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五脏特性范文

五脏特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五脏特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肺;脾;肝;肾;心;生理特性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此外,《黄帝内经》还对一些脏腑生理病理特性有过一些具体描述,如“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脾恶湿”等等。脏腑特性虽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等同。脏腑特性所涉及的内容比脏腑功能更广泛,其概括性更高。历代医家对每一脏腑的特性大都是从古代哲学观点(如阴阳五行属性等)、脏器的形质、解剖位置、生理功能、气机状态、病变特点、用药规律、脏腑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加以阐述和归纳的。因此,自《内经》以降,历代不少医家虽对此多有论述,但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本人认为,每个脏腑的生理特性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概括:一是该脏腑内在环境特征,包括阴阳属性等;二是该脏腑气机运动特点;三是该脏腑的“喜”与“恶”。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就五脏特性作一简要阐述,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之用。不当之处,望同道予以指正。

1肺为娇脏其性肃降

五脏之中,肺的组织结构是“两叶白莹,虚如蜂窠”(《医宗必读》),“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喜润恶燥,并通过“肺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外邪易于犯肺,故称其为“娇脏”。清·林珮琴指出:“肺为华盖,职司肃清”,肺在五行中属金,金性肃杀,通于秋气,秋令清肃,生机收敛。肺“虚如蜂窠”,必需具备洁净(肃)畅通的内在环境,才能宣降运动协调,而主呼吸清浊交换和津液运行。明·赵献可《医贯》就指出:“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肃”和“娇”是古人对肺内环境的一种抽象概括。

肺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特点,古人概括为“宣降”。也就是说肺在“娇”和“肃”的环境下通过其“宣”(向上、向外)“降”(向下、向内)的协调运动来实现其生理功能(主气、行水等)。但由于肺居五脏之上,谓之“华盖”,依据在上者当降的运动特点,肺的气机运动当是以“降”为主。生理上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以及由脾上输于肺的水谷精气均须下降,“若雾露之溉”以敷布全身。而且其下降运动,不仅使全身得到清气、津液的滋养,且使水液不断下输膀胱,维持水液代谢。此外,肺气的“降”还可推动饮食糟粕下行,促进肠道的传导和排泄(肺与大肠相表里)。并且,肺气下降还可制约肝气,防止肝气升动太过(金克木)。所以说,“降”概括性地描述了肺气运动的主要趋向。同时,“娇”、“肃”、“降”三者是互为前提的。肺的“降”促进水液下行、推动糟粕传导和排泄浊气,有利于创造肺内“清肃”的环境而维持其“娇嫩”的特质;肺内清肃洁净的环境,才能保证肺内道路通畅,有利于肺气宣降运动。如果外邪犯肺或痰饮停肺,肺失清肃,以致肺气壅滞,宣降失常而出现胸闷、咳嗽吐痰、气喘等,方如三拗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等;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肺叶失润而不娇,可致肺气宣降失职,出现干咳、痰少难咯等,方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

2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五脏各有其气机运动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其升降出入运动的各有侧重。“升”是脾气运动的突出表现,脾运化水谷精微必须通过其“升”而上输心、肺(即脾主升清)以生气、生血、生津液,并升清气至头目,关系头目等清窍的充养。同时,脾气上升运动的力还协助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升”概括性地描述了脾气运动的主要趋向,只有通过脾气的升才能真正实现脾主运化功能,甚至可以说脾运化水谷精微的目的就是升清。所以说脾的生理主要取决于脾气是否正常的“升”。若脾气亏损,升举无力,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其不升而运化迟缓,食物不化,而出现不思饮食、食后腹胀等;二是清气不升,头目失养,常见头晕眼花、耳目失聪等,久之可致气血生化不足;三是因清气不升,清浊混杂而下,出现泄泻等,严重者可致某些内脏无托而下垂,如胃下垂、直肠脱垂等。其治常以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即是强调脾气主“升”之特点。

