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医学院校发展模式创新范文

浅谈医学院校发展模式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医学院校发展模式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医学院校发展模式创新

摘要:自“双一流”建设启动开始,高校之间的竞争便日趋激烈,发展模式创新成为医学院校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河北医科大学从新改革、新办法、新团体、新合作、新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支撑“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医学院校;发展模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对医学院校的建设和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医学院校的分析和关注也随之增加。

一、医学院校排名表现

2019年,软科首次了中国最好医科大学排名。该排名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化等4个方面对医学院校进行了综合排名。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位列前十。其中,北京医科大学有3个二级指标排名第一,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各有2个二级指标排名第一[1]。在中国科教网2019-2020年医药类大学排名中,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跻身前十强。该排行榜从办学能力、科教产出、质量与水平、学校影响力等4个方面对本科院校的竞争力进行了评定[2]。根据校友会2019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显示,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排名前十。该排名指标体系涉及教学质量、杰出师资、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办学层次、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9个方面[3]。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19年3月最新数据显示,医学院校除了在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这7个与医学直接相关的专业有优势之外,很多学校也在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北京协和医学院有12个ESI前1%学科,学科数居医学院校之首,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也有7个ESI前1%学科。

二、河北医科大学发展模式创新

2016年,河北省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了入选高校和学科名单,河北医科大学入选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共有1个学科获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学科获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以此为契机,河北医科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目前已有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3个ESI前1%学科。软科2019中国最好医科大学排名第12,中国科教网2019-2020年医药类大学排名第16,校友会2019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25。

(一)深化新改革1.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以ESI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三个层次的发展目标为引领,推动学校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2017年,以67000平米图书实验综合楼启用为契机,打破院系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成立了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下设6个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和两个共享平台,旨在通过聚焦“真问题”,推动校内学科间、学院医院间,基础与临床、学校内外的“真协同”。2.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开展学系制改革,加强课程群建设,贯彻国家关于“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并统筹考虑学科、学位授权点、专业负责人制度,推动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本科、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强化学科育人功能,支撑引领专业建设[4]。3.建立学科绩效评估机制。用好办学自主权,按照“常态支持”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将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进行统筹。根据学科建设年度评估结果,将统筹经费进行再分配,资助范围限于评估排序前70%的学科,并引导学科大力加强人才建设,优化经费使用结构,促进争优争先。

(二)采取新办法1.建立“三个老师”协同育人机制。按照“五育并举”“六个下功夫”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为所有学生班级配齐、配好专职辅导员、名誉班主任和兼职学业导师,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努力形成“人人都有育人职责、课课都有育人功能、处处都有育人环境”。共聘名誉班主任159名、兼职学业导师和临床学业导师180名,“三个老师”深入教室、宿舍和学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思想引领和学业指导,年均共开展集中指导1400余人次,形成了教育、关爱、服务学生的合力。2.面向师生实施“春苗”、“春晖”、“春雨”计划。致力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优秀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学校每年投入专门经费进行项目资助。此外,提升改造了学生创客空间近400平米。3.改进思政课教育形式。首次将学生自编自演的校史话剧《殷殷赤子心》等引入思政课堂,将本校走出去的医学教育专家殷希彭抗日救国的事迹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随后编演了全英语版;从西柏坡纪念馆引进舞台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到学校演出;与兄弟院校签署《教师互聘协议》,扩充了思政课的师资队伍,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水平与吸引力。4.“学生为本”助推全程育人。以迎新季、毕业季、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型校园招聘会、社会实践、辅导员大家访等为抓手,打造让学生满意喜爱的学校。通过建立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面向学生免费开放健身中心等工作,增强学生的身份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5.重视文化育人。举办“院士回母校”、“追寻成功校友的足迹”等系列活动;建设网上校史馆,挖掘校史资源,生动展现了学校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举办“感恩实验动物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双凤山建成河北省器官遗体捐献者纪念园,与平山县古中山陵园联合建立“古中山器官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暨“河北医科大学生命教育基地”,牵头省内多所高校成立河北省遗体捐献接受联盟;充分发挥人体科学馆的育人作用,传播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精神。通过医学人文教育,于润物无声中将责任、情怀与爱心注入学生心田,为日后学生将这些高尚的品质传递社会、惠及患者奠定基础。

