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听皮层的PET影像学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正常听皮层PET研究
PET是一种在活体分子水平下显示人体生物学信息与解剖信息的检查手段,能同时了解靶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变化。近年来关于正常听皮层的PET功能研究相对较少,个别研究着重于分析听觉中枢对不同声音刺激的反应。人类初级听皮层区位于颞横回,又称Heschl''''s回,次级听皮层区位于初级听皮层的周围。初级听觉中枢结构功能上存在频率特异性区域排列,识别频率自后外侧向内侧呈低频向高频分布。有研究发现听觉中枢的激活与刺激频率、强度、表现形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言语和音乐为两种不同的声音刺激,音乐刺激引起的颞叶活动变化比言语刺激缓慢,这是由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听皮层分工不同,分辨言语要求的逻辑能力主要体现在左侧听皮层,而识别音乐需要的音调分辨能力与情感分析有关,在右侧听皮层优势明。这种左侧大脑半球在听觉语言功能上表现出的偏利性与功能磁共振的研究结果相一致。Ruytijens对20名听力正常志愿者进行声刺激的H152OPET研究发现,与噪声相比,音乐更易激活初级听觉皮层,并且相似声音刺激下的脑血流灌注变化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噪声对女性初级听觉皮层的激活强度明显高于男性。
2耳聋患者听皮层PET研究
耳聋不仅表现为听力的丧失,更会对儿童及成人的言语发育、语言交流,甚至认知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耳聋患者由于听觉信息输入的缺失,导致大脑听皮层难以建立正常的听觉中枢功能,从而产生可塑性变化。Lee等对耳聋患儿进行的静息状态下脑PETFDG成像发现先天性聋患者颞叶皮层呈低代谢活动,年纪越小的患者低代谢区域越大,随着年龄增加,低代谢区域相应缩小。Lee等对语后聋成人的大脑研究同样发现听觉缺失可一过性降低初级听皮层及听觉相关皮层的神经活动,而随着时间延长,听觉相关区域因发生功能重组而逐渐出现皮层代谢率增高。此外,他们还发现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颞叶呈低代谢的患者术后听皮层代谢增高的趋势明显,并且通常预示术后较好的言语识别能力;而术前颞叶皮层代谢接近正常听皮层代谢水平的患者术后颞叶代谢率往往没有显著变化,并预示较差的植入效果。这一结果可以用大脑交叉可塑性来解释,即听觉皮层被声音刺激以外的其它感觉形式替代激活。一般这种现象限制在处理听觉及语言的次级听皮层区域内,即颞上回或称为外侧裂周区,也有文献报道了极重度聋患者初级听皮层也能够处理单纯视觉刺激,但这种功能替代的范围仅局限在右侧初级听皮层的一小块区域内。大脑皮层可塑性有助于听力损失患者通过唇语、手语等其他方式与人沟通,也是听觉干预后听觉皮层功能重新建立的理论基础,但有时可塑性引起不恰当的功能改变也会给正常皮层功能的建立带来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
3听力损失后听皮层交叉模式重组
过去普遍认为初级感觉皮层只能对某一特定感觉输入做出反应,并且不同形式的信号会在更高级的次级皮层及联合区进行整合。然而,有资料显示初级皮层除了对特定的原始输入信号外还可对其他感觉信号刺激进行处理。当大脑缺乏声音的刺激,听觉皮层会以一种异于常态的方式重新组织功能以便接受来自其他感觉系统的信号输入,从而减弱了听觉神经功能,目前研究发现听觉皮层以接受来自视觉刺激为主,这个过程就称为交叉模式重组(crossmodalre-organization)。不同于听力正常儿童表现出的听觉优势,耳聋患儿更趋向于依赖视听混合刺激的视觉部分。Giraud对87名早期耳聋(出生时即存在或在语言学习期之前发生的耳聋)患儿静息PET统计的脑代谢数据进行重新分析,发现位于颞上回与颞中沟之间颞叶区的代谢呈递增变化,提示颞叶皮层逐渐参与其他感觉信息处理的重组变化。日本Fujiwara的研究提出,耳聋患儿的颞叶听皮层在缺乏足够听觉刺激的情况下会逐渐开始进行语言视觉信号部分的处理,听皮层本该接受的听觉信号被视觉信号所取代。Giraud的研究也提出了听觉相关皮层具有重新整合信息的功能,他们发现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双目紧闭接受听觉刺激时其初级视皮层区域(V1/V2)活动增强,即单纯听觉任务可以征用视觉皮层来完成特定功能。国内2003年曾有报道,听力下降可以引起听皮层代谢活动的相应下降,但与听力下降频率相邻频率的声刺激引起的听皮层代谢显著增强,而且兴奋区域有所扩大。而对全聋患者的研究发现其视觉皮层代谢显著增强,这些都验证了中枢系统功能的交叉重组模式。交叉重组模式理论的建立对耳聋患儿临床干预方案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次验证了耳聋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在早期干预前,不提倡进行手语及唇语的教学,以防止视觉刺激替代声刺激激活听觉中枢;此外,尽早佩戴助听器无疑有助于患儿听觉皮层的正常发育,提高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康复训练中,一旦重新获得听力,就应尽量减少其他感觉模式的交叉刺激。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PET影像学改变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11万耳聋患者得益于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CI),通过声电转换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获得听力。耳聋是一种感觉剥夺,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聋患者通过植入设备重新获得听觉刺激,因此PET能了解人工耳蜗植入后皮层反应的情况,有效的应用于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评估。早期听觉刺激的相关研究发现,CI术后患者初级听皮层代谢活动能够增加至接近正常水平,并且植入对侧大脑活动变化更明显。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初级听觉皮层及听觉相关皮层的代谢活动增加程度与术后听力言语恢复情况一致,而耳聋病程越短,CI术后听觉皮层激活增强越明显。CI术后患者听觉中枢在重新接收声信号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可塑性,而由可塑性引起的中枢功能重建直接反映耳聋患者行为认知能力的提高。Kang等[30]对8名语前聋患儿行CI术前及术后PET研究,结果显示CI术后患儿中央视皮层区、双侧丘脑、后扣带回区域葡萄糖代谢增加;与正常听力对照组相比,CI术后患儿在中央视皮层、双侧顶枕叶连接处的大脑活动增强。