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搜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1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的有效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报告了安全性的研究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中药穴位注射能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能改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穴位注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调查研究显示,DPN的发病率高达49%~92%,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或有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温经通痹、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穴位注射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近年来,国内有较多关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本研究收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纳入标准
(1)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观察(RCT),不受样本大小、语种或随访时间的限制。
(2)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伴有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不联合使用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甲钴胺、B族维生素、甲钴胺联合B族维生素)、中药其他给药途径治疗、针刺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次要结局指标指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
1.2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3)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西药穴位注射的文献;
(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5)不能提供有效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1.3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以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感觉障碍/穴位注射/水针法等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5年12月。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同时补充检索所得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1.4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利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解决。提取的主要资料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例数、治疗与对照措施、操作方法、治疗组注射的中药和穴位、对照组的给药途径、疗程、疗效、结局指标、退出或失访例数、不良反应等。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评价工具[5],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任何疑问经讨论后决定,有分歧时,则咨询第3位研究者。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若文献所报道测量工具相同,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对文献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分析。所有分析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当P>0.1,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进行Meta分析;如果P≤0.1,I2≥50%,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方法、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进行亚组分析。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然有异质性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合并计算统计量。若P≤0.1时且无法判断异质来源,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4134篇,其中数据库初步检出文献4123篇,其他资源获得文献11篇。使用EndNoteX7软件去重后获得相关文献385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初筛后初步纳入971篇文献,其中英文91篇,中文880篇。剔除系统评价、综述、随机方法错误、非随机对照观察及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894篇。通过阅读77篇全文,排除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重复发表文献62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
2.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15篇文献中,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有西药口服、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疗程15~60d不等;评价指标有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指标。
2.3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4Meta分析结果
2.4.1临床总有效率
有15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比较。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OR=4.27,95%CI(3.12,5.84),P<0.00001]。
2.4.2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3.41,95%CI(2.42,4.40),P<0.00001]。
2.4.3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4.56,95%CI(2.08,7.03),P=0.0003]。
2.4.4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对DPN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5.18,95%CI(3.29,7.06),P<0.00001]。
2.5安全性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其他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
3讨论
3.1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症状和体征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血痹”“痿证”等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病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中药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中药穴位注射对DPN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药和选穴两方面,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中药注射液都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嗪,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当归、麝香均可行气活血、通筋活络,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聚集、增强局部组织灌流等作用;灯盏细辛可活血舒筋、祛瘀止痛,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状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消除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作用;三七可舒经活络、散瘀定痛,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温阳、益卫固表,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功效。而所注射的穴位多有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通络止痛的作用,达到强筋、壮骨、起痿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气;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可调理脾经经气,既可健脾活血,又可化痰祛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联络气血,补益阳气;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悬钟为足少阳经经穴、髓会,具有益精填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滋肾阴、强腰膝,可治疗下肢冷痛、足跟疼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之一,可理气止痛;阿是穴为疾病外在反应点。针刺这些穴位,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因此,对DPN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注射,在腧穴的刺激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注射液,既能延长腧穴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3.2安全性分析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但未进行详细描述。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的观察。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随访情况,不能判断远期毒副作用和安全性。因而尚不能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3.3研究质量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随机对照观察,共1114例患者。纳入的文献均为小样本观察,无多中心、大样本的观察。只有2篇文献描述了随机分配序列是由随机数字表产生,其余文献均未描述随机分配方法;所有观察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只有1篇文献描述使用盲法,但没有说明盲的对象,其余文献均未描述使用盲法;有1篇文献没有说明基线情况,其余文献均说明基线可比。因此,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要谨慎对待Meta分析结果。
3.4局限性
目前中药穴位注射液种类多,穴位注射选穴也不同,各个研究对照组的干预方法也存在差异,包括药物的种类、用药途径等。同时诊断标准、疗效标准、疗程、干预频次等不一致,存在一定的临床异质性,因此可能影响综合分析结果。所纳入的文献主要为小样本研究,检验效能低,在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等方面都存在缺陷。
综上所述,本系统评价表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是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使得该结论的可信性需进一步论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同时严格采用随机、分配隐藏、盲法,提高随机对照观察质量,以期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高质量的证据支持,为临床应用及推广中药穴位注射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根据循证护理制定标准的穴位注射操作流程,明确诊断标准、疗效标准、干预疗程、操作方法以及对不良反应的观察、随访等,为中医护理技术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曹生有,董元彬,张玉花.中药外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48(4):81-83.
