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现状范文

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现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现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现状

【论文关键词】AMI;再灌注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诊断为ST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情况。方法查阅132例资料完整的AMI住院病历了解其治疗现状。结果132例患者中阿司匹林应用率达100%,氯吡格雷为18.94%;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择期PCI为34.09%,其中15.15%接受溶栓治疗,急诊PCI为零,18.94%接受择期PCI治疗。硝酸酯类应用率为96.97%;61.36%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拮抗剂(ARB)应用;68.94%接受ßβ-受体阻滞剂治疗;89.39%接受中药静脉治疗。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源性休克为2.27%、心力衰竭为11.36%、心脏骤停为3.79%、死亡率为6.06%。结论基层医院AMI的治疗情况与2004年美国心血管病/美国心脏学会(ACC/AHA)指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别。

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内科急危症,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其住院病死率高达25%~30%。从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溶栓与介入疗法的应用,其死亡率大大降低。然而,在基层医院,AMI的规范化治疗并未能完全普及。本文对我院(二甲医院)近2年来132例AMI患者的治疗状况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提高AMI的治疗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心内科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间全部住院患者诊断为ST段抬高性AMI(STEMI)的患者共132例,其中,男93例,年龄32~80岁,女39例,年龄53~79岁。

全部患者住院时间≥24h。AMI的诊断标准必须具备以下3条中的2条:①缺血性胸痛浓度的动态改变;②心电图的动态改变;③心肌坏死的血清标志物。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依心电图排除非ST段抬高性心梗,STEMI依有无行再灌注治疗(溶栓、急诊PCI、择期PCI)及药物使用情况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ACEI/ARB、抗血小板药(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低分子肝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32例患者有21例在发病10h内到达医院,除1例3月前有脑出血史未能溶栓外,均接受溶栓治疗,占全部患者的15.15%;急诊行PCI为零、择期行PCI术25例,占18.94%(多在心梗后1~2周进行)。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应用率达100%,而氯吡格雷应用率较小,为18.94%,仅应用于行PCI治疗的患者。ßβ-受体阻滞剂有91例应用,使用率68.94%,若排除合并心衰、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应用率为100%。81例应用ACEI/ARB,占61.36%。硝酸酯类128例应用,占96.97%。低分子肝素几乎达100%。有18例应用钙拮抗剂,占13.64%,多用于合并高血压者。126例应用他汀类,占95.45%。葡萄糖-胰岛素-钾溶液48例应用,占36.36%。118例给予中药静脉输入,应用率达89.39%。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如心源性休克3例,占2.27%心力衰竭15例,占11.36%;心脏骤停5例,占3.79%;死亡8例,占6.06%。

3讨论

从以上结果看,基层医院AMI的治疗情况与2004年美国心血管病/美国心脏学会(ACC/AHA)指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别,这可能是因为:①90%以上的AMI为斑快不稳定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并激活一系列凝血过程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所致,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成为AMI的常规治疗已形成共识,阿司匹林历史悠久且相对便宜,已成为首选,而氯吡格雷是新型ADP受体拮抗剂,由于价格相对较高,限制了其使用。这也是基层医院应用率偏低的原因;

②ACEI主要机制是通过影响心肌重塑、减轻心室过度扩张而减少充盈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这已为几项大规模的研究如ISIS-4、GISSI-3、CCS-1所确定。但基层医院在心梗的应用率仍偏低,说明认识仍待提高;

③他汀类具有抗炎、稳定斑快作用。20世纪末发表的五项具有里程碑的规模试验都显示了他汀类可降低主要冠脉事件和卒中的发生率、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及对血运重建术的需求[1]。然而我院应用剂量相对偏小,未完全达到强化降脂所需剂量,可能与顾及其副作用有关;

④急诊PCI我院因条件所限,未能开展此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MI的治疗,使少数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者丧失了治疗时机。择期PCI开展率偏低可能与宣传不到位、患者经济条件有关;

⑤本组患者中药应用率偏高,尚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⑥葡萄糖-胰岛素-钾溶液治疗AMI是否可降低复合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仍待进一步行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徐亚伟.冠心病的现代治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4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