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肛裂两种手术方法疗效比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肛裂的效果,探讨肛裂传统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观察方法,比较140例患者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和后正中切扩术的疗效、并发症及愈合时间。结果两组在愈合时间、疼痛程度等方面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治疗肛裂具有愈合时间短、疼痛程度轻、对肛门外形影响小等优点。
关键词肛裂手术疗效比较
2004年12月至今年,我科为140例肛裂患者分别采用后正中切扩术、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40例,男68例,女72例。年龄14~60岁,平均38.7岁;病程0.5~25年。Ⅰ期肛裂17例,Ⅱ期肛裂71例,Ⅲ期肛裂52例。肛裂位于截石位6点112例,12点20例,两点都有8例。全部病例均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后正中切扩组(对照组70例),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治疗组70例),两组间患者性别、年龄、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常规术前准备、局部消毒、排空大小便,在局麻下于肛裂处作梭形切口切除肛裂溃疡面。有肥大肛乳头、皮下瘘管及皮赘的分别给予切除,然后分别行后正中切扩术和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
1.2.1后正中切扩术在后正中创面上用弯止血钳沿括约肌间沟进钳,至齿线稍上方挑出内括约肌上缘约1cm,在钳上用电刀缓慢切断,然后止血。
1.2.2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先摸清括约肌间沟,于截石位5点处作一长约1cm的放射状小切口,将左食指放入肛管内作引导,用止血钳仔细分离,从括约肌间沟插入直达齿线上缘,挑出内括约肌后在直视下用电刀缓慢切开。扩肛以能容纳四指,缝合放射状小切口并压迫5min以加强止血效果。
1.2.3术后处理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后3~5d拆线,拆线前便后用碘伏清洗创面;后正中切扩术给予坐浴、换药直至创面愈合。其余处理术后相同:抗炎、止痛、调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1.3观察指标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创面愈合时间、创口感染率;术后半年随访肛裂复发率肛门控制功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学处理,组间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近期疗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一次排便时即感肛门有宽松感,治疗前原肛裂疼痛周期消失,创口均在4周内愈合,近期疗效100%。
2.2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创口感染率、肛门控制功能、复发情况比较,见表1。表1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创口感染率、肛门控制功能、复发情况。
三、讨论
肛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传统的解剖学因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高肛压低血流学说[1]。该学说认为肛内压与肛管皮肤血流灌注压呈负相关。高括约肌张力诱发肛管后正中线供血不良是原发性慢性肛裂的病因。而且Schouten等使用多谱勒血流仪对患者进行肛黏膜微血管灌注评价,在肛裂处的肛黏膜血流比对照组肛后方联合处明显降低[2],而内括约肌正常时提供50%~80%的静息性张力[3],病态时要更高的多。因此解除内括约肌痉挛,降低肛管内压,是治疗肛裂的关键。传统的括约肌切开术病程长,患者依从性差,副作用大[4,5],易出现锁洞畸形,后遗不同程度溢液及经常污染内裤等并发症[6]。而侧方内括约肌切除术具有创面小、愈合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选择在截石位5点作切口既避开了大出血的可能性,又松解的比较彻底。在直视下将内括约肌挑出予以切断,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治疗率高。Saad、Goldberg等通过对后切与侧切两种术式的对比研究,都认为侧切组优于后切组[7]。虽然侧切存在切口感染的潜在危险,但注意缝合不留死腔、压迫止血、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换药等可避免。因此,笔者认为侧位内括约肌切扩缝合术是治疗肛裂的理想术式,具有愈合时间短、疼痛程度轻及对肛门影响小等优点。
【参考文献】
[1]丁义江.丁氏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35.
[2]吕厚山.结肠与直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8201.
[3]吕厚山.结肠与直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9.
[4]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424429.
[5]李春雨,张有生.实用肛门手术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