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护理对心悸患者康复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有效中医护理方法对心悸患者的康复作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68例住院的心悸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心悸的临床中医证型,采用情志、饮食调护等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中医护理方式。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传统的卫生宣教,比较干预后两组观察对象康复情况。结果:两组观察对象干预1个月后症状体征、精神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合理饮食依从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病情观察,实施全面的循证施护,有助于促进心悸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医;心悸;康复护理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刺激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属现代医学心律失常范畴。根据中医证型对在我科住院的68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护理干预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符合诊断心悸的病例共68例,无智力障碍,能接受交谈且合作者。患者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失眠、心悸心烦、心悸胸闷等症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5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6.8±3.4)岁;初中及以下学历19例,高中13例,大专2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57.6±4.1)岁;初中及以下学历17例,高中12例,大专5例,经比较,两组观察对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传统的卫生宣教,比较两组观察对象干预1个月后的康复状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心悸的临床中医证型,采用情志、饮食调护等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中医护理方式,具体包括:
(1)饮食护理:心虚胆怯证:患者善惊易恐,坐卧不宁,少寐多梦,舌苔薄白,脉动数。宜食补中益气的食物,可用黄芪开水冲泡代茶饮;心血不足证:常表现头晕、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宜食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牛奶、猪心等食品。忌烟、酒、浓茶及咖啡。适当休息,避免过劳;阴虚火旺证:经常心悸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燥,或有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可食用甲鱼、银耳、红枣、鲜藕等。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心阳不足证:、症见心中空虚、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饮食宜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食物,如红枣、豆浆,忌食生冷滋腻物品;心血瘀阻证:自觉心悸心痛、胸闷不舒、憋气隐痛如刺或胀、舌紫或有瘀斑。要密切观察脉象等病情变化,若病人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脉结代或细微欲绝,则属心阳暴脱之危证,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予头低卧位或平卧位,测呼吸、血压。配合医生抢救[1]。心悸伴有胸闷不适者,需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及肥甘厚味、忌食动物油脂及内脏;水气凌心证:自觉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饮食注意营养,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记录24小时出入量。做好皮肤的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3)给药护理:应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1min),并做记录。用时准确掌握剂量,用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以及有否纳呆、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的情况,有否黄绿视改变等,心率低于60~70次/min及时报告医生[2];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4)健康指导: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指导患者畅情志,避免恼怒忧思等不良刺激,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同时指导亲属要尽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的因素[3];丰富生活内容,怡情悦志,使气血条达,心气和顺;起居有常,避免过劳。保证足够的睡眠,预防外邪的侵袭;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少食多餐。控制食盐摄入量,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而发生意外。
1.3疗效判定:
(1)效果判定: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善。
(2)测定方法:测定内容包括与疾病和治疗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精神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和合理饮食依从性。调查内容为12项,于患者出院前进行测定。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观察对象干预1个月后症状体征、精神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合理饮食依从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悸因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脾、肾、肝、肺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和护理,一方面要加强心理疏导,根据不同证型给予有效的情感支持、指导合适饮食,不但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还能促进其心理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心悸的临床中医证型,采用情志、饮食调护等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中医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以全程健康教育为主的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患者学会了自我调节不良的情绪,心理压力减轻,通过对饮食方面的指导,使患者及家属懂得合理地选择食物,有效地保证营养的供给,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患者能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增强,心情变得开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侃.心悸的中医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3(2):235.
[2]汤均其.谈中医优质护理及其理论基础[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2(11):31,34.
[3]牟灵芝.1例心悸患者的中医治疗与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901-902.
作者:陈秀娟 单位:广东省信宜市中医院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