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骨肿瘤的影像学解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骨肿瘤,多见于成人,男女发病率相仿,好发年龄20~40岁。典型的骨巨细胞瘤多见于长骨的骨端,而短骨、扁骨、不规则骨也有可能发生。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部的疼痛和压痛,骨质膨胀变薄时,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感,或有牛皮纸音。本组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部疼痛。
骨巨细胞瘤病理学分为三级:I级为良性,Ⅱ级生长活跃,Ⅲ级恶性。绝大部分骨巨细胞瘤为良性,部分为生长活跃,少数为恶性。本组19例患者根据镜下病理分级标准:I级13例,Ⅱ级6例。发生在脊柱的骨巨细胞瘤以骶椎多见,X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椎体可见压缩塌陷伴发病理骨折,本组发生在腰椎的一例即发生压缩塌陷。发生在骶椎的病灶破坏范围较大,往往累及2~4骶椎,平均大小4~5cm,由于盆腔气体及其他结构重叠,病变显示欠清。
CT扫描能避免结构的重叠干扰,能清晰地显示椎体破坏大小范围,并且可以显示骨包壳是否完整及软组织肿块。发生骶椎的病灶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破坏范围较大,骨皮质变薄,骨性包壳可以完整或不完整,往往可以形成软组织肿块,病灶边缘清楚,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图1)。
MRI病灶信号变化较多,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灶T1WI常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当病灶内有坏死、囊变合并出血时,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改变,并可见液-液平面。
发生在脊柱的骨巨细胞瘤应与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母细胞瘤、脊索瘤及骨转移瘤相鉴别:脊柱血管瘤,最常见,典型X线表现为栅栏状或网格状改变,在CT上表现为椎体内多发粗大的骨性斑点,病灶区表现为增粗的骨小梁呈纵行排列,间隙增宽。MRI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
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颈胸椎,且以椎体附件多见,CT或MRI可见病变内多发的液-液平面。骨母细胞瘤,好发于椎体附件,呈膨胀性改变,病变内部可见有钙化,周边可有硬化。脊索瘤,平均发病年龄约50岁,部位多在第二骶椎以下,病变软组织肿块较大,其内常有残存的骨片或钙化。
骨转移瘤,常多发,有原发肿瘤的病史,软组织肿块较少见。发生在手、足骨骨巨细胞瘤,由于手、足骨体积较小,病灶常常占据骨的大部或全部。X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往往不完整,甚至消失,骨性包壳可以不完整。CT能清楚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及骨性包壳。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MRI扫描,病灶在T1WI常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图2)。发生在手足短骨的骨巨细胞瘤需要与软骨瘤骨囊肿相鉴别:软骨瘤,好发于手足短骨,病变有膨胀,但一般膨胀较轻,密度低,常常多发,病变内部可见斑点状、不规则的钙化。
骨囊肿,发病年龄20岁以下,呈囊状骨质破坏,病变好发于短骨末端,很少突破骨皮质,病变周围可出现反应性骨硬化边。CT扫描病变密度均匀,呈囊性,边界清楚,周围可有硬化边。MRI扫描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发生在坐骨及肩胛骨的骨巨细胞瘤,主要的X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与长骨的骨巨细胞瘤比较,发生在坐骨及肩胛骨的骨巨细胞瘤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更明显,骨皮质膨胀变薄或者消失,可出现骨外软组织肿块。CT能更清楚细致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病灶呈膨胀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主要为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20~70Hu,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可达到100Hu以上。病灶可突破骨性包壳形成软组织肿块。
MRI表现:1WI多呈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MRI与CT相比较,MRI有利于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能显示病灶对关节软骨、关节及骨髓腔的侵犯情况。但是由于受到病灶周围水肿的影响,MRI对病灶范围的判断不如CT准确,此外对于病变骨皮质破坏的显示也不如CT。发生在坐骨及肩胛骨的骨巨细胞瘤应与软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转移瘤相鉴别:软骨肉瘤,发病年龄较广,好发于20~30岁青壮年及40~60岁的中老年人。病变呈不规则骨质破坏,病变内部可见多发钙化,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增强后病变强化程度较轻。
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变受累骨呈明显膨胀,轮廓有分叶,病变内有分隔及液-液平面,病变边缘可有硬化。骨转移瘤,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表现为多发溶骨性或成骨性骨质破坏。
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具有骨巨细胞瘤的一般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及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硬化边,病灶边缘有骨性包壳,无骨膜反应,但是发生在不同的非典型部位,又有一些不同的影像学特征。CT增强后,骨巨细胞瘤明显强化,其实性部分强化后CT值可达到100Hu以上,我们认为过去的研究者对其重视不够,其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的重要的鉴别方法。骨巨细胞瘤MRI表现为T1WI常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常常显示液-液平面。综上所述,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骨肿瘤,对于非典型部位的骨巨细胞瘤,通过运用X线、CT、MRI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熟悉它的影像学表现,并与临床相结合,能够提高非典型部位的骨巨细胞瘤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权强汪秀玲胡春峰荣玉涛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