[2]崔永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1027-1028.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9,383.
[4]王燕华,牟淑敏.丹参川芎嗪足三里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3):71-72.
[5]王声.丹红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93-94.
[6]彭伟.当归、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4):102-104.
[7]张涛,徐江红,张永健,等.灯盏细辛穴位注射治疗5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广东医学,2012,33(22):3363.
[8]张永健,徐江红,曹亮,等.灯盏细辛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98-100.
[9]杨冬梅,戴丽芬.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8):16-17.
[10]温晓新.红花黄素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1):23-24.
[11]左振芹,陈敏,冯玲媚.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29(8):27-29.
[12]刘峰.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杂志,2011,9(32):161-162.
[13]张承丽.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21):44-45.
[14]张永健,徐江红,王晓松,等.子午流注选穴灯盏细辛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3,28(2):41.
[15]周君.穴位注射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
[16]徐波.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71.
[17]郑海燕,杨静.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8(6):15-16.
[18]李志君,信建军.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1,23(11):844-845.
[19]陈海燕,刘怀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4,27(3):138-140
作者:朱蓉;高静;吴晨曦;柏丁兮;李迎春;吴霜;叶艳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第二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案
[关键词]2型糖尿病;消渴;中医药疗法;综述,学术性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于“消渴”范畴,认为本病是一种虚实夹杂的复杂疾病,一般认为病因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对于本病根源于何脏,发展于何脏,一直存在争议。越来越多的医家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论治、方药提出了新观点、新认识,现笔者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1.1劳欲过度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肾精耗损,肾水不足,虚火内生,消灼津液,久而发为消渴。《济生方》载:“消渴之疾,皆起于肾,盛壮之时,不自保养,快情纵欲,饮酒无度……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炽,三焦猛热,五脏干燥,由是利生焉。”不仅古人认为劳欲过度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今人对此观点依然很重视。如张兆蓬等[1]认为消渴发病主要责之于肾,并贯穿消渴病的始终。劳欲过度,相火妄动,肾水耗伤,终致肺胃肾3脏虚热俱现,发为消渴。可见,消渴发病与房劳伤肾密切相关。
1.2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嗜酒无度,火热内盛,致使三焦积热,津损液枯,发为消渴。《备急千金要方》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此外,饮食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津液难于正常输布,反直趋而下化为小便,亦为消渴之因。高玉芳认为很多2型糖尿病以肥胖为突出表现,其主因为脾虚湿盛,膏脂聚积。嗜食辛辣滋腻,或损伤脾胃,失其转输,湿阻中焦,或气郁化火,或邪热内传胃腑,胃热炽盛,灼伤津液,阴虚燥热,发为消渴。肖永华等通过对消渴病案病因分析,认为过食厚味是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发病期最重要的病因,饮食因素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故糖尿病的治疗应注意调节饮食。
1.3禀赋不足
