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院校中药学科技扶贫成效及发展范文

院校中药学科技扶贫成效及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中药学科技扶贫成效及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院校中药学科技扶贫成效及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服务地方的模式和思路。[方法]采用服务技术人员与当地的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的方法,带动企业和合作社发展。[结果]通过长期的合作,坚持校企、校地合作的办学理念,探索服务模式,促进重庆市三峡库区社会服务健康发展,推动重庆市三峡库区社会服务职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结论]通过这种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社会服务的思路,为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各方面的关系,达到了互利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成效及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的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1-3]。以来,提出的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对高职院校科技扶贫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因此,探析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和社会服务能力,认识其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如何有力提高科技扶贫社会服务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笔者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笔者所在学校高职建设,探索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及社会服务能力探索与研究,适时调整中药学专业定位和发展战略,突出中药学专业的办学特色,走一条适合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及社会服务社会的发展之路[4-6]。

1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的主要成效

1.1依据三峡库区发展需求,形成一支中药学专业科技服务团队该校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提升该校中药学专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在三峡库区的影响力,成立了一支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中药学科技服务团队,该团队以业务骨干为主体,以中药学专业领军人物为核心,科研辅助与专业人员相配套,服务深入农村、合作社、企业等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中药技术服务,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中药产业发展做好技术保障。服务团队成员的结构比例,见图1[7-8]。

1.2中药学专业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或合作社合作,推动科技扶贫工作的进行该校中药学专业积极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本专业先后与万州、巫山、巫溪等多个区县、乡镇进行了科技扶贫及技术服务工作,特别是在对口扶贫、产业扶持等方面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中药种植、产业规划、劳动力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合作。具体见表1~3。

1.3中药学团队科技扶贫及社会服务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中药学科技扶贫及社会服务团队,根据三峡库区的特点和特色,先后在万州区、巫山县、云阳县、奉节县等区县开展技术指导、产业合作、社会培训、科普教育等活动,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体情况为:服务项目10项;技术培训1500人次;科技信息服务300人次;科普教育5000人次;辐射带动8000人。

2中药学专业团队多方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及技术服务的对象多为农民、合作社及新成立的中药企业,做好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技术服务的基础是药农自身科技素质的提高和合作社及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懂科技、会管理的药农队伍是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及技术服务的重点。高职院校深入一线,直接与农民、合作社及企业管理人员接触,在产教融合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强化扶贫地区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与产业接轨,逐步建立并完善产教融合的交流机制,创建一个由政府主导、院校主动、产业服务机构协同、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职院校中药科技人才培养能力,助力贫困地区科技扶贫。一是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并支持贫困地区适龄劳动力参与进来。二是要加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改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培养模式,打造将教育链紧密连接产业链、双链均连接创新链的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路径[9]。

2.1以中药学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中药学专业根据本专业资源优势,大力整合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和校内优势资源,调整专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特色与优势专业。依托本专业的特色组建了重庆三峡中药种植与产地加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重庆三峡中药养生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依靠两个中心和重庆市天然药物抗肿瘤工程技术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现代化的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富有特色的产学研工作,做到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高度融合。首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的配备体现“三个贴近”原则,即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配置的都是一些区域内应用较多,与企业一线配套的设备设施,有利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对外开展同步式的社会服务。第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除承担实践教学外,还进行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相结合的科技开发与产品生产。第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面向社会承担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等工作。

2.2校(地)企合作的科技服务根据该校地处三峡库区的位置,中药学专业的科技扶贫及技术服务团队瞄准了三峡库区及周边经济的特点,实施了多项合作项目,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该校与西南大学联合的党参产业链的开发实施,带动了巫山、奉节等库区的经济发展,经济效益达2.5亿元。同时该校科技人员与重庆神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期合作,使该公司由最初的单一种植企业,发展到种植、中药饮片加工、物流等多项产业的综合性企业,并成为巫山当地的支柱企业,为巫山及周边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3以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为引领,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依托专业优势,该校中药学专业连续下派了8名三区人才及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合作社及药农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常年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等工作[6]。

2.4形成以“互联网+科技+扶贫”为特色的信息平台精心设计互联网平台服务功能。围绕扶贫地区技术、生产、产业、市场等需求,形成了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等的服务功能。中药学专业服务团队致力于解决扶贫地区产业技术供需等问题,为贫困户提供品种、技术等农业技术服务。微信作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信息平台,其专家与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信息接收与传输方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不断增加,利用微信进行农业信息服务,也提高了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及技术服务效率。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及科技服务团队创建了中药种植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向农户、合作社、企业等传递信息,提供农业科技知识,解答农户、合作社、企业等遇到的技术难题,更好的为一线农户、合作社提供了服务,提高中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10]。

3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及科技服务的思路

3.1通过中药科技培训,切实提高扶贫对象的整体素质鉴于贫困地区技术落后、培训对象的中药种植技术意识淡薄以及思想固守的特点,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的技术团队深入乡村一线,做到送教下乡、培训下乡、技术下乡,深入开展中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2采用多种模式进行科技扶贫及科技服务,提高不同贫困地区或对象收益不同贫困地区及贫困对象对中药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针对当地农村的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多样的采取不同模式进行科技服务。可以采用校(地)企合作的科技服务模式;以科技特派员为引领,带动农村致富服务模式;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的社会服务模式;科技扶贫相结合的对口帮扶模式;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科技人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灵活多样的科技服务模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达到科技扶贫的目的。

3.3依靠科技创新,支持贫困对象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生态绿色农业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农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在中药科技扶贫及技术服务过程中,中药团队的科技扶贫特派员和三区人才要采取一系列科技创新措施,支持和帮助扶贫地区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带领贫困户、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利用生态种养模式推行生态农业,为农业生产节本增效[11]。

3.4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大力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及科技扶贫工作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及科技服务团队要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力度,积极推进科教产融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该校中药种植与加工推广中心及中药养生技术推广中心的优势和作用。首先,中药学专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中药专学业师生深入中药生产一线,针对中药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建立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长效机制。其次,中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社进行产教融合,做到培训到村、技术到村、送教到村,深入农村一线开展中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促进中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再次,中药学团队依托自身在教学、科研、培训、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互联网+科技+扶贫”的服务模式,帮助一线种植农户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进中药农产品进城,带动乡村特色中药农产品的大力发展[12]。

作者:冯彬彬 张建海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