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颈椎影像学变化与临床治疗检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测量颈椎中立侧位及前屈后伸位整体曲度Cobb''''s角,自颈2及颈7椎体下缘各作一切线(当颈7椎体下缘不能清楚显示时,则以其上缘作近似测量),分别作2条切线的垂线,2条垂线的夹角即为颈椎的整体曲度(图1A),颈椎的活动度=前屈位曲度-后伸位曲度。另外,测量病变节段局部曲度变化,自上位椎体的上缘及下位椎体的下缘各作一切线,并计算其Cobb''''s角。利用MRI工作站软件测量病变节段最狭窄处颈髓的面积,以平方毫米(mm2)为测量基准单位,精确至十分位。由MRI扫描T2加权像测量髓核灰度值,然后设定其周围脑脊液灰度值为1,标准化该髓核灰度值,命名为髓核T2像灰度值(改良Schneider-man''''s灰度值评分标准,图2)。除移植椎间盘外,上下相邻节段椎间盘亦为测量对象,取2个椎间盘平均值作为对照参考值。
颈部轴性症状的评定参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部轴性症状评定标准,同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结合查体记录患者颈部椎旁肌及斜方肌是否有痉挛及压痛,进一步验证VAS评分的客观准确性。近年随访加用颈椎残障指数量表(neckdisabilityindex,NDI),主要用于评价颈部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神经功能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17分值法,分别针对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定,并计算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算手术前及终末随访时各组样本的均数(x珋)及标准差(s),并作随机配对资料样本均数的t检验,分别比较影像学及临床神经功能、颈部轴性症状的变化。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手术前和随访时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变化见表1。颈椎退变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分值由术前(10.7±1.7)分增加为随访时(15.1±1.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7.5±27.2)%;颈椎外伤患者共3例,神经功能估术前2例为FrankelB、1例为FrankelC级,术后2~3年均改善为FrankelD级。13例颈部轴性症状分析显示,术后颈部轴性症状VAS分值较术前没有明显增加(P>0.05),术后NDI分值均维持在较低水平(0~17分),提示较满意的颈部功能状态;但4例随访时出现轻度颈部轴性疼痛或原有颈痛轻度加重,未影响日常生活,不需治疗。
表1显示,与术前相比较,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减小(P<0.05),但整体活动度无明显改变(P>0.05);统计分析手术前后移植节段曲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仍有3个病例出现局部后凸畸形或原有畸形加重。图3为1例术后10年随访的病例,期间有较为规律的定期随访,显示颈椎维持了较好的整体及局部曲度。 所有病例均获得了充分的颈椎管减压,病变节段脊髓横截面积由术前(112.7±20.5)mm2增大为随访时(172.2±29.6)mm2(P=0.006,表1);5例术前MRI扫描T2加权像显示病变节段脊髓内高信号,术后随访信号范围均有明显缩小。
与相邻正常椎间盘信号值比较,5例移植椎间盘信号值明显下降,1例移植节段发生了自发性融合。统计分析显示,移植椎间盘内髓核T2像灰度值呈降低趋势,由术后即刻0.36±0.17降至随访时0.21±0.1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表1);上下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髓核灰度值由术后即刻0.33±0.15降至随访时0.30±0.12,但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9,表1)。图4显示1例椎间盘移植前后及6年随访期间MRI影像学变化。
TDA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与颈部轴性症状本组资料显示,TDA手术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对手术患者最长10年随访,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7.5±27.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经典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疗效相近。AS是指颈部和肩背部的疼痛、酸胀、无力、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在体格检查中有明显的压痛和肌肉痉挛。Kawakami等对60例颈前路椎间融合的患者进行观察,发现有23例出现了明显AS;国内杨大龙等对32例颈人工椎间盘的短期随访,发现有6例出现AS,其发生率为18.75%。本组CDA术后随访,统计分析显示颈痛VAS分值没有明显变化,仍有4例出现AS,虽然发生率达30.8%,但所有病例中AS均未影响日常生活,不需特殊治疗,为轻度病例,有的患者只是在随访询问提示的情况下,才注意到颈部不适。
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正常动度的意义随着对颈椎病的研究不断深入,颈椎生理曲度越来越引起医生的注意。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是颈椎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一旦颈椎曲度消失或者变直,会引起颈椎正常应力的变化,导致颈椎椎间盘快速退变、后纵韧带的快速老化、颈背部肌肉快速劳损,是许多颈椎病、AS发作的基本条件。良好颈椎曲度的维持,往往预示着理想的病情转归。
随着手术节段局部后凸程度的加重和颈椎曲度变化程度的增大,神经功能的改善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局部后凸程度的增大,会使颈部脊髓的走行随之发生改变,相应的神经根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牵拉;同时,后凸畸形会使椎间孔结构异常改变,对神经根产生刺激。另外,后凸畸形致使邻近节段运动轨迹改变及局部应力增大,退变的发生率增高,导致节段不稳定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症状加重或复发,对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产生影响。Katsuura发现在颈前路融合节段后凸畸形中,有50%的患者出现邻近节段的退变。本研究显示,TDA术后颈椎曲度改变及部分后凸畸形严重程度不大,相邻节段亦无明显退变,未从根本上影响颈椎的生理活动。
TDA术后磁共振成像分析研究发现,脊髓横截面积、脊髓/椎管的横截面积比值与患者脊髓功能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显著减小的椎管面积(术前小于100mm2或术后小于160mm2)常常预示着临床症状较重,术后康复欠佳。本组病例中,TDA术后脊髓面积较长时间维持在(172.2±29.6)mm2水平,使得神经功能得以有效恢复。前方致压物的存在是本组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前路减压不仅直接切除前方的致压物,同时也使得脊髓在一定范围内向前漂移;另外,类似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在一定牵引力下植入异体椎间盘,可恢复和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松弛的黄韧带则可恢复张力,避免皱褶突入椎管,也可防止来自脊髓后方的致压因素。颈椎MRI显示,移植间盘除较好地维持了脊椎稳定性及椎间高度外,减压后病变节段脊髓前后方向均未发现新的致压因素,这应该是TDA具有较长期的、满意的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MRI对椎间盘退变的检查最为敏感,主要通过椎间盘信号灰度值及Pfirrmann分级进行评价。移植间盘术后2年内均能保持良好的T1、T2加权信号,而随着随访时间延长,部分病例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信号值降低。椎间盘的髓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髓核在20岁以前含有80%~90%水分,纤维环约含80%水分。椎间盘开始退变时,髓核和纤维环含水量下降并被纤维组织逐渐替代,纤维环血管增生并有玻璃样变,抵抗压力的能力下降,MRIT2加权像上表现为信号减低。在13例中有5例发生了椎间盘信号的降低,提示移植椎间盘中远期阶段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但这种退变未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产生严重影响。随着TDA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深入,结合基因治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方法,相信生物性保留椎间盘性能的方法将会被进一步探索利用。
作者:丁宇阮狄克何勍单位:海军总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