禀赋不足是消渴发病的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元精亏损,气血虚弱,终至精血耗损、津液枯竭而发为消渴。《灵枢•五变》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功能虚损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灵枢•本脏》载:“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可见,人体禀赋虚弱与消渴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1.4情志不畅
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畅达气机功能失常。气郁化火,火热灼伤津液,郁热伤阴,影响肺胃肾的功能,最终消渴乃成。现代医家刘剑等强调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郁化火,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阴,形成阴虚燥热、血瘀痰浊等病理变化,因而形成消渴。金洪元认为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闭阻,郁而化火,火热内盛,肺胃阴津耗损,是消渴发生的病因病机之一。其重视内伤七情的辨证论治,提出以畅情顺理法治疗消渴病。这就更加详细地阐述了情志不畅与消渴发病之间的密切联系。
1.5毒邪因素
无论饮食、情志、劳逸、禀赋,均可为毒邪诱因,致使肺津失布、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固摄,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水谷失运,糟粕难排,瘀浊之物产生,郁而化火,伤阴耗液,气随阴衰,最终可导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证,而病理产物瘀滞更甚变生毒邪。聂晓娇等认为无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阴虚燥热体质,均可郁而化火,灼伤阴液,日久发为消渴。常富业等认为毒乃邪气在一定条件下从化而成,条件就是当致病邪气峻猛暴烈或在体内长期滞留时才可从化为毒,比如内生热毒。韩永明等认为火热之邪偏盛,此火热为毒,可消灼津液,发为消渴。火热是消渴的病因病机,不论消渴的病位在哪,皆可由热火内盛,蕴积体内,耗伤阴津,导致津亏液燥。综上可知,消渴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内因有禀赋不足、情志不畅,外因有劳欲过度、过食肥甘及毒邪因素等,是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
2辨证论治
2.1从肝论治《临证指南医案》载:“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这就说明了消渴的发生与情绪失常、肝失疏泄有很大关系。罗寅等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功能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可化火伤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发为消渴,若肝气横逆,乘于脾土,则脾胃失健,导致脾弱胃热,消谷善饥;肝肾精血同源,若肝血不足,肾精亏损,致肾之封藏失司,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则发为消渴,并建立从肝论治糖尿病五法。范冠杰提出“动-定序贯”八法治疗消渴病,其中疏肝法是重要治法之一,药用:柴胡10g,白芍15~30g,薄荷5~10g,郁金5~10g,牡丹皮10~30g,临床疗效显著。姜敏用舒肝化痰益肾活血冲剂(由柴胡9g,赤白芍各15g,枳壳10g,生甘草6g,陈皮9g,苍术9g,茯苓12g,黄芪15g,女贞子15g,淫羊藿9g,山茱萸9g,知母9g,虎杖15g,丹参15g,葛根15g组成)对60例糖尿病患者予以治疗,与金芪降糖片相比,临床疗效显著(P<0.05)。王德伟等用疏肝降糖汤(处方:柴胡10g,佛手10g,香橼10g,荔枝核10g,葛根15g,薄荷6g,白芍15g,山茱萸15g,枸杞子20g,淮山药20g,茯苓15g)结合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陈仲英[13]用舒肝解郁法,以柴胡疏肝汤合逍遥散为基本方治疗糖尿病38例,总有效率为94.7%,明显高于服用美吡达的对照组。
2.2从脾论治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虚失运则水液代谢障碍。《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载:“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证最重。”这就强调了脾气与消渴的发生有关。蔡然等[14]认为消渴病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久而脾胃运化失职,积滞内蕴而成。侯宇辉等[15]认为糖尿病早期以脾胃虚弱、胃实成郁为特点;糖尿病期以肝胃火盛、脾虚阴亏、脾胃功能失调兼有痰湿为病机特点。西医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类、脂肪、蛋白质3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这与中医脾胃功能失调相对应。也有临床研究表明降糖消渴3方(由生晒参、白术、熟地黄、柴胡、淫羊藿、山药、薏苡仁等药物组成)对治疗脾虚湿盛为主的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对57例患者降低餐后2h血糖的总有效率为61.54%,降低空腹血糖的总有效率为74.36%,改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1.49%。