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学生急救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社会发展进程中,意外伤害事件以及突发事故频频发生,此类事件有突发、不可预测、现场混乱、伤员病情复杂难以判断等特点[1]。面对这样的事故,正确的院前急救手段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小人员伤亡与事故伤害,避免对伤员的二次伤害;不及时或错误的院前急救会错过伤员最佳抢救时间,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与伤害。有研究显示,伤害死亡者中大约有一半死于事发现场,主要是由于现场救治、搬运不当,后送延迟等因素导致的不必要后果,而其中约1/3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2]。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力军且具有良好的知识承载能力,应当具有一定的院前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手段,做好作为“第一目击者”的职责[3]。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有着基本的医学背景,更应该承担起院前急救的职责。但研究表明,医学生急救观念薄弱,缺乏一定的急救能力[4]。深圳某医学高校针对校园常见的突发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1078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不知道应急处理的常识,大体了解应急常识的同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却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法,如受访学生在人工呼吸过程中有着76.9%的高错误率,60%以上的受访学生不知道中毒症状处置有催吐、导泻等急救措施[5]。现阶段对大学生急救能力的研究较多,但是很大一部分仅是片面的研究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没有对其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无法科学地得出提高大学生急救能力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医学生的具体急救能力现状以及研究提高医学生急救能力的措施,本研究着手于研究医学生急救能力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可更加有理有据地提出使医学生急救能力提高的方案,摆正医学生的急救观念,在院前急救现场充分的发挥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医疗人才做出贡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调查现场,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学院、放射学院、护理学院和药学院的部分专业2015—2017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调查了1250人,成功回收1145份,其中有效问卷1119份,有效率达97.7%。
1.2方法
采用网络自填式问卷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集中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医学急救技能评估和急救能力影响因素项目。依据急救知识技能、急救常识和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医学急救技能评估和急救能力影响因素项目,前者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外伤包扎、伤员搬运、家庭意外急救等方面共16个项目,后者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20个项目。调查问卷经信效度检验显示问卷结构的拟合指数良好,2周后的重测信度是0.75,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3资料整理与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EXCEL2010从问卷星软件中导入,首先核查资料完整性和准确性,剔除无效问卷,再利用IBM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对象一般特征采用绝对数和构成比描述,不同人群急救能力得分用x珋±s描述,两组资料急救能力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资料急救能力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探讨急救能力得分潜在影响因素,所有检验水准取α=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本调查一共回收问卷1145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6份,得到有效问卷1119份,有效率97.7%。表1为不同年级性别的构成情况,其中男生369人(占33.0%),女生750人(占67.0%);表2为不同专业生源构成情况,其中城镇生源550人(占49.2%),农村生源569人(占50.8%)。男生中独生子女215人(占58.3%),女生中独生子女260人(占34.7%)。
2.2大学生急救能力情况
表3为大学生急救能力每个项目回答情况。结果显示:A3(心肺复苏的正确体位)正确率最高,为95.4%;A11(搬运昏迷或有窒息危险伤员的方式)正确率最低(27.0%)。问题难度决定了回答的正答率,我们规定正确率在70%以上的赋值为5分,60%~70%之间的赋值7分,60%以下的赋值为9分,满分为100分。1119例医学生急救能力平均得分为67.4±13.06。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急救能力自测得分情况见表4。结果显示:2015级学生平均得分最高为71.33±12.77,与2016级、2017级学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的学生急救能力平均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护理学学生急救能力平均得分最高为69.73±10.80,预防与卫检学生急救能力平均得分最低为60.16±12.36;男生平均急救能力得分为66.63±13.35,女生平均急救能力得分为67.77±12.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平均急救能力得分为68.44±12.63,非独生子女平均急救能力得分为66.63±13.33,独生子女急救能力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城镇生源平均急救能力得分为68.13±12.88,农村生源平均急救能力得分为66.68±13.22,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2.3急救能力得分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急救能力得分多因素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20个有关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项目只有3项进入多因素模型。其结果显示:年级与急救能力呈正相关,年级越高学生其急救能力得分越高,且标准化β最大(0.154),对急救能力得分贡献最大;临床学生急救能力最高,预防与卫检学生平均急救能力最低;因素B1(渴望了解急救知识程度)、因素B2(在可能接触危险因素前做好安全措施)和B9(遇到困难和干扰时压力变小)与急救能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越渴望了解急救知识的学生、越愿意在可能接触危险因素前做好安全措施的学生、以及在遇到困难与干扰时压力越小的学生其急救能力得分越高,其β分别为0.051、0.048和0.033。
