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药大黄应用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基础研究
1.1动物实验:陈德昌等〔1〕研究表明:大黄可抑制病理情况下肝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1(P55)和TNFR2(P75)的基因表达,并能降低血浆和肝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具有明显抗炎作用。乔林等〔2〕认为烫伤能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链明显受损,而用大黄治疗对其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陈德昌等〔3〕还认为,大黄能降低烫伤后大鼠小肠和肝脏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组织内黄嘌呤氧化物(XO)的产生有关。苏立凯等〔4〕认为:缺血脑组织中,随组织变性,TNF、IL1的表达增加,而大黄素甲醚可减轻缺血性病理损害,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IL1的过度表达而实现的。李春盛等〔5〕研究认为:内毒素(LPS)致急性肺损伤(ALI)的机制主要是直接损伤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致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屏障发生障碍,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大黄及地塞米松对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具有保护作用。展玉涛等〔6〕采用40%的四氯化碳给大鼠皮下注射诱导肝纤维化,并以大黄素的小、中和大剂量(20、40和80mg/kg)干预,测量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大黄素组较模型组血清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显著降低;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肝细胞损伤减轻。作者认为:大黄素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胡萍等〔7〕于建立细菌性腹膜炎模型前分别腹腔注射大承气汤或大黄煎汁对小鼠预防性治疗2日,分别腹腔注射大肠杆菌(1×1011/L)或变形杆菌(1×109/L)建立腹膜炎模型,再继续用药治疗2日;结果:预防加治疗组小鼠死亡数及相应菌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均<0.05),大承气汤和大黄煎汁对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感染的小鼠均有良好保护作用。预防加治疗组和模型组治疗后存活鼠心脏血涂片、血培养细菌呈阴性,而死亡鼠呈阳性。作者认为:大承气汤及大黄有良好抗菌作用。
1.2临床试验:焦东海〔8〕的研究认为:①大黄具有保护胃肠黏膜屏障,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肠道细菌易位,防治内毒素血症的毒性,并通过影响cAMP含量来抑制内毒素性发热。大黄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细胞聚集反应,并能抑制环氧化酶途径产生的血栓素A2和17三烯酸生成,使脂氧化酶通路活跃,羟基花生四烯酸生成增加,有阻止重症感染患者的病程向多脏器功能衰竭演变的重要作用。②大黄可使病态胰腺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处恢复正常,对胰腺细胞具有保护作用。③大黄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的生长,并可有效地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增加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故对肾功能衰竭有防治作用。进一步研究证实大黄中的蒽醌能抑制亢进状态细胞的代谢,在减轻细胞氧耗量的同时,蒽醌还对肾脏系膜细胞DNA及RNA的合成有影响;同时大黄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从而揭示了大黄有减少肾硬化、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④大黄能抑制厌氧杆菌及幽门螺旋杆菌,为大黄治疗急腹症及治疗胃病与预防胃癌发现了新的科学依据。⑤大黄对血液流变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细胞外液向血管内转移,产生相当于血液稀释疗法样的止血作用,而对凝血因子、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及超微结构无影响,故具有活血、止血作用。⑥在大黄的药理化学研究方面,有学者从大黄中找到了2个止血单体及8个抑制胰酶的单体,为大黄的止血作用及治疗急性胰腺炎找到了物质基础。陈德昌等〔9〕认为大黄能提高胃肠黏膜内pH值,大黄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伴出血有效率为73.3%,并能提高危重症患者胃肠黏膜血流灌注量。宁莫远等〔10〕认为,大黄素通过抑制细胞DNA合成,延迟细胞周期进程,抑制了细胞增殖,这一结果为大黄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还有人应用体外平滑肌细胞培养及K167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到大黄素有抑制兔髂动脉硬化并球囊损伤后培养的平滑肌细胞(SMC)增殖核抗原K167表达的作用〔11〕。郭丹杰〔12〕认为大黄素可抑制正常动脉、硬化动脉及球囊损伤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主要机制为抑制细胞由G0期向S期转化,并呈剂量依赖性。袁叶等〔13〕认为大黄有祛瘀止血、泻下通便功效,能改善血管脆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增强血管的收缩性,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促进凝血。
2应用研究