田凤英认为相当一部分脾虚兼有痰湿型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和运动外,应在健脾的同时注重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药物应用,可选七味白术散、甘露消毒丹、三仁汤加减治疗。董方正等用自拟滋脾汤(处方:太子参30g、山药30g、白芍药20g、玉竹15g、石斛10g、白术15g、茯苓20g、薏苡仁30g、炒扁豆30g、桔梗15g、当归20g、郁金10g。加减:尿多甚者加海螵蛸10g;手足心烦热加黄柏9g、银柴胡8g。每天1剂,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糖尿病52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自拟滋脾汤对糖尿病疗效较好。
2.3从肾论治
消渴的发病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宋代《太平圣惠方》载:“三消者,本起肾虚。”明代《医贯•消渴论》亦载:“故治消渴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均强调了消渴与肾的密切关系。众医家也从不同角度对肾虚致消有各自的发挥。肾阴不足而致虚火内生历来受到医家重视。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近年来,现代医家也对此很重视。郑东京等认为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心肺不得滋润,故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消谷善饥;肾固摄失司,故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全身,故尿多味甜,甚或混浊如脂膏,故消渴与肾关系密切。朱健萍等运用自拟方剂益肾活血汤(药物组成为生地黄、桑椹、何首乌、泽泻、黄芪、葛根、川芎、丹参、益母草、水蛭、牛膝、山茱萸、牡丹皮)治疗2型糖尿病72例,总有效率为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尿次频多、肢麻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表明以滋补肾阴为本,佐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的方法能明显降低血糖、血脂。刘汉胜等用滋阴益肾降糖汤(处方:熟地黄25g,生地黄25g,黄芪30g,金樱子25g,山药15g,土牛膝15g,黄连6g,荷叶10g)治疗2型糖尿病200例,显效83例,有效10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消糖灵胶囊)100例中显效27例,有效43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肾气虚衰也是消渴发生的重要病机。肾主纳气,肾气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方朝晖等认为肾气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肾气亏虚导致肺脾气虚,布津不足,导致阴液亏乏,三焦元真固摄无力,体内津液代谢失衡,终成阴虚阳亢、津枯液燥之病症。孙军杰等采用常规治疗加服黄芪益肾颗粒(组成为黄芪、淫羊藿、川芎、生大黄、土茯苓、白术、郁金、白茅根、赤芍、晚蚕沙、石菖蒲等)治疗糖尿病86例,总有效率为9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1%。也有医家认为,无论肾的阴阳气血哪一方虚损均可涉及消渴,故临床应辨证施治。高普认为老年人以肾虚为要,消渴病机可归结为肾气虚则固摄失司,久则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灼伤阴精,阴损及阳。房耿浩运用益肾活血片(由人参、黄芪、麦冬、山茱萸、丹参、赤芍、黄连、苍术等药物组成)治疗肾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55例,与对照组相比,疗效较好(P<0.05)。祁颖欣运用益肾降糖方(由当归、女贞子、五味子、熟附子、车前子、续断、茯神、龟甲、牛膝、龙骨、山药、谷精草、肉苁蓉等药物组成)治疗糖尿病67例,明显改善口干、烦渴、尿多等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可见温肾阳的方法应予以重视。
2.4从痰瘀论治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虚失健,水湿内聚成痰;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为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或因虚致瘀,热灼津液,炼液成痰。所以,痰浊瘀血是消渴常见的病理产物。李真等认为恣食肥甘,积湿生痰,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重浊黏滞,阻遏气机,血行不畅而成瘀血,痰结血瘀气阻则水津不能随气而布散,而成瘀血发渴。李中南等认为血瘀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病因,并且热灼津亏、气滞、气虚、阳虚寒凝、痰湿阻络、情志及久病均可形成瘀血。周洲等[29]认为消渴的瘀血形成并非只是“阴虚燥热”、“津耗血枯”,虽与精微不得正化、膏脂痰浊内生密切相关,但主要还是有形之邪入侵血道,阻塞血脉而成。