3讨论
调查发现泰安市医学生平均急救能力得分为67.4±13.06,说明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一般。不同年级、专业、独生子女情况的学生急救能力也不尽相同,高年级(2015级)学生急救能力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2016、2017级),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急救能力得分高于其他医学专业,这可能与学校对急救能力方面教育在不同专业、年级开展程度的不同有一定联系。研究中还发现对急救知识的渴望、事先的安全措施准备、困难时压力状况等3种因素可对医学生的急救能力有影响;从多因素分析中可了解到年级对急救能力得分的贡献最大,可能与高校在低年级没有设置相关医学课程有关。灾害现场救援应掌握的初级急救5项基本技术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6],本调查问卷中也涵盖了这5项基本技术。从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烫伤处理等方面作对比,医学生急救能力远高于一般大学生,如了解烧伤的急救方法的医学生为73.6%,而了解烧伤的非医学生仅为31.3%[7];医学生对于心肺复苏的位置的正答率为38.9%,而非医学生正答率仅为8.9%[8]。谢蕊等人对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掌握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9]。心脏骤停、猝死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非常危险、急迫的急症之一,它可能随时出现在学校、家庭及其他任何场所,正确的心肺复苏可作为急救的抢救手段。研究证实,我国约70%的突发心脏意外患者死于现场急救,以至于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10]。本研究显示医学生对于心肺复苏的位置的正答率仅为38.9%,掌握正确心肺复苏的医学生人数不到2/5。总体而言医学生急救能力平均得分相对较低,达不到能够规范进行院前急救的标准,医学生将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责,是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实施应急现场救援的主力军,高校应加强医学生急救能力方面的培养。研究表明2015级医学生急救能力得分与2016、2017级医学生急救能力得分有统计学差异,且多因素分析结果中年级为对急救能力得分贡献最大的因素,这说明高年级医学生对急救能力掌握程度明显升高。覃思等人对穗港澳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也有相同的发现,这与学校开展课程安排有一定联系[11]。同专业医学生高年级急救能力水平远高于低年级可得出学校对于低年级学生关于急救能力相关方面的授课少。同样可能作为“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现场救治的医学生[3],低年级同学也应拥有正确的急救观念与充足的急救能力,建议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尽早开设急救能力相关课程,以免低年级学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好院前急救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多因素分析研究中,越渴望了解急救知识的学生、越愿意在可能接触危险因素前做好安全措施的学生其急救能力越强,也就是学生的急救观念是急救能力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和学校对医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时可侧重以上方面。培养医学生急救能力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急救意识的教育,政府与学校要提高社会的救人意愿,就应该从观念开始进行改变[12],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本研究还发现在遇到困难与干扰时压力越小的学生其急救能力越强,表明医学生急救能力还与学生本人的心态有关,学校可针对该方面开设一些心理辅导相关的课程或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心理素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医疗人才,把事故的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卢娟,王焙华.大学生急救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掌握现状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2):28-31.
[2]何忠杰.白金10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10(1):46-47.
[3]刘晓亮,蒋宇,邹联洪,等.“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急救科普活动实践[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6):634-636.
[4]李淑兰,吴瑛,张克君.医学生突发事件救援急救能力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36-38.
[5]李云.职业院校学生应急知识缺陷与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2):123-124.
[6]李红,徐绍春.外伤五大技术在某区车祸患者院前急救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8.
[7]郭斌.甘肃省大学生基本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7):118-119.
[8]周涛,赵惠芳,杭其焕,等.高职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24):3726-3727.
[9]谢蕊,张春雨,周蕊,等.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J].商,2015,4:271.
[10]尹秀秀,陈红艳,肖秀茹,等.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9):55-58.
[11]覃思,王声,卢巧.穗港澳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3):20-22.
[12]周燕玲,周立君,倪兆云,等.普通民众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意愿与障碍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206-210.
作者:宁思艺 张孟玉 蒋舒婷 魏怀庆 任继轩 丁国永 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