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生学习成绩相关探究范文

医学生学习成绩相关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学生学习成绩相关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医学生学习成绩相关探究

1对象和方法

1998年3~4月抽取苏州医学院第一、三学年学生共164人,其中男生89人,女生75人。采用龚耀生修定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Ⅱ)》[4]和周步成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Ⅱ)(CAS)》[5]进行个性和心理状态测定。查阅生源地域、学年累计的公共基础科目和医学基础科目成绩等资料。设男生为低分值,女生为高分值;城市为低分值,农村为高分值。采用《LKAT统计软件包》,应用多因素逐步回归程序,分析在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各因素对学习成绩影响的权重。

2讨论与建议

2.1性别对医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呈阶段性:一般认为男、女生智力没有显著差异,但学习成绩在高中以后呈现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性。本分析则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结果,第一学年的医学生中女生成绩明显高于男生(表2),而第三学年学习成绩并不受性别影响(性别指标未被选入方程)。作者在近几年内测试了医学生的IQ水平,结果男女学生无明显区别。上述这种差异可能提示,个体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存在着阶段性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社会发展比男性相对成熟[1],这样使女生进入陌生的环境后,比男生更易形成良好的学习定势,这可能是女生学习成绩优于男生的原因之一。随着学习的深入,男女生对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生活都是基本适应,各方面的心理承受力总体上都比较相似,这可能是性别对后阶段学习的影响并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2.2人格特征是影响医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着重显示了人格因素中P(精神质)和N(情绪性),对公共基础和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影响作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P和N分低,具有乐群性和稳定的情绪;反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乐群性低,情绪不稳定,这是医学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情绪对人的学习行为具有双重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效果,也能削弱、减低学习效果。医学生学制长,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必须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与稳定的情绪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愉快而稳定的积极情绪状态,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发挥,提高学习效果。相反,学生若在过敏、冲动等不稳定的消极情绪状况下学习时,就会抑制其学习能力的发挥,影响学习效果[6]。精神质高的学生集体取向性低,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点。这种利己主义的个体取向心理特征不改变,就会与周围的同学产生冷漠、敌意、相互猜忌等种种不协调的关系,从而使其产生压迫感、焦虑感、不安全感等各种心理障碍[1,7],干扰学习或工作状态,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在医学生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健全人格和适应人际环境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让学生学会理解、信任、自谦、公正、坦诚、宽容、帮助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创造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2.3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习成绩:本分析显示Q4(冲动性紧张)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L(疑心与妄想)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后者主要对医学课程的学习影响较大。冲动性紧张相对高的人成绩好。尽管CSA问卷中Q4(冲动性紧张)得分低者,表现为心理平衡、沉着、镇定,是一种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学习,但本文并未得出这种正性结果。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Q4得分低者,在学习上可能反映出缺乏学习动力,安于现状,不求突破。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在健康稳定的人格前题下,心理状态适度的紧张可能有利于持疑性和创造性思维。而紧张性较低的学生,必须有更强的外部刺激,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育者帮助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其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疑心与妄想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常常使人陷入无端的疑惑、猜忌、敌意和烦恼之中,处理学习或生活问题常常脱离现实,不切实际。这种不良心态对学习产生的负性影响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还可能引起严重的躯体症状。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才智和信心的催化剂,也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保证。

2.4城乡差异的影响:大学第一学年,农村学生学习成绩优于城市学生,而第三学年,两者无显著差异。形成这种客观现象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倾向于认为这种差异性与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社会地位或角色的变化有更大的关系。其一,大学优越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在第一学年时,对来自农村的学生影响,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其二,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支持的力度和稳定性较弱,其心理压力比城市学生大,学习成绩上的自我要求较高,学习动力也较大。其三,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去向联系更接近而密切时,学习上的这种自我压力比较接近。这可能是导致城乡不同生源在学习上的动态变化以及差别越来越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如果在第一学年就强化学习与能力、学习与就业、学习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将有助于缩短这种学习差距,从整体上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