朱震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及西药降糖(如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酮类使用西药不超过2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丹黄降糖方(由丹参、黄芪、鬼箭羽、水蛭、川芎、泽兰、当归等药物组成)治疗,煎汁400mL,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吕靖中治疗糖尿病多采用活血化瘀法,用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泽兰、益母草、鬼箭羽、丹参、全蝎等活血化瘀药贯穿治疗始终。可见化痰活血化瘀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2.5从浊毒论治《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强调了相对于一般邪气来讲,毒性更峻烈。对于浊毒理论,诸医家各抒己见,多数将痰浊、瘀血、糟粕物等病理产物归为浊毒范畴。李佃贵等认为化浊解毒法应贯穿消渴治疗的始终,并佐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之品,常用药有藿香、佩兰、黄连、茵陈、黄柏、陈皮、香附、柴胡、丹参、赤芍、蜈蚣、半夏、川贝、芦荟等。罗宇磊等认为痰湿血瘀等内生浊毒之邪侵入血脉,血浊内瘀,精微壅塞,久病毒瘀血结,发为消渴。唐年亚等认为毒为精的化生,后天之精为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肺之清气所化生,其中不能为人体所利用的糟粕物质即可变化成毒,损害机体正常平衡状态,发为消渴。
周祥等用自拟化浊解毒饮(由柴胡、清半夏、黄连、熟大黄、佩兰、干姜、白芍、姜黄、僵蚕等药物组成)治疗,效果较好。章清华等用化浊解毒颗粒(处方:黄连15g,姜黄15g,大黄6g,僵蚕6g,蝉蜕6g,清半夏10g,柴胡15g,枳实20g,白芍20g,佩兰20g,黄芩15g,干姜5g)对胰岛素抵抗大鼠实施干预,治疗后实验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低于模型组,但均高于正常组;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除胰岛素敏感指数,模型组各指标均高于正常,且实验组肝脏组织DGAT2mRNA水平(相对拷贝数)低于模型组,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及IR。王斌等用化浊解毒方-糖毒清颗粒(由黄连、大黄、姜黄、蝉蜕、僵蚕、枳实、清半夏、白芍、柴胡、黄芩、干姜、佩兰等药物组成)对2型糖尿病大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化浊解毒方组GSP、FBG及2hPG显著下降(P<0.01),但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多,GLP-1水平显著升高(P<0.01),提示化浊解毒方对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有明显积极的作用。
3小结
纵观近年来众医家对消渴病的研究,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劳欲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以及毒邪等因素,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肾脾肝3脏,并且以肾气血津液耗伤、脾气虚损、肝失疏泄、痰瘀内阻及毒邪内蕴为主要病机,提出从肾、脾、肝以及痰、瘀、浊毒等方面来认识消渴病。越来越多的医家对浊毒、痰瘀引发消渴的观点进行了论述,但目前很多医家对于浊毒的概念认识模糊。笔者认为,浊邪的致病轻浅且性质属阴,其若与热邪搏结日久,可导致血败肉腐成毒,相对浊而言,毒的内容更加广泛,如湿毒、热毒、瘀毒、糖毒等,特定条件下,浊可转毒。脾胃运化水湿不利,湿热内聚化浊生热毒,或上焦虚火燔赤,灼伤阴津,中焦胃热内生,下焦肾失固摄虚火乃生,郁热伤阴,糟粕交结难除而成毒。浊毒的产生也伴随糖尿病的产生,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故化浊解毒法的运用应该予以重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信医学界会有更多新观点出现。目前西医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认识尚不清楚,治疗上也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压、调节糖代谢、脂代谢平衡等。中医药对于消渴的早期控制和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如赵进喜的经验方-消渴方。故今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更深入更准确地探究糖尿病病因病机的实质,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兆蓬,王学员.辨消渴病机驳阴虚燥热[J].天津中医药,2010,27(5):399-400.
[2]高玉芳.糖尿病从脾胃论治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2):1119-1121.
[3]肖永华,王世东,李靖,等.吕仁和辨治糖尿病医案病因、病机和病位解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8):524-528.
[4]刘剑,方朝辉,李中南,等.历代医家从肝论治糖尿病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48-151.
