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临床疗效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04月至2017年07月纵隔肿瘤患者91例,分为胸腔镜手术治疗组(VATS)42例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组(TH)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胸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关键词】胸腔镜;纵隔肿瘤;临床疗效
纵隔肿瘤(mediastinaltumor)相对少见,多发于中青年,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纵隔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少部分为恶性,其病变性质往往与病变源的器官和组织以及周围的结构有关。56%~65%的纵隔肿瘤有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可伴有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功能改变,常见的症状有:胸痛、憋气、咳嗽、心悸、乏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膈肌麻痹、上腔静脉综合征、Horner综合征、库欣综合征、甲亢、上肢疼痛、脊髓压迫、胸膜及心包渗出甚至乳糜胸等。另外,部分胸腺瘤还合并有重症肌无力表现,临床治疗难度较大[1,2],外科手术是当前纵隔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传统的开胸与近年兴起的微创胸腔镜手术,现就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2008年04月至2017年07月手术切除的91例纵隔肿瘤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年龄13~74岁,平均(44.3±3.7)岁,女51例,年龄11~74岁,平均(46.4±3.5)岁,术前均经胸片、CT或MRI诊断为纵隔肿瘤。术后病理:胸腺瘤49例、畸胎瘤9例、神经源性肿瘤11例、支气管囊肿8例、胸腺囊肿4例、胸骨后甲状腺肿3例、淋巴管瘤1例、脂肪瘤2例、纵隔转移性癌4例。结合纵隔肿瘤的部位、大小、手术难易程度等,91例纵隔肿瘤患者中,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组(VATS)42例、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组(TH)49例,手术方式均经家属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基础体质、肿瘤部位、直径大小、术后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式
本组91例患者均应用全身麻醉,胸腔镜组42例患者,12例采用双腔气管插管,30例人工气胸辅助单腔气管插管下选取单肺通气模式,采用电视胸腔镜行手术切除治疗的方式。根据肿瘤位于胸腔内位置,42例均采用健侧卧位的方式,其中采取左侧卧位27例,右侧卧位15例,所有患者均前倾15°~30°,观察切口通常选择腋中线或腋后线第6~7肋间,长约1cm,操作孔切口选取腋前线第3~5肋间,长约2.0~3.0cm,部分患者附加腋后线第6或第7肋间操作孔切口,长约1cm。开胸组49例患者则均在单腔气管插管下行传统开胸手术方式,根据肿瘤位于胸腔内位置,其中采取左侧卧位23例,右侧卧位20例,平卧位6例。选取肿瘤侧胸部第5肋间切口或胸骨正中切口入胸。91例患者术中均予以完整切除肿瘤。术毕,所有患者均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1.3观察指标对比
胸腔镜手术治疗组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以及住院天数有无统计学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胸腔镜手术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均低于开胸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纵隔位于两侧胸膜腔之间,胸骨之后,胸椎之前的腔隙。纵隔肿瘤依照其解剖位置有其好发部位,如前纵隔自上而下以胸腔内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瘤及心包囊肿多见。中纵隔常见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及淋巴原性肿瘤。后纵隔多为神经鞘瘤等神经源性肿瘤。纵隔肿瘤虽然少见,但作为胸心外科常见疾病,一经诊断,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传统开胸手术大多根据肿瘤的部位选择合适的胸部切口,虽手术显露良好,操作方便,但创伤大、耗时长、出血多、恢复慢,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1992年LandreneauRJ等[4]首次报道VATS治疗纵隔肿瘤获得成功后,该微创术式随即得到推广。BousamraM等[5]、PettyJK等[6]比较了传统开胸组和VATS组手术切除纵隔肿瘤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疗效相同,并且VATS组总体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胸组。本组42例VATS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无因手术导致的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术中因分离肿瘤时,滋养血管破裂出血迅猛,中转开胸2例,中转率仅5%,与对照组比较,总体治疗结果显示优势明显,但仍需注意术中精细操作,避免分离时,分破肿瘤滋养血管,导致大出血,影响术野,导致中转开胸。
胸腔镜术中仅需作1~3个1.0~3.0cm胸壁小切口,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结合其原发灶位置、病变性质等因素选择适宜切口位置[7]。术中应先探查清楚肿瘤与周围邻近器官的关系再行解剖。术中须注意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引起声嘶、进食呛咳;避免损伤无名血管及上腔静脉引起大出血或中转开胸;避免损伤交感神经引起Horner综合征;避免损伤气管引起支气管胸膜瘘;避免损伤脊髓引起脊髓休克,甚至截瘫[8]。对于孤立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的良性肿瘤,可使用电凝钩或者超声刀自肿瘤包膜外,完整剥离肿瘤。对于与周围器官、血管或神经组织关系致密的肿瘤,对于解剖每一纤维组织或索带均应充分游离后切断,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血管或神经[9]。对于累及大血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无法进行切除时,应及时中转行开胸手术[10,11]。尤其对于少数与周围组织呈冰冻状态的恶性肿瘤,可仅采取病理组织活检。对于合并有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则应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注意完整切除胸腺及其附属脂肪组织[12]。而对于直径>6cm的纵隔肿瘤、侵袭性胸腺瘤以及后纵隔椎管内哑铃型肿瘤,胸腔镜手术的完整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延长,且中转开胸的机率增加,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是否能够采用胸腔镜手术方式[13]。总之,应用胸腔镜切除纵隔肿瘤具有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等优点,且临床疗效确切,符合快速康复的外科理念。尤其对于那些高龄、体质弱、心肺功能不全以及不适宜开胸手术的患者更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峰;陈圣杰;俞力超;蒋志华;庞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