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乡村卫生队伍设立及医学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农村卫生人才匮乏的现状和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1],我省农村人口约3080万左右,乡镇卫生技术人员37215人,村级卫生所医生27445人。每千农村人口仅有医疗卫生人员为1.21名,低于全国每千农村人口医疗卫生人员1.41名的平均水平,且明显低于浙江、江苏、湖南、福建等周边省的比例[2,3]。从我省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职称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但从数量和质量分析却不尽人意。据我们的调研结果表明,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①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笔者近期在宜丰、新建、南昌三县8个乡镇调查中发现:卫生技术人员连续五年(2000-2004)呈负增长,有的乡镇卫生院几乎难以维持日常工作。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服务人员为10名,而我们离此距离较大。②卫生服务人员队伍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WHO推荐的高、中、初级职称比为1∶3∶1,我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为1∶9∶115,我省为1∶16.2∶99。③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78%左右,且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有的乡镇卫生院非专业人员达半数以上,严重制约医疗卫生工作质量的提高[4]。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相对滞后。尤其作为农业人口大省的江西,农业欠发达,人均收入偏低,用于农村的教育和卫生支出明显不足,人才培养缺乏经济基础;②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视,政府对城乡卫生经费投入比例不合理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仅从2000-2002年我国人均卫生事业费用投入看[5,6],城市分别为:61.75、69.30、73.71;农村分别为10.60、12.19、13.75;城乡比为:5.83∶1,5.68∶1,5.36∶1。同时,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也呈现显著差别:据2000年统计,我国63%的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在人口不到40%的城市,而占人口60%以上的县级及以下的乡村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仅占37%。城市每千人口中医生数为2.31人,县及以下每千人口中医生数为1.17人[7];而且95%左右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集中在城市(含县城),农村及边远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基本都是中专学历或以下者,且有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③由于城乡之间卫生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条件差别巨大,农村卫生工作难以开展,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低,甚至没有保障,如笔者在宜丰县调查时,不少乡级卫生院反映,本、专科毕业生月工资仅为250-270元,且大部分单位没有给职工交纳养老保险金;④高等医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忽视或缺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视野(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滞留在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大医院。这无疑加大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的局面。
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现状的反思
1.就政府而言,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采取的大多数政策和措施,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未能“标”、“本”兼治,往往是治“标”多于治“本”。笔者认为,政府和职能部门在改变农村卫生人才匮乏状况难题中,有两大问题需要加以思考:其一,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足够数量和质量方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策略是什么?其中该队伍的主要来源是立足城市,还是立足农村本身?技术人员培养水准,是以全日制高等教育渠道为主,还是以中专和职业教育培训为主?业务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担任,还是由相关专家担任并统一组织考核?其二,保证这项工程实施根本措施(或办法)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卫生经费、卫生资源的投入和配置比例能否加速缩小,以尽快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在这一前提下,是否能给农村卫生工作更多一些优惠或倾斜政策。同时,卫生经费和卫生资源直接通向农村的渠道是否畅通,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农村卫生事业费用与其他费用的支出比例是否恰当等。
2.就社会而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迄今为止,人们尚未普遍认识。许多人片面的将其视为政府单方面的事务,特别是一些身体健康的农村居民对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卫生事业漠不关心,在较为富裕的地方或家庭,其闲散或富余资金多用于寺庙修建、求神拜佛、红白喜事、甚至聚众赌博等,很少想到为农村卫生事业捐资出力。因此,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开拓多种渠道引导社会闲散资金于农村卫生事业建设,是一项不可轻视的工作。
3.就医学教育而言,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服务于社会、适应于社会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机制是不是真正确立起来了有必要反思。作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和发源地———高等医学院校,在引导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解决社会难题、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在发挥更大更多的效能上尚有不小距离。譬如针对农村卫生人才市场的现状和需求,怎样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三个层面去研究和设计,并加以培养不够关注。相反,部分院校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表现出狭隘的功利思想;另一种倾向是,部分条件较好的、知名度较高的院校始终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培养“研究型”和“高精尖”人才、服务于上层作为办学的唯一目标或宗旨,而服务于基层和农村的卫生技术人员培养认为是中专或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和其提供的社会效益,只有学科与社会行业之分,而不应有服务客体的社会阶层之分。