[5]马丽,姚瑞红.金洪元从七情变化论述消渴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707-709.
[6]聂晓娇,李敬林.从热毒论治糖尿病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3):60-61.
[7]常富业,王永炎,李辉,等.《内经》毒论诠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13(11):2684-2685.
[8]韩永明,张六通,邱幸凡.从“热毒”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初探[J].光明中医,2010,25(4):553-556.
[9]罗寅,郭巍.从肝论治糖尿病[J].中医杂志,2015,56(8):719-720.
[10]林玉平,范冠杰.范冠杰教授运用疏肝药串治疗消渴的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779-2880.
[11]姜敏.舒肝化痰益肾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501-502.
[12]王德伟,华晓珊,金新返,等.疏肝降糖汤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34-2335.
[13]陈仲英.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38例[J].四川中医,2005,23(6):48-49.
[14]蔡然,卢薇.浅谈从脾论治消渴病[J].四川中医,2010,28(2):16-17.
[15]侯宇辉,孙丰雷,刘来彪.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浅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8):533-534.
[16]高思华,龚燕冰,倪青,等.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1007-1010.
[17]田凤英.健脾化湿法治疗2型糖尿病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4(3):153-154.
[18]董方正,王晓林,桂锦华.滋脾汤治疗2型糖尿病5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6):40-41.
[19]郑东京,郑东海,郑伟鸿,等.郑伟达治疗消渴病经验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154-1156.
[20]朱健萍,巩如伦.益肾活血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6,23(5):377-378.
[21]刘汉胜,郭皖北,刘庆武,等.滋阴益肾降糖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2):288-289.
[22]方朝辉,贾典荣,李家云,等.糖尿病从肾气虚论治理论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8):679-681.
[23]孙军杰,齐静,武巧月,等.探讨急诊内科糖尿病的黄芪益肾颗粒治疗[J].糖尿病新世界,2015(19):34-36.
[24]许建梅,宋芊,靳冰,等.高普教授从肾论治老年糖尿病[J].中医药学报,2015(1):89-91.
[25]房耿浩.益肾活血片治疗肾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46(6):154-155.
[26]祁颖欣.益肾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67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6,19(6):17-18.
[27]李真,赵敏.从痰瘀论治消渴初探[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4-15.
[28]李中南,方朝晖,张进军,等.糖尿病从瘀论治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54-157.
[29]周洲,黄为群.重温消渴再析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55-956.
[30]朱震.活血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2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39(5):37.
[31]王至婉.吕靖中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12):5-6.
[32]王辉,吕金仓,何华,等.李佃贵教授从“浊毒”理论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2):83-84.
[33]罗宇磊,陈秋.从“浊毒”论治消渴病[J].新中医,2014,46(7):232-233.
[34]唐年亚,张岳.“精毒转化”识消渴[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44-45.
[35]周祥,王斌,吴深涛.分期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糖尿病心得[J].中医杂志,2014,55(23):2055-2056.
[36]章清华,吴深涛,闫冬雪,等.化浊解毒方对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3,31(4):50-52.
[37]王斌,吴深涛,王亭,等.化浊解毒方对糖尿病大鼠血清GLP-1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1):269-271.
[38]张世龙,王振乾,赵进喜.从脾胃肝肾论治2型糖尿病30例[J].世界中医药,2010,5(2):112.
