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范文

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课程体系

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医学领域的发展变化和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批评,为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改革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改革后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削减和优化必修课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比重及学生自学、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人文关爱、沟通技能等培养内容,增加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2]。

1•1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结构

在构建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器官系统重组课程内容,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的衔接与渗透。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由核心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及临床实习三大部分组成。(1)核心课程模块。占56%,在1~7学期进行,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系统整合、技能及临床核心课程。(2)选修课程模块。占24%,其中早期选修模块在第1~6学期进行;后期选修模块在第10学期进行。(3)临床实习。占20%,在第8~9学期进行。

1•2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

1•2•1构建系统整合课程:新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老三段”教学模式(基础、临床、实习),构建以“系统整合”代替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将医学基础课程及临床相关课程重新整合为人体结构、基础学习、消化与营养、机体平衡、心血管与呼吸系统、血液-感染与免疫、肌肉与骨骼系统、神经学、疾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生殖-性-发育和生长等十大模块,充分体现了各学科内容的优化整合,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渗透与重组,基础教学中有临床教育,临床阶段有基础教育,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后期回归基础等。这样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疾病原理对临床的重要性与相关性,综合而完整地把握各个系统的科学性与临床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扩大医学教育与社会卫生保健服务的联系。

1•2•2创建新型综合课程

(1)“临床基本技能”,在新课程体系改革中,将早期临床实践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将原来内科诊断学基础、外科学总论、妇产科学、儿科学及精神病学等课程的基本技能内容整合为《临床基本技能》,本课程180学时,覆盖第二学期~第六学期共5个学期,学生从第二学期即开始临床教学并参加实践。教学在投资近五百万元建立起的国内首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附属医院见习基地中进行,利用教学模型和标准化病人进行训练,同时见习时接触真正的病人,使学生在进行相关技能训练时能够了解其临床意义,并对正确的检查方法有感性认识,使学生掌握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技术等多种技能。通过由简到繁、反复和系统地训练,学生基本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2)“健康与社会”课程从卫生发展战略的高度,涵盖了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公共卫生学、卫生政策学等众多学科的内容,本课程104学时,主要分为现代社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卫生保障体制两部分内容。教学方式除理论课外,安排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如参观水源污染处理,电子污染现场,地方氟病现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及参加社区医疗、宁养、扶贫活动等。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医学生广泛了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关系。

(3)“沟通技能”是为训练医学生具备普通日常以及在医学实践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而设。本课程共40学时,主要包括普通沟通技能和医学沟通技能两部分,分别在第三、第五学期进行。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如案例分析、课外作业、学生角色扮演、由教师主持的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临床见习与实习等,三分之二的课程为实践课,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人际沟通与交际的基本技巧,使医学生能够把握病人心理并进行有效的晤谈,具备与他人建立相互尊重的和谐人际关系和建设性合作的能力。

(4)“终身学习”课程涵盖了网络知识和技术、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及统计学等多个学科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与图书馆资源自我更新医学知识,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力求使医学生在完成在校期间正规教育和培训多年后,走出校门也能够适应医学实践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具备未来发展的潜能。

2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临床技能的优秀临床医师为基点创新教学方法

2•1扩展课堂空间,共享精品教学,实现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我院于1998年建设卫星远程教学系统,师生通过卫星频道和国外、境外大学用英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会(CPC)、医疗研讨会等。2002年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第三届会员大会在汕头召开,莅会教育部领导及代表共250人现场观摩我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远程CPC活动,对师生的精彩发挥都给予充分肯定。2004年我院又与西澳大学签约,两校通过Internet-Ⅱ同步进行远程教学活动。至2005年全国远程医疗教育研讨会就共有七届在我校举行,高年级学生都参加了会议并热烈发表意见或提问题。用最现代技术打破传统课堂的屏障、延伸课堂的涵义、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2•2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我院从1999年开始,在病理学、微生物学、内、外科中实施了CPC、PBL、围绕案例以小组辩论等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和观摩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摄取知识、科学地进行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为促进我院的PBL教学,2001年以来,先后多次派教师到香港大学观摩PBL教学,2004年邀请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的专家专程来我院讲学及进行现场示范与交流。

2•3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学习平台为配合临床医学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非常重视并投资建设教学资源,利用校园网络环境,为师生搭建起教与学的桥梁。“新教学模式网站”、“临床技能中心网站”、“机能学实验教学网站”、“病理学教学网站”等遍布各个学科。“临床技能中心网站”颇具特色,网站教学资源丰富,开辟有教学资源、专题文栏、医学视频、师生论坛等栏目,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的评价是:“网上教学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我院学生不仅是网络资源的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大多数网站、CAI课件都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设和维护,临床技能中心网站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提供的,目前学院各学科聘请学生共约60人次参与网络资源建设。

3坚持创造性教育的原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1资助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学素养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999年开始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每年拨出10万元人民币资助本科生业余科研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兴趣选择导师,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题,自由申请立项。经专家评审,每年选出10~15项给以资助,历年参加的学生总数已超过500人,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已正式立项92项,完成60项,已发表学术论文70篇。参加第六、七、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2项、团体总分金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参加第七、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二等奖各1项。

3•2启迪心灵,营造良好的氛围

聘请袁隆平院士、巴德年院士、樊代明院士、曾毅院士、梁国栋教授等大师及海外有成就的华人学者专门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讲述成长过程及科学发现。长江学者、博士后学术报告年会、英语科技节等,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4新模式的效果评价

4•1效果评价

新模式已在2002~2005级五年制、七年制学生中全面实施,并将一些新的方法、内容如临床方法等重要课程用到1999级~2001级学生,尤其在他们进人临床实习前及毕业考试前分别给予临床技能培训,新模式实施三年多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不断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注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4•1•1问卷调查:我们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建立了FOx-pto5•0数据库,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学生对新模式持肯定态度。其中对《临床基本技能》课程的满意率达90%~100%;对《沟通技能》课程的满意率达90%;对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模拟人演示、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训练、早期临床实践等,满意度高达97%~99%。学生的普遍反映是:新模式让我们早期接触病人,有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对医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过临床技能培训的2000级、200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见表1),相信随着新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将会产生显著的效果。我们对部分实施PBL教学的课程进行问卷调查(表2),得到学生较好的评价。

4•1•2取得成绩:汕头大学医学院综合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办学层次及办学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临床医学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病理学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临床基本技能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2001年和2005年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1998~2005年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连续六年超过全国重点院校平均通过率;各教学医院如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中心医院等对我院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应届本科生考研率逐年提高,已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医学院校第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居广东省高校榜首,均为99%以上;历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2003、2004、2005年我院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位分别居全国医学院校第15、12、3位。

5结束语

我们的改革得到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领导大力支持,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全院师生达成共识、全力投入,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已投入2000万港元专项经费资助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改革成果应用于1999~2005级全体学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总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初步改革的成果使我们坚定了信心。我们将与时俱进,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