生对于疾病的辨证、药性的认知、处方的构架、经典的领悟,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5],尤其是治疗某些疾病的验方、效方、家传秘方及特殊诊疗手法技巧的继承学习,更宜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因此,传统的中医师承模式有利于加速中医人才的培养进程,可造就新一代名医,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为人类的健康服务[6]。自我国创办中医学院以来,中医教育逐渐步入学院教育模式。中医的现代学院教育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培养学生[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中医人才,但是由于中医本身的特殊性,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技能需要通过长期的临证揣摩、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仅限于识背阶段,真正在临床实践时却成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能活学活用,很难领悟中医文化的精髓。而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临证为本,恰恰可以弥补院校教育的不足,为院校教育提供必要且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汤朝晖,高永翔,张新渝,严石林.关于中医新型师承教育模式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3.

[2]翟双庆,石琳,李蔓荻.中医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14-18.

[3]张家玮.鲁兆麟教授谈中医治学之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351-1352.

[4]张家玮.试论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现代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64-65.

[5]殷子斐,苏永华.行中医医德为苍生大医[J].中医药导报,2011,17(9):1-3.

[6]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322-324.

作者:彭志华 崔韶阳 王曙辉 杨丽霞 姚灿坤 赵瑞琴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