另有研究发现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年龄越小,右侧颞上回代谢的增高程度越明显,从而验证了早期人工耳蜗植入效果比晚期植入效果好的结论。Kang[30]等也将PET影像变化与患儿术后的言语感知能力(CID)联系起来,提出言语感知能力强的患儿高级视觉区域(中央顶枕叶联合hMT/V5及左侧颞下回后侧BA21/37)代谢活动增强,右侧前额叶下段及顶背部(BA40/9/44)代谢活动减弱。这可能是对术后听觉功能不够完善的视觉竞争性补偿机制,也可能是因为术前长期依赖视觉获得言语信息的不可逆改变,目前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及长时间的随访来明确这一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康复训练。目前关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听皮层PET研究的开展越来越深入细致。Coez[32]对正常听力志愿者和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进行听皮层PET研究,以H152O为示踪剂分别观察静息及不同声刺激下相关脑区脑血流量变化,结果提示所有研究组对非语音刺激均能引起位于双侧颞上回的激活,但人工耳蜗组的激活反应明显比听力正常组弱;而与语音刺激相比较,语音刺激只能引起正常听力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恢复较好组双侧颞区听觉相关皮层激活,对于术后效果不佳患者只能引起左侧颞上沟中部区域的激活。关于人工耳蜗植入者对音乐感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提出,人工耳蜗植入组由语言刺激引起的听觉中枢脑血流量改变比旋律、节奏刺激引起的血流量增加明显,提示人工耳蜗植入者对音乐感知更困难。这些研究均提示听觉中枢对不同声音刺激的敏感性不同,有意义的语言及音乐刺激需要高级中枢的联合处理,因此其功能重建较单纯声音刺激更困难,这也为将来人工耳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听觉中枢可塑性动态变化的研究
由于PET检查对人体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放射性损害,无法进行长期随访动态研究,而动物实验的开展无疑推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Hsu等首次对大鼠听皮层模型进行PETCT扫描,应用高分辨率动物正电子成像术在无创情况下评估大鼠中枢听觉通路中的葡萄糖代谢变化,成功显示了下丘脑及听皮层等一些脑部结构,并提示单侧耳蜗摘除会降低对侧下丘及听皮层区域的放射活性。Ahn等对大鼠进行听觉通路2脱氧葡萄糖分布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听力损失组与正常组比较,软件分析的低代谢区域以及肉眼可见的密度差异在术后第4至8周时最显著,而在术后2周前及7月后这种差异不明显。Park等对5只成年雄性猫进行micro-PET检查以了解大脑皮层中枢可塑性的纵向变化,实验猫在耳聋发生4个月后出现双侧初级听皮层(A1)及颞叶听觉区域的葡萄糖代谢降低,降低程度在耳聋后9个月最明显,在24个月时程度减弱,在33个月时差异消失;相反,在耳聋后33个月双侧视皮层出现明显的代谢增强,提示耳聋后视皮层代偿性代谢活跃。这些结果论证了听皮层发育关键期的存在,如果在关键期缺乏相应听觉刺激,之后会造成听皮层代谢显著减低,随着耳聋时间延长低代谢区域缩小的现象则可以用交叉重组模式来解释。对于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来说术前听皮层的低代谢区是一个重要且相对独立的预后因素,因此这些研究再次强调了将FDGPET应用于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术后疗效的可行性,即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颞叶呈低代谢的患者术后言语识别能力恢复较高代谢的患者效果好。这些研究清晰地显示出耳聋后听觉中枢的发育过程,以及可塑性与交叉重组引发的动态变化,从而论证了对听力损失患者在听皮层发育关键期前早期实施听觉干预的重要性。
PET在听觉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由于正电子成像技术(PET)、功能磁共振(fM-RI)、脑电图(ECG)及脑磁描记法(MCG)等功能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中枢听觉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与其他功能影像技术相比,PET在听觉研究方面具有许多优势,除了能应用于佩戴人工耳蜗、脑干植入等磁性不兼容植入设备的受试者外,很重要的一点,PET是一项安静的影像技术,而fMRI会产生相当大的背景噪声,可达130分贝,在听力学研究中需要抵消这种噪声产生的干扰。国外已有一些研究者将PET应用于分析耳聋患者听觉中枢代谢变化,以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大脑可塑性研究,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多应用于耳鸣的功能影像分析。将来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答,例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不同声音刺激的反应区别,不同病因耳聋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效果差异,双侧人工耳蜗植入与单侧植入效果的比较,如何改进人工耳蜗技术来提高听觉中枢对音乐刺激的可塑性,人工耳蜗植入最佳时机的选择,不同调机模式对听觉中枢刺激效果的差异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PET功能影像研究,PET还能应用于脑干植入等其他人工听觉植入设备的相关研究等。此外,PET技术的发展也会为研究听皮层可塑性提供更多的方法,将来可能通过注入某种能反应中枢可塑性的特殊示踪剂来反映某一特定皮层区的特异性功能改变。临床上,PET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用于人工耳蜗及其他听觉植入设备的适应症选择,评估蜗神经发育不良等特殊耳聋患者的植入效果,指导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个体化康复方案等。将来随着PET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新型示踪剂的研发,必定会对听觉中枢功能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作者:吴文瑾 吴皓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耳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