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内涵不仅仅是使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成果与资源能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享受。目睹世界高校发展的历史,任何一所高校决定其存在、社会地位、知名度最关键的不仅是其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贡献。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系列批示,以及我省相继出台的农村卫生工作政策为指导,把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作为改善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关键点,开拓思路,进一步深化卫生工作和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搞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工作目标。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革全日制医学教育,探索适宜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机制与模式。
1.高等医学院校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放宽办学视野。将高等教育重在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于上层为主的传统观念转变到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现代观念上来,并做到“高精尖”与“大众化”两者兼顾。
2.从国情、省情出发,针对农村社会特点、人口对健康的需求、卫生工作和人才现状等,调整学科结构、拓宽专业领域,如创建或组建农村医学、农村保健与护理学、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学等专业,并从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新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人才,走自己的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新格局。
3.在招生中,采取以农村生源为主的政策;在培养中,实施特殊机制。以往的“三定”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政策,应该加以改进,坚持下去。一方面,在定向招生(坚持生源以农村为根本)的同时,实行招生签约,确保毕业后面向农村统筹或交叉安排(实行计划分配过渡);另一方面,应考虑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现实,招生实行单列、放低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确保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源。定向培养应针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乡镇卫生工作条件与环境设置课程,重在于实践应用,可确定为本科教育,压缩适当的基础理论课程,把学制控制在四年为宜。村级卫生室(所)的医疗技术人员培养应实行大专教育,生源也以农村高中或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在录取和培养过程中同样给予倾斜政策。
(二)加强农村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改善和提高现行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本职岗位。农村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是长期以来历史所形成的,但这支队伍目前仍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力军。从现实看,由于其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等诸多因素,通过实施学历再教育来改造和提高是不现实的。在新的队伍尚未形成、尚未规范的过渡时期,作为承前启后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的继续教育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已就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作出了规划,并出台了《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大纲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国各省市已开始实施培训,预计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县乡两级卫生管理人员和乡村卫生机构在职技术人员轮训一遍,这是一项富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工作,应从“三农问题”的高度上认识,政府职能部门和承担任务的医学院校要认真对待、精心安排,从教学组织、师资选拔、课程设置、时间保证、质量监督和检查(考核)等各项工作务求实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达到学有所用;同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农村卫生人才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切不能一阵风,更不可流于形式或走过场。
(三)积极出台扶持政策,营造农村卫生人员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使农村卫生人才真正“下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改善农村卫生人员工作与生活环境上,政府和行政职能部门应花更大更多的力气。
1.进一步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的比重,并确保地方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集社会或民间资金,如建立省、市级农村卫生工作协会等,既可开展业务交流与指导,又可接收社会和民间资金捐赠或募集。做到多个积极性相结合,千方百计扩大农村卫生经费来源的渠道。
2.有效地利用资金,除增加技术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住房等投入以外,政府在培养农村卫生人才方面应留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比例,以用来对“三定”方案中招收的医学院校学生的学费适当减免,和对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学生的学费完全免收后的教育补贴。
3.严格管理农村卫生建设投资费用和事业费用,建立和健全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公平、公正、透明。
4.制定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使农村卫生人员在继续教育、职称晋升、奖励、社保、退休等几方面真正能够享受到优惠。
(四)建立和健全城乡联系制度,定期开展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医学院校和城市卫生医疗单位,要积极主动的关心农村卫生工作,把其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与农村卫生机构建立对口联系,定期选派技术精湛的专家、学者走向农村,主动上门,免费开展针对性地短期培训、专项技术指导。同时,接纳受援单位人员进修学习。通过这一直接途径,对快速提高受援单位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模式及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整个农村卫生工作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