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肿瘤医院专科护理团队建设模式构建范文

肿瘤医院专科护理团队建设模式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肿瘤医院专科护理团队建设模式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肿瘤医院专科护理团队建设模式构建

【摘要】目的总结肿瘤专科医院专科护理团队建设模式构建及实践经验。方法构建以专科护理小组为主导的专科护理运行模式,致力于专科护士队伍管理,专科护理人才建设,改进护理质量管理方式,构建专科护理品牌。结果构建了11个专科护理小组,3个专科护理门诊,开展14个专科的信息化护理会诊,采用独特的护理质量管理方式,完善了相关制度。结论专科护理团队建设促进护士的专业能力提升,提高学术影响力、护理专业价值,提升医院专科护理品牌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肿瘤专科医院;专科护理团队建设

专科护理已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专科化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发展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我院自2004年开始,构建了独特的专科护理团队建设模式。希望借此模式提升肿瘤专科医院的专科护理能力,同时为其他医院的专科护理团队建设、专科护士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构建以专科护理小组为主导的专科护理运行模式

1.1构建专科护理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1.1.1构建原则我院护理部成立护理管理委员会下设7个委员会,各委员会下又设有若干小组。专科护理委员会下设有静脉管理、心理支持、造口伤口护理、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康复护理、中医护理、肿瘤介入护理、围术期护理、急重症呼吸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共11个专科护理小组。各小组设立组长、秘书、核心成员及各科室1名成员,组长为具备专科特长的护士长或高年资专科护士,主要负责专科护理小组工作计划与方案的制定,成员准入资质管理及活动开展;秘书为具备一定专科特长、沟通协调能力的护士,负责团队活动的组织协调、通知报道、资料整理与汇总等。成员构成上,护理部要求各护理单元至少1人加入,每个小组总人数达40余人。成员为具备相应专科特长并具备一定经验的护士,各专科护理小组科室成员的准入以护士长推荐为原则,要求对团队工作积极主动并能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保证新制度、规范和培训内容有专人传达至每个科室。1.1.2工作职责专科护理小组成员完成包括患者教育、人员培训、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科研教学及收集专科典型案例等多方面工作,如定期召开专科小组会议,安排学术讲座、沙龙,学习专科前沿及新技术、新进展,临床疑难护理技术,病例讨论,建立护理多学科团队等;各小组结合专业问题,利用质量管理工具、循证思维模式解决专科领域的临床问题,建立标准、规范,制订标准化作业流程。

1.2专科护理团队的运行管理

专科护理团队受护理部直接领导,实施专科护理委员会委员长负责制。①制订计划:根据专科护理团队建设目标,各小组于年初讨论确定年度工作计划,将任务分解并上报护理部。②小组学习:定期组织小组成员集中学习,由小组成员进行专题报告或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讲座培训、病例分析等,并应用QQ群、微信等平台开展前沿信息分享。③目标考核:护理部每年组织年度专科护理小组持续质量改进成果汇报,并设立鼓励奖项,对汇报考评结果优秀的团队予以奖励。

1.3创建专科护理门诊,开展延伸护理服务

为满足门诊及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需求,我院先后开设了静脉治疗护理中心、伤口造口、淋巴水肿门诊,为出院患者提供静穿刺置管及维护、造口护理指导、淋巴水肿指导等服务,2018年我院尝试中医护理门诊的构建和实践。专科护理门诊的开展,拓宽了服务范围,加快了护理的专业化进程,为门诊及出院后的患者提供了更专业、细致、规范的专科护理服务。我院2013—2017年静脉专科门诊置管量与维护情况见表1,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量呈逐年升高趋势,2017年PICC总置管量7093例,其中赛丁格技术7091例(99.97%)。我院2013—2017年伤口造口、淋巴水肿护理门诊情况,见表2。

1.4构建信息化的专科护理会诊模式

我院护理部对各专科领域较突出的专科护士赋予会诊权限,对护理会诊人员的资质进行认定,各病区遇到专科性较强的临床疑难病例,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预约会诊,使患者得到更加合理的护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我院伤口造口、糖尿病、营养、心理等14个专科的全院会诊已成熟运作,护理会诊制度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深化了专科护理的内涵。针对疑难护理问题,各小组成员协同诊治,实现了专科护理问题同质化管理,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服务。加强专科护理小组管理后院内会诊量:2013年80人次,2014年174人次,2015年241人次,2016年192人次,2017年343人次。