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担负着运化水湿的功能,这一功能既关系人体津液的生成和运行,又通过其“升”、“运”转输作用免除水湿在体内的停留,防止痰饮水湿形成而致病。一旦脾气亏损,运化失职,升举无力,则易致水湿内停而生痰饮等,而痰饮水湿形成之后,又极易困阻脾脏阳气,导致脾气不升,运化失常。故《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指出“脾恶湿”。明·吴崐《医方考》说:“脾……喜燥恶湿”。清·吴达《医学求是》也说:“脾燥则升”。因此也称脾为至阴之脏,太阴湿土。清·李用粹更说:“脾本喜燥恶湿者也……故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因而针对脾病设立的常用方如四君子汤之用白术、茯苓,参苓白术散之健脾渗湿,平胃散之燥湿运脾,藿香正气散之化湿和中等,都充分证明其喜燥恶湿之性。

3肝为刚脏性喜条达

肝为阴中之阳脏,属木而应时为春,春木乃少阳生发之气,生机向上,万物以荣。足厥阴肝经上达于巅顶。生理上肝气升动能升发、振奋人体的阳气,并调节血量,将血液上输心脉以布达全身。因此,肝在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中是以“升”为主。《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肝风》还指出:“肝体阴用阳”。所谓“体阴”是指肝为五脏之一,其位在下,肝主藏血,“以血为体”而属阴;所谓“用阳”是指肝气主升主动而言,即“以气为用”。综合历代医家所论,应当重视的是,“体阴”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其“用阳”之性,这一点在病理特点及治疗用药上也充分证明其升动特征。病理上,肝阴不足,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则易致肝阳上亢,气血上冲,以致面赤、头胀头痛、甚至昏仆等;若肝郁化火,或火邪伤肝,则易致肝火上炎,而见口苦、目赤、烦躁易怒等;若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阳气亢逆躁动,则阳亢化风,而致肝风内动,出现眩晕、肢体麻木振颤等。其治疗,如肝阳上亢或阳亢化风者,当平肝潜阳或平肝熄风,方如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等;若肝火上炎,则清泄肝火,方如龙胆泻肝汤等。综合肝在生理病理上“升动”、“升发”(或“生发”)、“在志为怒”、“用阳”、“肝阳易亢”、“肝火易炎”、“肝风易动”以及治疗上常用“泻肝”、“平肝”、“镇肝”之法等特点,故称肝为“刚脏”,或称肝为阴中之阳脏。也即《素问·灵兰秘典论》所称“将军之官”。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王冰注曰:“达……令其条达也”。后人便引用“条达”一词来形容肝的另一方面的特性,即“肝喜条达”。《素问·五运行大论》也说“其政为散”,《素问·气交变大论》更说“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唐容川《血证论》就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亦借用“条达”来说明肝的特性。生理上肝气主疏泄,通过疏通调节气机以促进气血运行、调畅精神情志、调节津液输布、促进饮食消化和调节冲任经脉等生理功能。肝的这一功能其关键就是调畅气机,使气机保持在一种舒展畅达的状态,即条达状态。其既恶抑郁,也忌太过,气机舒展调达才能保持情绪轻舒畅快,血液藏泄有度,脾土运行畅达等,故言肝之特性如木之“喜条达”也。病理上若情志所伤或肝血不足等,导致肝气升发不及而肝气郁结,则出现胸胁胀闷、情志抑郁不舒,或腹痛,大便溏结不调等气机郁结而不条达的病证,方如逍遥散等。若气郁化火,肝气升动太过,则使气血逆乱而并走于上,出现面红目赤、头痛烦躁,乃至吐血、中风等,方如泻青丸、龙胆泻肝汤等。从病理上也说明了肝的“喜条达”之性。

