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校区背景下医学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委托办学模式
或叫校院合作模式,即根据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以合作委托的方式进行办学。学校选择规模较大,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做为非直属附属医院,承担学生临床阶段的教育任务,学生吃、住、学全部在医院,直至毕业。本模式学生能够较好的学习临床知识,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特点,但存在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
2多校区办学对医学教育的有利影响
2.1多校区办学有利于拓宽空间,增强办学竞争力医学院校由于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在较长时间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制约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通过扩大学校规模、多校区等,一方面适应了国家高等教育扩招的要求,培养更多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人员,以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多校区的建设,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优惠,资金和设备上支持,扩大校园空间,增添先进设备,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
2.2多校区办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活跃校园气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患者对医生基本素质、态度等有了更高要求。新校区建设后,专业增加,学科门类逐渐齐全,可通过修读双学位、双专业,修读其他专业课程、选修课等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相融合,通过文理科学生的交流,活跃校园气氛,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3多校区办学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可以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设非医学专业,如管理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将医学、管理学、艺术等学科融入到医学院校,不但开创了医学院校新的办学形式,创造新的学科增长点,而且有利于学校规模化,提升校园学术氛围。
3多校区办学对医学教育的不良影响
3.1教学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办学成本增加多校区办学,由于各校区间相距较远,新校区规模圈套,特别是对“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的学校,各自校区有一整套教学体系,其实质就是“校中校”,人员、设备等共享不足。对于新建校区的医学院,常采用“流动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老校区主要是高年级学生,学生相对较少,大量的教室、学生宿舍空置,无法激活利用[1]。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设备只建于一个校区,学生做实验只能够跨校区开展,不但增加了教学安排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安全风险与一笔不小的交通费用。
3.2存在强行分割课程,不利于教学规律问题为更好的利用临床资源,兼顾附属医院的教学热情与质量,学校采取低年级在新校区,高年级在老校区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临床资源的利用问题,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但由于基础医学教学必须大量使用实验,因此导致思想政治课、人文课、公共课、基础课、临床课出现割裂的状态,后期只有临床课,在课程安排上也出现了前松后紧,专业知识接触较晚的状况。
3.3影响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及效果医学院老校区一般在市区,不仅能够很好的利用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兼顾医疗工作,教师上课后能够及时回医院处理医疗事务。新校区一般远离市区,来回耽搁在路上的时间较长,常常要半天或一天,对医院的医疗工作有一定影响。许多医生,特别是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不愿意承担教学任务,导致刚毕业或参加工作不久的医生成为教学的主力军,影响临床教学效果与质量。3.4教师授课时间较长,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新校区教学后,原有教学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学校将原有2个学时为一个教学单位,扩大至4学时为一教学单位,即教师连续为学生进行4学时教学,或者上午、下午在不同校区进行教学。不但教师体力受到挑战,上课激情下降,而且学生长时间面对同一门课程、同一位教师,易产生视觉与听觉疲劳,出现厌烦心理,导致学习效率与效果下降。
3.5校园活力不足、校园文化不相继有这样一首打油诗,“教师像候鸟儿,迎着太阳来,背着太阳走;学生像流浪儿,白天还有人问,黑天没人管”,形象的说出了新校区师生的关系,也道出了学生希望多与教师接触的心理。现实是大部分教师居住在城区,上课后很少在学校逗留,学生只有上课时才能见到老师,教师与学生联系很少,更谈不上辅导、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建议与意见,参与学生组织的相关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组织的活动,常常以一校区为主,另一校区派代表参加;学术讲座也常常只在某校区进行,导致很多学生积极性懈怠,不愿参加。低年级的学生无法感受师兄毕业时风采,缺乏与高年级学生交流与沟通,高年级的学生因学习与就业压力,更不愿意跨校区参与低年级的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出现一边冷一边热局面,甚至出现校园文化断裂。
