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脊髓损伤后的脊髓神经传导范文

脊髓损伤后的脊髓神经传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脊髓损伤后的脊髓神经传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脊髓损伤后的脊髓神经传导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插入式微电极对家兔脊髓电生理信号进行长时间稳定记录、采集的技术方法,初步分析描述电信号的特征。方法:以家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脊髓内插入多电极,利用神经信号处理系统采集记录中枢神经电信号,利用相关软件初步分析所记录的神经电信号。结果:可长时间采集记录到脊髓内复合型中枢神经电信号。结论:插入式电极在家兔脊髓能稳定记录到中枢神经电信号,为植入式微电极阵列在中枢系统特别是脊髓内的长期植入记录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

【关键词】电极脊髓电信号脊髓损伤家兔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对受害者是灾难性的事故。据文献报道,我国每年大约有5万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损伤而致残。脊髓损伤因损坏了脊髓神经传导束,损伤平面以下仍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失去了大脑的神经支配,不能进行随意性的活动。脊髓损伤后随意运动功能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脊髓神经传导束的轴索再生,及其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直接或间接的结构与功能联系的重建。

脊髓损伤后的脊髓神经传导束轴突再生与功能重建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临床对脊髓损伤的治疗,在减轻继发性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基础上,采用移植修复、分子干预、免疫治疗、转基因治疗及组织工程修复等方法促进脊髓再生与修复。目前,这些治疗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效果也不理想。在重建脊髓与大脑的神经通路方面,尤其是皮质脊髓束的功能重建,虽然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然而尚没有临床成功应用的报道。随着微电极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技术(brain-machineinterface,BMI)的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这项技术通过实时采集大脑皮层各区神经元相应运动时的电生理信号,经分析解码实时控制机器臂等外接功能装置实现部分机体功能的重建;在脊髓损伤处植入微电极芯片,采集分析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控制信号,整合处理后输出到下行通路从而实现机体功能的重建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本研究在以往成功采集大鼠大脑皮层和脊髓电生理信号的基础上探索家兔脊髓电生理信号的采集记录方法,分析描述电信号的特征,从而为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采集记录方法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有价值的神经电生理基础资料。

1材料和方法

1.1主要仪器128道神经信号处理系统(cerebus-system,美国),立体定位仪(江湾I型,上海),多电极(自制),参比电极、接地电极、连接线等。

1.2动物手术及实验方法2000~2500g家兔(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拘。动物经静脉用乌拉坦(1g/kg)麻醉后固定于立体定位仪,取背正中切口,切除T7~T8处椎板,注意勿伤及硬脊膜,暴露脊髓约1cm长,用显微镊挑开硬脊膜,暴露脊髓。正中偏右斜向(75°)插入多电极(插入深度为1.0~1.5mm)。放好参比电极及接地电极后进行记录。

1.3计算机信号处理采用cerbussystem长时间记录电信号。进行有效阈值调节,获取去干扰电信号,进行组合波的纯化分离,频率、幅度、波长等分析处理。

2结果

2.1家兔脊髓T7~T8处放电信号多电极观察将多电极(含10根微电极)小心地插入脊髓,电信号经cerebussystem采集记录(采样频率30kHz/s,前置放大器放大倍数5000,高通滤波250Hz,低通滤波7.5kHz,有效阈电位选择为-120μV)。观察记录窗口的扫描波形,适当调整记录电极的深度,直至记录窗口出现大于阈电位的放电波形,利用记录系统软件提供的色标,以不同颜色区分不同记录波形,将记录窗口不同的叠加波形分别显示于各子窗口。实时观察信噪比(signalnoiseratio,SNR)的大小,当稳定的SNR值>2.5时记录采集放电信号。可记录到9道(有一道无有效信号)放电信号波形,经cerebus系统软件分别将9道信号加以分离显示,可见多种独立的双向放电波形。其幅值为250±25μV,波长为1.1±0.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