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药学教学办法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药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专业学习中药学重点侧重有所不同《.中药学》在中医专业是一门为基础与临床各科教学奠定理论依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1].根据我院三年制中医专业专科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总学时124学时(讲授104学时,实验20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和熟悉300味左右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等理论知识和技能.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总论部分,概念多,内容抽象,需要记忆与背诵的知识较多.各论部分,中药数量多,内容繁杂,关联性差,难记易混,枯燥乏味[2].要在学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好教与学,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中药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继承传统中药教学方法和其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开学第一课注重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强调《中药学》在中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从事临床后学好《中药学》的重要性.绪论,是学习《中药学》的入门课.对于学生来说,面对全新的课程,他们会产生好奇,也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老师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至关重要,这节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和热情,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笔者在给学生讲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时,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中药是什么.这时再开始介绍这些概念以及相关内容,同学们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再穿插讲解一些著名医家的故事及中药学在世界享有的盛誉以及中药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中药学乃至中医学的自信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
2布置自学内容,培养创新能力
在每次课后布置预习内容,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上的难点,在下次上课之前以书面的形式提出,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提出问题较好的同学提出表扬,使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以功效为核心,导药性与应用
在讲解每一味中药时,以每味中药的功效为核心,重点掌握个性特征,上可推断药性,下可引出应用.这样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讲得生动具体、通俗易懂.如黄芩为清热燥湿类药,功效有四:1、清热燥湿;2、泻火解毒(可理解为清热泻火与清热解毒);3、止血(凉血止血);4、安胎(清热安胎).本药以清热燥湿为主.从药性上推断,寒凉药具有清热等作用,从五味理论分析苦味能泄、能燥,具有清泄火热,燥湿等作用.由此可以推断黄芩药性为苦寒.因其清热燥湿力强,广泛用于各种湿热证,归经较广,但主入肺经,善清上焦湿热.又因其有清热泻火作用,故其可清气分热之高热烦渴,泻脏腑热之肺火.其凉血止血功效,可用治血热引起的吐血、便血等出血证.因其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及痔疮等病证.因其有安胎作用,可用治血热胎动不安.如此理解,只要记住功效,药性及应用就迎刃而解.
4采用歌诀形式,强化功效归类
每一节药物讲完后,学习老教师经验,将每节药物编成歌诀.例如将发散风寒药总结为:发散风寒桂麻黄,细辛荆芥白芷防;羌活藁本苏梗叶,辛夷苍耳薷生姜.将清热燥湿药总结为:清热燥湿芩柏连,白鲜苦秦龙胆全(桂为桂枝,防为防风,苏梗叶为苏梗与苏叶,薷为香薷.芩柏连为黄芩、黄连、黄柏,白鲜为白鲜皮,苦为苦参,秦为秦皮).目的让同学们尽快地用最简便的方法牢记药物名称,因为教材是以中药功效归类分章节,记住每节的药物,就等于记住了每味药的最主要的功效之一,再记个性特征就相对容易了许多.这种方法经实践证明可以加快记忆速度.
5根据课程特点,直观形象教学
《中药学》在中医专业的课程中是比较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之一,通过对所学中药的图片展示以及炮制后的饮片图片展示,具有生动直观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麻黄药用部分为麻黄的草质茎,在展示了原植物图片的同时,对哪一部分是草质茎,哪一部分是木质茎进行了区分.同时,通过饮片麻黄绒的展示,使同学们对麻黄具有纤维性较强的特征有了直观的理解.
6加强类药对比,突出个性特征
6.1功效相同或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
如黄芩、黄连与黄柏三黄共性:性味皆苦寒,皆具有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的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都可广泛用于各种湿热之证,常相须为用.黄芩:偏于中、上焦及大肠.善清上焦肺火及大肠之火,肺热咳嗽痔瘘便血多用;能退壮热,湿温病中多用.还能清热安胎(.长于清气分热、肺热、少阳热)黄连:大苦大寒,药力最强.偏于中焦,泻心、胃之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盛、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于下焦,泻相火、退虚热.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由此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推断的能力[3].