(三)组建新团体搭建多角度、广覆盖的教职工发展平台,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1.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全校师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的讲座,提高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成立青年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一系列跨院系、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合作创新能力。2017年4月成立了青年科协本科生分会,主办了《青年科学》杂志。3.成立归国学者联谊会。通过读书班、迎新生咨询、座谈会等形式,为归国学者搭建成长进步和发挥作用的平台。4.成立社会科学联合会。将散在于不同部门的学术力量整合起来,首次搭建了促进学校社科协同创新的机制与平台。5.成立机关青年读书会。由党委书记亲自主导并参加读书会活动,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成长引领,引导青年干部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健康成长。

(四)开展新合作为推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2022年冬奥会等,学校加快了开放办学的步伐。1.主动对接京津冀兄弟院校。2016年4月,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签订了《推进京津冀高等医学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2.推进“政产学”融合。2017年11月,与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大数据科研、AI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2018年5月,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校将联合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互聘研究生导师,开展医工融合领域的科研协作。2018年1月,与深圳华大基因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健康医疗管理等展开合作。2019年1月双方签订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基因组科学人才联合培养”协议。2018年,与河北省科技厅建立厅校会商机制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2019-2021)》,围绕精准医学设立联合基金,促进基础与临床的协同攻关。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017年,与爱尔兰高威大学签订师生交流合作协议并正式开展了学生交流,双方共建了干细胞合作研究中心。201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卫生部合作成立先心病研究中心。

(五)提供新服务1.编印《“双一流”建设时讯》。为精准把握我校学科建设以及省内外兄弟院校建设动态,加强关键指标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积累,促进业务学习与交流,自2016年10月25日起,定期编印《河北医科大学“双一流”建设时讯》(20天一期)。这项工作得到省教育厅的关注和认可,2018年6月开始增编《河北省“双一流”建设时讯》(每月一期),适时提供全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数据信息。2.开展学科贡献度分析。为实现精准管理,促进科学决策,2016年起,建立了学校“学科建设决策支撑系统”,并实现与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对接,定期对学校ESI学科进行个人和学院的贡献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于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中。3.加强宣传与培训。与科睿唯安合作,面向学校及各直属医院举行“‘双一流’建设与ESI排名分析”巡回报告会,宣传新时代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新思想、新举措和新任务,引导关注ESI工具,促进其有效服务于科学研究。

三、建议与对策

1.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医者仁心,医学院校首先要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通过思政课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的良好人文素养和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医学生的终身使命,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作为医生的职业责任。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5]。适应国家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过程转换衔接机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人文素养、临床技能、社区实践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医教协同,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不断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使医学生能够适应并胜任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3.加强对医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研究,设计出符合医学院校实际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引导关注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淡化资源性指标,更加注重结果导向,提升学科建设的效率与投入产出比。此外,要根据医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科实施分类评价和指导,引导不同学科能够依循各自的规律进行建设。

4.深刻领会新医科、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在保障健康发展、扶优扶强的基础上,加大学科的扶需、扶特、扶新力度。根据国家“深入推进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6],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医学人文、运动医学、医工融合等交叉学科的建设,支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使医学生能够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需求。

5.发挥共建高校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如河北省高校可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以单个学科或项目方式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通过全新的建设任务,推动完善共建机制,真正做到面向地方、服务需求,实现学校科研水平的跨步提升。

6.提升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支撑能力。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重大需求,谋划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研平台,加快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深化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联合攻关,取得高水平和标志性的成果。目前,河北医科大学四所直属医院成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定点医院,已经派出医生参加英语强化和滑雪技能训练,提升滑雪损伤救治技能和水平,全力备战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工作。

7.理解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鉴于医学院校成果转化是以临床诊疗的形式直接施惠于患者,无须“转让”于其他主体,因此无法用“合同”来体现,也难以直接计量,但社会都承认大学附属医院医疗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同级同等医院,这也充分证明了具有大学属性的研究型医院、教授型医生和科研成果在临床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和转化实效。理解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特殊性,对保持发展定力,避免盲目追求指标业绩具有重要意义。

8.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高等医学教育须坚持“服务社会关键在行动”的实践观[7],利用医学院校的专业特长,对口帮扶基层医院、深入基层医疗惠民、针对基层群众健康问题开展科研攻关,课堂引导和假期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理念、培养基层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等,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最好大学网.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正式[EB/OL].

[4]朱金明,林梦泉,刘慧新,等.新形势下专业学位教育认证与合格评估的协同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9):55-58.

[5]卢书明,李春艳,李琦,等.培养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8,39(06):61-6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

[7]汤先萍.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发展让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N].新疆日报(汉),2017-11-18(003).

作者:张巧月 潘莹 刘洋 刘扬 贾川 曹亮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