4改进多校区医学教育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4.1坚定思想,统一认识,树立为教学与学生服务的理念首先,转变观念,认清多校区办学对学校发展的机遇。大部分医学院校由于结构单一,办学规模较小,校园面积狭小,拓展空间有限,特别是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校风校貌对学生选择的影响,如果不建设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就有可能会被历史遗忘,甚至淘汰的危险。其次,改变观念,多从学生角度思考。教职工应有大局意识,如果过于强调困难,缺乏奉献精神,就无法将精力投入到教学,无法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第三,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学生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学校,全校教职工必须始终坚持这一理念,这也是关乎学校兴衰的关键。教师应当努力克服困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前提,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积极投入教学中;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厘清和熟悉各专业的教学规律和特殊性,合理的安排教学,在注重教学规律的同时适当兼顾教师的个性要求,提高教师对教学安排的满意度。
4.2顶层设计,明确校区定位,构建适合的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校区的定位及学科设置是多校区办学的一个结构问题,是办学的前提,校区的定位合理、设置明确,能够充分合理与最大化地利用学校资源,利于学校健康发展[2]。在设定校区功能时,要充分考虑到医学教育的特殊性,早接触临床的意义,基础与临床的连贯性,附属医院教师教学积极性等因素,在吸收兄弟院校成功管理经验、充分考虑教师意见基础上确定校区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医学院校已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学校除传统的医学专业外,还有一些非医学专业,在设定校区功能时,要兼顾这些专业,合理安排学生所在校区学习时间。目前医学专业仍以“三段式”教育为主,临床离不开医院,采用“流动管理模式”,以校院共赢方式办学,不但可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深化学生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
4.3创新培养模式,构建适合多校区的教育培养方案首先,认真研究医学教育规律,调整课程上课顺序。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了逐一研究,既要注意教学的规律,又要注意多校区的问题。通过多次的修改与论证,基本形成了第1~5学期在新校区、第6~7学期在老校区、第8~9学期进行毕业实习、第10学期回归基础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其中1~5学期主要进行思想政治、人文社科、基础医学教学,6~7学期进行临床知识教学。第二,设立“实践学期”,社会实践与分散见习有机融合。由于部分临床课程安排在新校区(如诊断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等),为解决学生实验和见习,在第5与第6学期的假期设立“实践学期”,学生在假期初安排1~2周时间集中进行实验教学,其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分散见习)。分散见习以学生为主、学校为辅,联系学生所在地基层医院进行见习,通过分散见习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第三,回归基础,放眼未来。在第10学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安排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课、新进展、边缘交叉学科等方面的内容。
4.4提升多校区教学管理效能,强化管理网络化,打造适合学校实际的师生交流平台随着专业和招生人数的增加,如何合理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资源,单靠手工管理已难以满足需求,必须借助现代管理技术,建设校园数字化,实现网络办公、网络传送通知与文件,实现学生电子注册,实现网络进行教学安排、教务与成绩管理。为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校应实现校园无线网络,提供免费的“wifi”,建立校园“BBS”、课程QQ群、微信群,学生与教师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沟通。学生管理部门不定期发起网络讨论话题,不同校区,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自由组成友好班级,友好寝室,促进学生往来与交流。创新教学方法,除采用PBL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替代传统的填鸭灌输教学法外,可以选择部分课程,制作成慕课,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教师通过网络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批改作业。加强教师辅导,构建“师生双主题互动、教学辅导方式网状网络化、教学辅导规则制度化”的多校区辅导模式[3]。
4.5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培养质量质量是学校生存之道,也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就是如何在“一个大学”的理念下,各校区协调发展,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成立专门教学质量监控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对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意识,教师思想动态、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动态,教学资源状态等加以监控,建立通畅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信息反馈通道。其次,加强校外人员的参与力度。在办学定位,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除应广泛征求学生与教师意见外,必须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胜任与整体素质反馈,吸收他们对培养目标、知识要求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对培养过程全程监控,努力打造出岗位胜任力强,业务知识精,整体素质好的毕业生。第三,建立毕业生工作反馈制度,充分利用校友平台,收集校友工作体验和感想,了解他们哪方面知识欠缺与不足,为今后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与依据。
作者:刘振优曹思单位:赣南医学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