作者:杜悦凤;蔡青;王洪武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三篇:浅谈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期间诊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利于病情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比单纯西医治疗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临床疗效
糖尿病在中老年阶段属于常发、多发疾病,由于其归属慢性疾病,大多伴随患者终身,严重困扰着患者心理,也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重,我国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全球范畴病例数统计2013年已有约3.82亿患者,中国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排世界首位[1]。本文旨在观察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特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期间诊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期间诊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年龄(55.5±7.5)岁;病程1年~15年,平均病程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采取数字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0岁~72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2年~15年,平均病程8.5年;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9岁~70岁,平均年龄(54.5±8.5)岁,病程1年~14年,平均病程7.5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主要症状:多尿、多饮、多食,肥胖体态,常感四肢无力、疲惫不堪,久而不治形体会逐渐消瘦。
1.2方法
2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均测好空腹及糖耐量试验2h后的血糖值,称体重,并详细记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采取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法,口服吡格列酮(规格:片剂,15mg/片;生产厂家:济南中科一通化工有限公司)每天1次,1次1~3片,于早餐后服用,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勿服用过量;另外也可直接注射胰岛素治疗,嘱咐患者增强自身免疫力,促进病情的改善。观察组在胰岛素纠正代谢紊乱的前提下,再给予中药治疗法进行调理。中医讲究分型而治,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体质,制定不一样的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在中医范畴有四种常见体质,治疗方法如下:①气阴两虚型,主要症状有全身发汗、口渴、身体乏力易疲劳、多尿、舌苔红、脉细而弱等,中药治疗处方:当归、黄芪、大黄、郁金各15g,白芍、丹参、土茯苓、生地各20g,葛根10g,杜仲5g。②肝气郁结型,主要症状有唇红苔红、食欲好、易饮水、便秘、滑脉等;中药治疗处方:黄柏、黄连、生地、半枝莲各20g,五味子、柴胡、麦冬、黄芪各15g,丹参12g。③脾肾阴虚型,主要症状有视物模糊、头晕而重、口干失眠、耳鸣、尿频、尿多、脉弦细等;中药治疗处方:麦冬、泽泻、平地木、虎杖、小蓟、石斛、熟地、山药各20g,仙灵脾、杏仁各16g,党参、苦参各12g,川楝子、胡黄连、苍术各10g。④阴阳两虚型,主要症状有四肢冰凉、尿多尿频、面色铁青、苔白而薄、脉弱而沉等;中药治疗方案:茯苓、山茱萸、山药、黄芪、熟地各20g,肉桂15g,知母、枸杞子、泽泻各12g,再配甘草10g。水煎服,每天1剂药,2次分别于早、晚服用,4周为1个作者简介:戴文义,男,本科,主治中医师。疗程。
1.3效果判定标准
治疗前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检测其血糖水平值,治疗后检察后再分别作比较。临床疗效分显效、有效、无效3等级,显效:治疗后空腹及用餐后2h血糖监测,水平值回归到正常范围,临床显著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有效:空腹及用餐后2h血糖监测,比治疗前降低25%以上,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空腹及用餐后2h血糖监测,水平值、临床显著症状和体征均和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其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很难治愈,需要治疗和自身血糖控制相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改善效果。临床上除了主症还有体质下降、多饮、多尿、全身困乏疲软等症状;血糖没控制好,持续上升或是长期处于高水平值状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及血管受牵连、肝肾等重要脏器衰竭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中医上称糖尿病为消渴病,通常认为造成病变的原因有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过度肥胖、肝气郁结、毒邪侵体、脾胃失调等。中医治疗糖尿病讲究辨证论治,从个体出发,进行整体协调,阴阳调和,依据患者体质、证候、临床症状、病情轻重以及治疗季节等不同因素,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消渴病常见的几种类型分别是气阴两虚型、肝气郁结型、脾肾阴虚型和阴阳两虚型,每种类型表现出的主要症状有所差异,诊治时辨识患者证型属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医降糖虽然没有西医快,但其毒副作用更小,有治本的效果,长期调理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以扬长避短,使患者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力地证实了中医治疗糖尿病辨证论治,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且最终取得的疗效好;同时治疗成本也较低,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上应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艳.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684.
[2]于文玫.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13):184-185、187.
[3]李莉,于秀坤.中医治疗糖尿病81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29(33):116.
[4]孙默.糖尿病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0):39.
[5]王正环.中医治疗糖尿病5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30):117、119.
作者:戴文义 单位:阳高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