4肾为水火之脏其性潜藏

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生元阴元阳之气,故称肾“藏真阴,寓元阳”,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性命之根”。肾中阴阳是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基础和动力,各脏腑组织器官均以肾中阴阳为其生理活动的基础。由于肾中水火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故又称肾为“命门”。《景岳全书·传忠录》就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六腑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六腑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病理上他脏阴阳亏损不足,可渐耗肾的精气阴阳,即“久病及肾”;若因肾中阴阳亏损,则又易于病及他脏,如肝肾阴虚、肺肾阴虚、心肾不交、脾肾阳虚、心肾阳虚,水气凌心等。明·张介宾在两肾均属命门理论指导下,针对肾阴肾阳亏损病变,创立了左归丸、左归饮(补肾阴)和右归丸、右归饮(补肾阳)。由上可知,“肾为水火之脏”是对肾脏阴阳属性及其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肾性潜藏”是在充分肯定其水火阴阳重要地位的同时,针对肾中精气阴阳特点所做出的概括。肾精化生的肾气、肾阴、肾阳影响全身各脏腑组织,肾之精气可产生肾阴、肾阳两种物质及其相应的生理效应,影响着整体阴阳的动态平衡。因而,肾中精气充足和阴阳平衡与否,关系全身各脏腑的精气阴阳。“藏”就是指肾精宜藏不宜耗。五脏之中,肾居下焦。《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生理上,肾主藏精,肾聚先后天之精而藏,所藏之精乃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抗病能力和滋养各脏腑组织的物质基础。清·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就说:“精气至贵而难实”。因此,肾精最忌耗泄。一旦肾精耗损太过,未能及时化生补充,导致肾精不足,则动摇根本,以致抗病能力下降而百病由生。故肾的特性就肾精来说是宜“藏”。“潜”是对肾中阳气(命火)运动特点的概括。《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肾阳(命火)系人身“相火”之一,与心火(君火)相对而言,肾中命火应如地内之阳潜藏于下以温煦机体而不妄动。由于“火”本具炎上易动之性,故命火也当“以位”,必须依赖肾阴的制约,即命火寓于肾水之中,使机体既能得其温养而又不致妄动为害。明·赵献可《医贯》就说:“肾中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虚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矣”。清·林珮琴《类证治裁》亦说:“凡脏腑之精,悉输于肾,而恒扰于火,火动则肾之封藏不固”。由上可知,只有肾精肾阴充足才能护养、制约命火,使命火既得养护而不衰,又能潜伏而不亢;同样,也只有命火得以潜伏,才能使肾精封藏而不致耗泄。否则,相火妄动,精室不宁则封藏失职而耗精。《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丹溪心法》大补阴丸之滋阴降火即是针对肾阴不足,相火妄动的治疗。因此,肾的特性就肾精、命火而言是宜“藏”宜“潜”。

5心为火脏性喜清宁

心为火脏,不仅是因为在五行归属上心属火,而且,从生理病理上更体现出其“火”的特性。《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清代陈修园将其喻为人身之“日”,唐容川《血证论》也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生理上心主身之血脉,善动而行血;心藏神而主明。《素问·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心恶热”。病理上“病在心……禁温食热衣”(《素问·藏气发时论》)。综观其“动”、“明”、“通于夏”、“恶热”等,也说明心是以阳气用事和属火的特点,故称其为“火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之心”即是大脑,居于头颅之中,而头为诸阳之会,且头为“清”窍,秉脾、肝诸脏之升清,使清升浊降而清窍通利,神清志爽,耳聪目明。因此清窍最忌阴浊之邪如痰饮、湿浊等所蒙蔽而神失其“明”。同时,心神又以宁静为本,静则神思清晰,又最忌火热之邪等躁扰而神气不“宁”。故《素问·灵兰秘典论》强调“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虽然心以阳气用事,强调其“动”而行血,但其动当动而不躁。若火热邪气上扰于心,或心阳偏亢而心失宁静则心烦、脉数、失眠,甚至神昏谵语等,方如泻心汤清心降火,甚至《温病条辩》之清营汤、清宫汤清心解毒以宁心;若痰浊蒙阻,或痰瘀互结,痺阻心窍,心脉不通,行血不畅则胸闷心痛、心悸、脉涩结代而心“动”失常,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若痰浊上蒙心神,清窍不利,神识不“明”则眩晕、失眠、痴呆,甚至发为癫痫等,方如涤痰汤化痰宣窍以醒神;若痰火扰心,神失其“明”,则胸膈痞闷、惊悸怔忡,或昏迷,或发为癫狂等,方用礞石滚痰丸以逐痰泻火、醒神镇心。综合其生理病理及处方用药等特点,心这一“火”脏,虽强调其君火之“动”和“明”,但其生理上,“神明之心”(大脑)当以洁净、通利、宁静而明;“血肉之心”也以通利、宁静而动。两者均忌躁扰,因而又强调其“恶热”。故心之特性为“性喜清宁”。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