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范文

高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摘要:高职医学生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高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呈现高职医学生对国家、社会对病人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现状。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共享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不断碰撞、融合,使当代大学生极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和负面信息的影响,形成认识误区。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了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共性,也有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的个性。高职医学生的定位是面向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才。但目前国内乡镇卫生院大多经济条件较差,医生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基层的卫生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作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后备军的高职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特点,并探讨加强高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原则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

关于责任感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认为,责任感是与责任有关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或情感体验。比如刘铁芳[1](2001)认为,“责任感即个体作为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其分内应做的事、应尽的义务的态度、心向”。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如段志光等[2]从德育学的角度界定认为:“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责任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任务的情况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林崇德[3]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认为:“责任感是个体在道德活动中因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反映个体对承担任务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明确归因,决定道德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及在没有完成时个体感觉到有过错或罪过的程度。”本研究认为:责任感是个体主动积极地履行责任和义务时所产生的态度,或是承担相应后果的情感体验。高职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指在没有任何外在约束的情况下,护理专业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对国家、社会、病人和自己完成某件道义上的事情时所持有的态度或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高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一)对国家、社会责任感高职医学生选择报考医学院校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有24.5%的学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有29.3%的学生是“权衡利弊”,认为医生职业不错,收入高,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选择医学专业;有30.1%的学生是因为“家庭支持”,因为家里父母或者亲戚是医务工作者所以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有12.5%的学生是被父母意见左右,“被逼无奈”选择了医学专业;另外有3.6%的学生是由于“专业调剂”来到医学专业的。由此可见,约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由于兴趣、理想而选择了医学专业的。此结果和何海荣(2013)[4]的研究结果接近,说明虽然社会上存在很多对医务人员的争议性话题,但医疗行业对学生仍有巨大的吸引力,仍有多数学生愿意投身到医疗事业中来。在对行业的认知中,学生们普遍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这一职业是高尚的,但同时也是“高风险”行业;医学生普遍认为“医德和医技对于医生来讲同样重要”;约半数的学生认为“医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医学生誓词》;85%的学生认为临床工作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93.5%的学生认为“医学生要养成不断学习新知识的习惯”;75.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努力刻苦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公益活动上,95.3%的学生曾经“无偿献血”;学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39.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26.5%的“偶尔参加”,9.3%的“不想参加”,24.5%的表示“没机会”。80.5%的表示对医改“有一些了解”,12.7%的学生表示对医改“比较了解”,有65.4%的学生关于医改的相关信息是通过网络获取的。综上可知,高职医学生的学医动机已开始多元化,不再仅局限于单纯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守护”。高职医学生对于医务工作者职业及职业道德的认识比较深刻,但是还没有做好踏实苦学的准备,对医学事业和医改信息的关注度依然有待提高。学校要强化对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视和引导。

(二)对病人的责任感高职医学生普遍认为医务工作关系病患的安危,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应该慎之又慎;有88.7%的学生表示对于无力缴纳费用但病情危重的病患会选择“第一时间救治”;当遇到棘手的病症时,87.2%的学生认为应该“立即上报,请求会诊”;85.6%的学生认为“能理解病患送红包的心情,但一定不会接受”;86.7%的学生认为医务人员应该“善待病患,做到关心、耐心、爱心”。对于疗效相同的药,76.7%的学生选择“尽量选择价格便宜的药品”;85.6%的学生认为在选择药品时首先会考虑药效而不是回扣;当病患的病情涉及隐私时,86.2%的学生认为“会主动要求无关人员及家属回避”;当病患要接受可能有风险的医疗操作时,90.5%的学生选择“会如实告知病患及家属”。综上可知,多数高职医学生能始终坚持“生命第一,病患第一”的观念,能自觉抵制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能做到保护病患的隐私,尊重病患的知情同意权。有结果可知,在对病人的责任感上,高职医学生与本科生对待病人的态度、行为及对于医患关系的认识基本保持一致。

(三)对自己的责任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生命存活,一切才有可能,才能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高职医学生普遍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对生命负责”;89.6%的学生认为“身心健康是医务工作者工作的前提”;65%的学生能够坚持经常性的锻炼身体。由此可知,高职医学生比较重视生命和自身身体健康,但是对于需要坚持锻炼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方面,毅力还不够。足以说明,我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还需要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持续的体育锻炼。65.4%的学生认为人生需要努力奋斗;78.9%的学生认为“要加强自身修养”;60.8%的学生认为“能始终按照各种规范严格要求自己”,28.7%的学生认为“自身约束力不够,需要有人监督”;56.7%的学生“很喜欢医学,并愿意奋斗终生”,26.8%的学生“喜欢医学,但是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太清楚”,17.5%的学生认为“对医学无所谓喜不喜欢,但是愿意尝试”。在“医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一题中,有46.7%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有35.4%的认为“比较有必要”,17.9%的学生认为“没必要”。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高职医学生认为人文社科知识对医学生是有必要的,在对待人文社科课程的态度有一定改观。说明本校的课程引导成效显著,也说明本校人文社科的老师授课效果很显著,更表明医学生已开始关注到:医务人员眼中“病”不是唯一,“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更为重要”,已经开始能够从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思考问题了。关于就业,在“毕业后你会选择去何种医疗机构就业”一题中,85.6%的学生选择到市级医院,30.5%的选择到县级医院,25.6%的选择到乡镇医院,22.8%的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站,15.8%的选择到村卫生室;在“毕业后你是否愿意支边”一题中,36.4%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41.3%的选择“可以考虑”,22.3%的选择“不愿意”;有40.8%的选择是因为“国家助学政策及就业无奈”,有28.7%的表示“支边更能有成就感和价值感”。由此可知,高职医学生就业时依然会按照医院的级别进行排序,有77.7%同学愿意支边,援助更困难的地区的医疗工作,但是在就业机构选择中发现,自愿选择到乡镇卫生院以下级别医院就业的学生有64.2%,这种差别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面对“支边”选项的时候更容易“冲动”和滋生“奉献精神”,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强化引导。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26-30+72.

[2]段志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探讨(上)[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5):54.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3.

[4]何海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教育对策[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作者:栗鑫 张邵薇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