6.2同一植物或同类植物,不同药用部位功效对比
如麻黄与麻黄根,二药同出一源,均可治汗.然麻黄主发汗,麻黄根主止汗.麻黄以发散表邪为用,麻黄根以敛肺固表为用,一为解表药,一为收涩药.金银花与忍冬藤,为同一植物花与茎枝的关系,临床功效相似,但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较强,忍冬藤虽解毒作用不及金银花,但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温病发热.大青叶、板蓝根、青黛,来源相近,大青叶、板蓝根分别为菘蓝的干燥叶片、干燥根,青黛为马蓝、蓼蓝与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均性寒,善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温病高热,温毒发斑,、丹毒、痄腮、喉痹等.大青叶:大寒苦咸善凉血消斑,又治口舌生疮.板蓝根:苦泄性寒,善解毒散结利咽.青黛:咸寒,善凉血而消斑.
6.3同一药物,不同炮制方法功效对比
如:鲜地黄、生(干)地黄与熟地,均有养阴生津之功,均能治阴虚津亏之证.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弱,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生(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长于养心肾之阴,用于血热阴伤,阴虚发热者;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养血滋阴,填精益髓,用于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再如:生大黄、酒制大黄与大黄炭,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泻下力减弱;酒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大黄炭则有凉血止血作用.
7引入药对讲解,奠定临床意识
中药治病主要是以复方形式出现.药对配伍是组成中药复方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配伍形式,两种药物配伍在一起,具有与复方相一致的基本主治功能,有相互协助增强药力者;有相互制约避其副作用而扬其长者;有两药合用另生他用者等等.也是单味药向方剂过渡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在《中药学》教学中,在讲解某一味药物的过程中,根据该味药功效特点,适时地穿插讲解相关药对,深化对药对配伍作用的阐释,可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为中药学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以及为方剂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讲解.
7.1同类药物,相须配伍
这类配伍最多,在每一类药中几乎都有这样的配伍.如:金银花与连翘,荆芥与防风等.同类不可离,配伍使用可增强疗效.
7.2常见证候,简单配伍
阴血亏虚药对(当归与生地)、气血不足药对(黄芪与当归)、营卫不和药对(桂枝与白芍)等等.这类配伍可同时兼顾两方面以上的证情.
7.3复杂病机,常用配伍
寒温同施药对(麻黄与石膏)、补泻并用药对(枳实与白术)、升降相随药对(麻黄与杏仁)、散收同用药对(干姜与五味子)、刚柔相济药对(附子与白芍).通过对各种类型药对的讲解,充分说明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和魅力所在.可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加深对每味药物功效和配伍关系的理解.
8重视中药实验,注重技能培训
通过对中药植物标本与中药饮片的讲解、示范与观察掌握中药的识别以及有关中药调剂的常识;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带教中发现,中医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初期对中药的用量、特殊用法等知识是在校学习时的薄弱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学习处方书写等知识对中药煎煮法,中药服药法及特殊中药用法、中药的常用剂量加深记忆,强化临床动手能力.如:在实验课上,首先观察中药饮片,通过观察掌握其基本特征后,将标本瓶标签转向对侧,让同学通过观察饮片,默写出规范的药物名称,然后按中药处方书写标准,标出如先煎、后下、烊化等特殊用法及常用量最大值.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对药物名称、用法、用量的记忆.同学们对此贴近临床的实践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9乏味中添乐趣,理解中拓视野
有些药物,历史上或传说中有一些有趣的故事,讲解相关药物之前,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故事形式,讲给同学们,使枯燥乏味的内容注入些许乐趣.课堂中间适当穿插一些中药学的发展动态及现代研究成果等相关知识使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如当归、何首乌、佩兰、猪苓等药名的由来,茯苓、玄参等药名的变迁,人参、辛夷等的历史传说,再如讲到附子为有毒药物,宜先煎时,向同学们说明,附子中含有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但经长时间煎煮,乌头碱被水解后毒性大大降低等,故需先煎.使学生在学习中药时既体味到了趣味性又理解了科学性.中药学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涵其中.中药学教学过程中,也穿插了人文、医德等方面的知识.如讲《神农本草经》时,穿插讲述传说中的“神农”如何尝百草等故事.讲到《本草纲目》时穿插讲述李时珍冒险吞服曼陀罗等剧毒中药的故事等等,说明在中药学领域前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有今天来之不易的成果.
10开展知识竞赛,提高综合素质
《中药学》分两学期讲完,第一学期学时较多.在第一学期接近期末时举行一次中药学知识竞赛,题型简单,如药物分类、功效抢答、药名竟猜、特殊用法举例、简单类药对比等.采取分组形式,提前复习,全体参与,适当奖励.意在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重点巩固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同学们普遍对这种形式表示欢迎,并积极参与.通过开展竞赛,不仅使中药的基础得到夯实,也增强了同学们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及手段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产生了兴趣,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