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荨麻疹发作与中医体性的联系范文

荨麻疹发作与中医体性的联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荨麻疹发作与中医体性的联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荨麻疹发作与中医体性的联系

作者:张剑邓永琼杨茜叶田杨春艳胡祥宇姚丽萍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

慢性荨麻疹(CU)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除了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以外,还有IgE及其受体的自身抗体FeeRI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Th1/Th2细胞亚群失衡,以及炎症递质白三烯释放所导致的后续炎症反应等参与[1]。目前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药物有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远期疗效不理想。慢性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瘾疹、风瘙瘾疹、风痞等范畴。本研究将中医体质学说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探讨,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开创了新的思路。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的对象均来自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自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共向前来就诊或住院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发放体质调查表200份,其中男68例,女132例;年龄15~72岁。

1.2中西医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3]拟定: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皮疹时起时落,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剧烈瘙痒,发无定处,皮疹退后不留痕迹;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皮疹反复间断发作超过6周以上。

1.3中医体质分型标准中医体质分型标准根据王琦[4]的七型分法,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体质积分标准根据王琦上表所列体质特点及主要体质特征标准,主要体质要素为3分,次要体质要素为2分,一般体质要素为1分。各指标统计后,除去正常阴性指标的积分,其最高积分的体质即为该研究对象的体质类型。

2研究方法

2.1资料收集根据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随机纳入慢性荨麻疹病例200例,全部研究对象均由医师根据患者皮损表现及全身体质特征,填写统一的临床信息采集表。并根据王琦体质分型法对所有临床信息进行体质分型。患者的体质特征表均由皮肤科医师与患者沟通交流后填写。

2.2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对同一样本中多个构成比进行Nonparametrictest(Chi-squaretest)统计分析。当P<0.05,表示总体构成比间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α’(α’=0.05/Ck2m)表示两两比较的构成比间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体质类型的关系对2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体质积分表进行体质分型,得出各体质的例数,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体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七种体质类型中,正常质占9.5%,阴虚质占19.5%,阳虚质占6.5%,痰湿质占2.0%,湿热质占8.0%,气虚质占46.5%,瘀血质占7.5%。其总体构成比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进一步做两两比较(表略),根据比较可以看出,气虚质构成比高于其他各质(P=0.000<0.00238),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湿热质外,阴虚质构成比高于其他各体质(P<0.00238),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质构成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238)。

3.2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体质因素的关系见表1。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性别比例约为女比男=2∶1;饮食习惯以辛辣香燥饮食为主,性格以不良性格为多,大部分患者睡眠差,有家族史的患者占34%。

4讨论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的多样化是造成病症表现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不同的体质影响着发病的趋向,影响着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或耐受性,亦影响着某些疾病发生的症状和类型,还影响着病理演化及预后。如清代医家章虚谷指出“病之阴阳,因人而变”,“邪气因人而化”,揭示了疾病发展变化的差异与个体体质关系密切。本研究提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密切相关,以气虚质人数最多,其次为阴虚质。从中医体质形成、发展的生理过程的角度来分析,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饮食、情志、地理、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相关。本研究临床病例搜集与整理的结果显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性别、饮食、性格、睡眠等中医体质因素的关系均较密切。《内经》把人的体质从“阴阳五行”、“形体肥瘦及年龄壮幼”、“性格刚柔勇怯”、“形态苦乐”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其内容包括了性别、年龄、地区、禀赋、体态、性格、心理活动、皮肤颜色、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及药物针刺的反应等方面,并通过描述个体的特殊性即个体差异性,提示诊断治疗原则。本临床研究秉承《内经》的思想,从性别、性格、饮食、睡眠等方面研究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体质特点,为临床上拟定本病的防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