2.1治疗急危重症:王其新等〔14〕应用大黄对264例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治疗后认为:AOPP时,在内科综合治疗情况下,口服大黄能有效地防治AOPP并发的胃肠功能衰竭,恢复胃肠蠕动,并可改变中毒的自然演变过程。林平等〔15〕认为:生大黄粉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需掌握用量指标,并与蜂蜜、抑酸剂合用,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胡健武等〔16〕的研究表明:口服大黄粉联用常规治疗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反应,胃肠黏膜出血及感染发热均较单纯常规治疗效果显著。曲爱君等〔17〕报告大黄粉对炎性细胞因子有拮抗作用,对改善危重病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有重要意义。杨兴易〔18〕认为临床上大黄可应用于严重创伤、大失血、感染、休克、心跳呼吸骤停、中毒、低氧血症、MODS和多脏器衰竭(MOF)等多种危重病患者,在未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和肠麻痹、急性肝细胞损伤、急性肺损伤之前应用,有预防作用,对已出现上述临床并发症者则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用量及用法:每次5g至几十克不等,每日2~3次给药,疗程一般3~6日或视具体病情而定。陈洪等〔19〕认为,在救治颅脑损伤中,于手术、脱水降颅内压、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的同时,结合使用大黄,能减少颅脑损伤后出现的继发性损害,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效果。肖丽华等〔20〕报告:将34例急性胃炎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随机分为2组,2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同时分别予复方大黄煎剂直肠给药和上消化道给药。2组临床疗效比较:灌肠组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3%;上消化道给药组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43.8%。灌肠组总有效率优于上消化道给药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作者认为:复方大黄煎剂保留灌肠疗效快,方法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无痛苦,为无条件进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急救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王锋等〔21〕的研究认为:大黄可改善健存肾组织的高代谢状态,减轻残余肾单位的代偿性肥大;抑制肾小球系膜和肾小管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改善脂质代谢等;但对血压及肾脏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而配合应用卡托普利则能起到互补作用,以提高疗效,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王登玲等〔22〕认为大黄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肠蠕动,抑制肠道内细菌易位和毒素吸收;同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其作用机制可概括为:①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流灌流;②清除氧自由基作用;③促进胃肠黏膜新陈代谢。大黄的这种药性机制为防治应激性急性胃黏膜病变提供了新的途径。蒋森〔23〕的研究认为,大黄在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时具有如下作用:①能抑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与该发病直接有关的胰酶;②利胆,降低胆道口括约肌张力;③增强肠蠕动,缓解中毒性肠麻痹,促进肠道内毒素排泄;④抑制肠道内细菌的繁殖,保持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生态平衡;⑤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流灌注,缓解其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胃肠黏膜损伤的修复;⑥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功能细胞的过度活化,降低炎性细胞及炎性介质的产生。于新芳等〔24〕应用大黄粉及酚妥拉明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4例,取得较好疗效。作者认为大黄内含蒽醌甙类、鞣酸和树脂等成分,蒽醌甙在体内水解变成大黄素,作用于大肠,既减少其分节运动,又能增加同期性蠕动,还可加速肠内容物运动,降低了肠黏膜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此外,大黄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真菌、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和部分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2.2治疗慢性疾病:伦新〔25〕对75例中风便秘患者采用大黄粉加白酒神阙穴贴敷进行治疗后认为:临床对于便秘处理通常采用服缓泻剂或外用开塞露,给患者带来胃肠不适,对老年患者甚为不便。生大黄粉穴位贴敷则克服了以上不足并收到满意通便效果。秦祖尧〔26〕报告:应用大黄和替硝唑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方法:①将生大黄切片经粉碎机粉碎后过100目筛,置瓶备用;②取替硝唑125ml加生大黄粉20g混匀后保留灌肠,每日9小时,4日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26例(72.2%),显效4例(11.1%),有效4例(11.1%),无效2例(5.6%),总有效率94.4%。作者认为:大黄有改善毛细血管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刘书胜等〔27〕报告:将99例HFR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和对症处理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大黄(6~20g,加水200~300ml,水开后投药,文火煎10分钟,煎剂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10日。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以大黄的凉血解毒、通腑泻下、活血利水作用治疗HFRS,可减轻因免疫损伤所致的各种危害,促进血小板、尿量及肝功能恢复正常,减少或防止出血、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显示出疗程短、康复早、无明显不良反应之功效。
3结语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分子基因医学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复杂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被一一破译,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传统中药大黄等进行药理药效的研究,以揭示它们的奥秘并为临床医疗服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需要,现已形成较广阔的领域,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广大有识学者不断地深入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