1.5专科护理团队运行的保障机制

1.5.1制度和标准保障良好的护理质量既要以安全理念为基础,还要依赖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管理制度[1]。护理部建立专科护理小组工作职责、专科护理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护理查房制度等,确保团队工作的有序开展。护理部根据临床实践逐条修订了11项专科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使各种考核、检查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

1.5.2经费保障医院每年为护理部外出学习培训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护理培训、进修学习、科研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专科护士队伍管理

我院自2004年以来已有专科护士45人在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及临床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专科护士队伍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和专科工作的开展[2]。我院注重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专科护士管理办法、专科护士考核细则,在选拔、培养、使用及追踪评价等专科护士队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制度的落实与持续改进,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同时注重民主管理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如对专科护士评价我院设立两年一度的专科护士考核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和资格再认证挂钩,保障专科护士培养机制的建立。

3专科护理人才建设

人才建设是贯穿专科护理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专科护理正常运行、延续发展的核心部分[2]。为使团队成员具备较高的专科护理水平,尤为注重团队人才的培养。采用走出去学习专项技术、科研前沿信息,引进来开展专项技术等方式,并借助医院青年科研设计大赛、科普写作大赛、PPT设计大赛、小发明、小创造创新大赛、医院1022人才培养项目、康恩贝等项目,打造团队人才。

4改进护理质量管理方式

4.1建立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015年我院建立了数据化的全院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有效地反映护理质量问题,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全面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目标监测。

4.2各专科护理小组检查的质量评价

由护理部牵头制定各专科护理小组专项检查标准,每月都有专科护理小组进行专项检查,检查资料汇总、上报护理部,护士长会议反馈,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引入病房管理,科学管理做到位,实现了专科化的护理质量改进。

5专科护理品牌构建

5.1多途径宣传

通过报纸、期刊等向市民宣传团队的品牌特色,为专科护理团队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

5.2义诊活动

世界癌症日、抗癌宣传周、护士节,专科护理团队通过健康讲堂、专科咨询、科普进社区、工作坊等方式,达到惠民和宣传的双重目的。

5.3学术交流

我院要求护理人员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多篇论文被各大学术会议以壁报或口头交流形式展出。我院积极举办学术会议、继教项目、学术沙龙、交流论坛,扩大我院专科影响力与辐射力。

5.4双下沉

为贯彻落实医改精神,护理部积极响应卫生部号召,选派多名专科护理专家,在基层医院开展护理帮扶工作。将专科护理理念带到基层医院,指导解决临床疑难护理问题,发挥专科护理示范和辐射作用。

6讨论

6.1专科护理团队建设提升学术影响力和专科护理品牌影响力

我院专科护理团队工作模式有效地发挥专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继教班、论坛、外出学习交流,提升我院学术和专科影响力。加强专科护理团队建设,使之成为高效团队,打造特色护理品牌,对提高专科竞争力、专科品牌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2专科护理团队运行模式促进护士的专业能力提升,提高护理专业价值专科护理的推进,为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平台。同时使护理人员从通科状态向专科转型,使每位专科护士能够术业有专攻。该模式的运行还极大提升了团队成员的自我发展意识,主动学习、不断进取,团队荣誉感、职业价值感都得到了提升。

6.3专科护理团队建设促进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团队运行的过程中,我院借助媒体宣传、专科讲座、义诊等活动,不仅建立起专科品牌,更为医院树立了正面的社会形象,吸引了更多患者,增加了医院效益。

7专科护理团队建设的启发

7.1专科护士培养是基础,使用和管理是关键

自我国开始培养专科护士以来,国内已基本形成较成熟的专科护士培养机制。目前专科护士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专科护士进入临床后较难承担专科护士的角色,各医院都在积极探索专科护士的使用和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过认证的专科护士的潜力并未在临床得到充分发挥的现象[3]。专科护士的使用、管理,亟待护理管理者深入探索。

7.2专科护理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群众对服务需求的提高,中国护理必然走向专业化,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已成为现阶段专科护理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4]。我国护理专业化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专科护理的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如专科护士的工作职责和范围不够明确、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用与管理无统一标准,由各医院制订专科护士管理制度,使专科护理团队运作效率良莠不齐,将是下一步重点探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成守珍.明确专科护理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J].护理学杂志,2012,27(19):1.

[2]王静,杨亚平,孙颖,等.“4+1”伤口造口专科护理建设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5):588.

[3]张洪君,张会芝,郭莉,等.搭建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平台促进专科护理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10.

[4]耿秀娟,王朝娟,孟海英,等.专科护理团队的构建与成效[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6):1482.

作者:李曼 吴婉英 黄静 黎昕 刘丽华 杨方英 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