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优质护理对急性心梗康复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BI),及患者护理期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疗效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急性心梗;日常活动能力;不良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主要发病原因为心肌严重缺血导致部分心肌组织急性坏死,患者多伴有胸骨后剧烈疼痛、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均产生了极大的威胁[1]。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的主要措施。本次择取36例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效果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7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确诊,且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42~73岁,平均(56.6±2.6)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3~75岁,平均(57.1±2.5)岁,组间性别、年龄数据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房巡视、病情观察及生活护理等。观察组行优质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急性心梗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按时休息以保证精力充沛,为患者讲解护理干预的作用,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实施心理护理,该疾病死亡风险高,患者易出现焦虑等不良心理,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应通过主动沟通、注意力转移法等方式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其负性情绪,同时联系家属告知其家属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急性期患者可采取静脉滴注方式行营养支持,保证饮食中的纤维素、脂肪及蛋白含量不可过高以促进消化和吸收。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影响临床疗效,同时该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剧烈疼痛情况,可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实施注意力转移法或镇痛镇静类药物法进行止痛。
1.3观察指标
应用Barthel指数(BI)[2]评定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该量表共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效果越好。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的计量资料通过(x±s)表达,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进行组间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行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前BI评分(60.45±2.26)分,观察组护理前BI评分(60.38±2.27)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后BI评分(75.36±2.41)分,观察组护理后BI评分(90.31±2.38)分,观察组评分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发生不良反应8例,发生率22.22%,包括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2例、胸痛3例;观察组共发生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5.56%,包括心律失常1例、胸痛1例,观察组发生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峻,急性心梗发病率也有显著提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正常工作生活,同时该疾病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医护人员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3]。优质护理的理念为以患者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为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等全方位优质护理,加强患者对该疾病特点、影响因素和危害的了解,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通过心理干预改善患者负性情绪,规避不良心理造成的应激反应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用药指导能够保证药物发挥预期的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综上所述,急性心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其康复具有积极应用,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革琴.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5):2839-2840.
[2]宋晓培.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6):99.
[3]胡运娇.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心梗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7):23+31.
作者:刘静 单位: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