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生职业规划对策范文

医学生职业规划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学生职业规划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医学生职业规划对策

1.高校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1从社会角度分析

1.1.1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何谓“职业生涯规划”[4],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分析和总结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确定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实验这一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职业生涯的理论才传入中国,比发达国家晚了将近100年。

1.1.2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巨大的工程,培养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评估技术、计算机技术、人才测评及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职业规划师、咨询师成为我国目前就业规划教育的要务。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配备专门的职业指导师、规划师,一般是由教育管理教师来指导开展,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进行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工作,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

1.2从高校角度分析

1.2.1就业指导机构工作层面不够深入据调查显示,目前各医学院校均设立有独立的就业指导职能部门,从他们的工作层面分析,大部分的工作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提供政策、制度咨询等方面,而对于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意识则严重匮乏。

1.2.2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安排不合理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尽管医学生专业性强,学科较为单一,就业指导课程也相应被列入了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据调查,大部分高校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缺乏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多元化,教学重心仅停留在简单的课堂理论的灌输层面,几乎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就业指导并非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根据舒伯[5]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退出五个发展阶段。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均有利于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但就业指导只是生涯辅导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重点不在“职业”上,而是强调个人全方位的发展,协助实现个人整合和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及角色。生涯辅导相对于就业指导而言,是具有全观性、全程性和整体性的。

1.2.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间安排不够医学生学制长,专业性强,就业领域方向较为明确,各大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规划似乎没那么重视。尽管大部分医学院校均设置有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但该课所占课时数总体上偏少,由十几到六十几课时不等。另外,该课程时间安排各异,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仅在毕业生中进行,缺乏从入学教育抓起的意识。

1.3从个人角度分析

1.3.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认识不清当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许多高校均开设了相关课题或专题报告及讲座,网络上也不乏相关的报道与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了当前毕业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不少医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及重要意义所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知,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着眼于实际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进行“规划”,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价值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据调查显示,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独特性,课程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往往无暇顾及其他,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以致许多毕业生对自身情况认识不清,不能客观分析就业环境,对就业方向和领域不能深入了解,就业的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导致盲目投递简历,在跳槽和转业中不断发现自身优势,最终才能较为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走了不少弯路。

1.3.2对客观环境分析不明确作为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行业,从事医疗卫生单位似乎成了医学生就业的不二选择。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医学生均认为自己毕业后会成为一名医生或医务工作者,而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如行政、金融、外贸等。而由于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形势分析不够明确,对工作岗位期望值太高,加之对自身认识程度不高,往往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盲目地跻身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呈现“大医院饱和,中小医院或边缘地区医院有岗无人就”的现象。医生是一个要求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及技术水平的职业,为了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不少医学本科生在读期间均希望能够继续升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然而,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就业,且自己也有能力胜任某单位的职位时,他们升学的决心动摇了,随波逐流,加入了就业的竞争行列。据调查分析,截至2010年5月底,某医学院校2010届毕业生中有180人收到来自全国各医学院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接收函,其中有30人因报考时的仓促抉择导致读研专业不理想而后悔,而有5人则选择放弃读研,走上工作岗位。出现这种读研专业不理想或考上研仍然选择放弃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在升学以及就业的方向上更迷茫,无法树立更高更远的价值观,往往出现无所适从,逐步失去个人努力、发展的动力。

1.3.3综合素质能力薄弱,就业竞争力不强当前医学生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倾向已成普遍现象。医学院校的学生因其学科的复杂性及专业内容的艰深,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文学、艺术等知识关注明显不足。据调查分析,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当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8%。为了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部分同学注重培养了英语、计算机技术等技能,但也仅限于常规应用。同时,医学生因其学科单一,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彼此间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强大的劳动强度负荷,使他们身体素质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造成部分同学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影响就业竞争力。

2.对策分析

2.1加强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组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医学院校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前提下,应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时间及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完善职业指导机构设置,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组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成为目前各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或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职业咨询师队伍,在医学生群体中普及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作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

2.2利用标准化或非标准化职业测评工具,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合理、正确使用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等测评工具,量化医学生职业兴趣及职业倾向等指标,通过专业的咨询访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剖析和了解自己,更为真实地认识自身的内心世界,理清自身发展的潜力,走出职业选择的彷徨与迷茫,对未来职业生涯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6]。

2.3加强医学生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引导其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帮助医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确择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力争在以优胜劣汰、竞争角逐为特点,“择业自主,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下拥有立足之地。对于医学生而言,医院仍然是就业的主要场所,但并非是唯一的场所,而这里所说的“医院”也并不单单是指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医学生就业拥有多层次、多元化的渠道,应积极鼓励医学生到其他中小医院、乡镇医院以及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医院参与就业。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型,医学必然向基础性、边缘性相关学科深入发展,医学研究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国家提倡大学生发展自主创业,跨行业就业,这些无疑均为医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2.4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掌握高端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也要求其具有创新开拓能力,身心健康、德才兼备、视野开拓,且能融洽地与患者沟通与交流,为人类健康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必须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等。医学院校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及与专业结合的社区、街道咨询“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深化对社会的认识,明确职业需求,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提高职业能力如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7]。在医疗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各医学院校的普遍关注,突显了其潜在的价值与重要性[8]。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培养具有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灵活运用现代标准化及非标准化等职业量化测评工具,可以有效地引导医学生系统地剖析自己,调整心态,明确方向,确定目标,更好地安排和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活[9];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医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审视就业环境、外在因素及自身条件的改变等,及时有效地调整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