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原发癌临床病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SC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9~73岁,平均52.8岁;MC16例,男12例,女4例,第一恶性肿瘤发病年龄36~78岁,平均59.2岁,再发恶性肿瘤间隔时间10~152个月,其中36个月以内发生者占37.5%(6/16),36个月以后发生者占62.5%(10/16),三次发病的1例在首发恶性肿瘤的3年以后发生,分别为7年(双灶)和10年(三灶)。
1.2临床表现
SC组21例中大部分因有症状而就医,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胀痛、纳差、进食梗噎感、消瘦和贫血,部分病例表现为上腹部肿块,时间3个月至1年不等,胃镜检查证实为胃多原发恶性肿瘤。其中少数(3例)为无明显不适症状,系体检发现胃部多发占位。MC组16例中10例次因有上述症状而就诊,另外6例系术后常规复查胃镜检出多原发恶性肿瘤。
1.3治疗方法
SC组中8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其中近端2例,远端6例,12例行全胃切除术,1例因癌灶严重浸润周围组织不能切除而行胃空肠吻合术。MC首发恶性肿瘤16例全部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二次恶性肿瘤和三次恶性肿瘤5例次行姑息性切除,11例次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1.4诊断标准
本组术前均经胃镜检查诊断明确为胃癌,术后病理确诊为GMPC。癌灶的组织类型和定位按照1976年国际癌症诊断标准。多原发癌的诊断标准参照Warren和Gates于1932年提出的标准:①每个癌必须独立存在;②2个或2个以上癌灶间需有一定距离间隔的正常黏膜;③严格除外1个癌灶是从另1个癌灶扩散或转移而来。胃癌术后TNM病理分期参照UICC第5版分期标准。
2结果
2.1病灶部位
SC组共42个病灶,MC组共33个病灶,两组胃多原发癌的病灶分布如表1。SC组和MC组的病灶分布均以胃窦和贲门多见,表现为胃窦与贲门为主的GMPC。表1SC组和MC组的胃多原发癌病灶分布
2.2病理类型及分期
两组胃多原发癌共75个病灶,其病理类型以腺癌多见,其中高/中分化腺癌占60.0%(45/75),低/未分化腺癌占20.0%(15/75),黏液癌占20.0%(15/75)。术后TNM病理分期:Ⅱa期15例、Ⅱb期17例、Ⅲ期4例、Ⅳ1例。
2.3预后
SC组根治术后随访超过5年者12例,生存率为57.1%(12/21),另外9例患者分别在术后6~22个月发现胃癌复发和转移而死亡。MC组根治术后随访超过5年者9例,生存率56.3%(9/16),5例在第2次手术后6~20个月发现肝、肺转移而死亡,1例三次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生存3年2个月,1例失访。
3讨论
近年来GMPC发生率有增多的趋势,导致GMPC增加的因素包括:①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使第一癌能够得以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并获长期生存,为产生第二癌提供了足够长的生长时间;②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③环境污染致癌因素增加。GMPC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普遍认为与宿主的肿瘤易感性、免疫功能及患第一癌后所接受的放、化疗等因素有关。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从基因水平揭示GMPC的病因,如BRCAl和BRCA2基因的突变、ALDH2的失活、微卫星不稳定性、DNA复制错误、17号染色体的数目畸变等。GMPC可发生于胃任何部位,但以胃窦、贲门较多见。异时多原发胃恶性肿瘤发病间隔长短不一,本组资料大部分病例二次恶性肿瘤于5年内发生,最长者达10年。胃GMPC一般发展缓慢,预后较好。
对胃多原发恶性肿瘤要有高度的警惕性,不能轻易满足于一处恶性肿瘤灶的诊断,应对全胃进行仔细检查,特别是高发的胃角小弯处更不应忽视。术中仔细探查触摸全部可触及之胃,加之关腹前剖开标本仔细检查是防止SC漏诊的重要措施。因此建议术中应用纤维胃镜以弥补触摸之不足,亦可在术后早期复查胃镜来弥补。无论对SC或是MC治疗原则同单发恶性肿瘤一样,要强调切除足够的切缘和清扫区域淋巴结。对相距较远的SC或合并有多发腺瘤样息肉以及有家族遗传史者,如身体条件许可,以全胃切除术为佳。术后根据病理结果,若有淋巴结转移者,常规行全身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