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依照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未来医生必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我们打破传统“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主导重组课程内容,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的衔接与渗透,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
1.1新课程体系的构成
以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例,由核心课程(占所有课程课时的56%)、选修课程(占所有课程课时的20%)两大模块和临床实习(占所有课程课时的24%)组成。核心课程模块:第1~8学期开设,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系统整合、技能、临床核心课程五大模块(表1)。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理论,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关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选修课程模块:共有72门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程安排在第1~8学期,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加强人文自然科学类的内容,包括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类、专业选修(含基础与临床整合的选修课,新技术、新进展等等)。临床实习:通科实习48周安排在第9~10学期进行。二级学科定向培养安排在第11~14学期。
1.2系统整合模块的构建
以系统为基础,将传统解剖学、生理学等14门医学基础课程与相应临床课程整合为11大课程模块(图1)。整合后的模块教学,基础课程与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临床课程与临床课程优化组合,交叉渗透,知识点更加系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模块教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线,教学的组织不再是各教研室。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任命模块负责人,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各模块成立教学组,由模块负责人精选相应学科教师组成。在模块负责人领导下,各模块教师编写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集体备课、听课,审核考试内容。同时,学院成立了新教学模式专家组,认真审核各模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命题等,确保教学质量。为评估实施模块教学后,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我们对200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分别实施了新旧两种教学模式教学的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综合考试,考试学科覆盖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药理学共6门课程,考试模式、试题难度相同,新旧教学模式考试。经统计学处理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模块教学不影响学生对单门学科知识的掌握。由于本次考试没有针对系统综合能力进行考评,因此未能反映出新模式的优势。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1以“问题导向学习”为切入口,全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激发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借助“真实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积极、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让学生自己寻找和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探讨问题的答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批判性和分析性的思维能力。我院1999年在病理学、微生物学课程中首先实施新教学模式,要求各模块有一定比例的学时数用于PBL教学,而且实施过程要稳步扎实,认真编写PBL教案。PBL具体做法是:学生7人~10人为一班,带教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统一要求,保证带教效果的一致性。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学生围绕案例查找资料,提出问题(第一次讨论);继续查找资料,第二次讨论;再查找资料,第三次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是引导者、激励者、促进者和评估者。为确保PBL的实施效果,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多次派教师赴香港大学观摩学习,邀请中国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的专家来院讲学及进行现场示范与交流;加大教学投入,保证充分的教学场地和设施,并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调动广大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使我院PBL教学得以顺利实施。此外在临床核心模块教学中,我们打破传统的大班授课以及先理论后见习的模式,采用以床边教学、PBL教学、小组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践课融合,学生2人~3人为一组每天上午跟着带教教师查房,诊治患者;下午上课,8名~10名学生一组进行PBL床边教学或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边当医生边当学生。以典型病例作为切入口,启发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对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
2.2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网上教学体系
新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开发网络教学系统,构建网上教学体系。我院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加强教学资源(CAI课件、教学网站等)建设,教室、实验室及宿舍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课件、自测题库等全部教学内容上网;电子阅览室、CAI教室全天免费向学生开放,部分必修课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新教学模式网站”、“临床基本技能网站”、“机能学网站”、“病理学网站”等教学资源丰富,界面友好,并全部对外开放。临床基本技能网站2002年开通以来,点击数已达40多万次,我院的“临床技能网站”最先出现在国际知名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网站上,已经成为搜索的关键词。2005年,临床基本技能课程获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3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系统整合模块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同时,我们以临床方法课程为龙头,将临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传统诊断学安排在第二、六学期,仅涉及内科体格检查、问诊等基本技能,并以大班授课为主。新设置的临床方法是一门全新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课程,涉及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多学科的基本技能,安排在第五至六学期授课,授课形式灵活,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临床见习有机结合。第二、三学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训练;第四学期进行问诊与病历书写训练;第五学期学习临床基本操作,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等;第六学期进行外科技能操作(外科实验动物学)训练。通过5个学期的系统训练,教师手把手地教(一个教师指导3名~5名学生),理论和实践、基础与临床充分结合,学生基本技能显著提高。我们对2002级新旧教学模式的学生分别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旧模式学生平均分数为67.5分,新模式学生平均分数为85.0分,两者相差17.5分。进行过临床技能培训的我院1998级、1999级、2000级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生资格考试,成绩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5名、第12名和第4名,成绩逐步提高,初步显示出我院教学改革的成果。为配合临床方法课程的实施,我们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建设了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国内第一个引进全自动多功能模拟人及一大批教学模型,应用了虚拟技术、模拟技术、标准化病人、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成为医学生早期临床实践的重要基地之一。
4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
汕头大学医学院是国内第一批合并到综合大学的医学院,1987年以后医学院五年制医学生1年~2年,七年制医学生1年~3年学习、生活在综合大学校区。借助综合大学浓厚的人文环境优势,我们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设置“杰出医学生”科研基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开设系列新型综合课程———健康与社会、终身学习、沟通技能等,力求在多学科背景下使医学生养成跨学科的思维习惯,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并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
4.1健康与社会课程
本课程涵盖了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公共卫生学、卫生政策学等众多学科的内容,将医学、社会、健康等诸多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来认识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更加关爱患者;提高法律意识,保证安全可靠的医疗活动。为了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聘请了国内著名医学教育专家如王德炳、王一飞、文历阳教授等亲自为学生授课。社会实践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设法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农村去体会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参加社区医疗,参观电子污染现场、地方氟病现场等。此外,所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与假期已参加了至少一轮的宁养义工服务和医疗扶贫体验活动(这两个项目都由李嘉诚基金会资助,宁养计划是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送医送药,使之减轻临终前痛苦并体会到人间关爱;医疗扶贫是赴省内外贫困地区实施医疗救助行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目睹了贫困地区缺少医疗药物的现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高尚医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不少学生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要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贡献一份力量。此外,在学习中,还以“医患关系”、“生殖伦理”等为主题开展辩论赛,活跃学习气氛,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起到了重要作用。
4.2终身学习课程
创建终身学习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该课程涵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献检索、循证医学、统计学等内容,使学生学习到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完成在校正规教育和培训后,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适应医学实践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状况,具备未来发展的潜能。随着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在我国的实施,暴露出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学生交流能力明显不足。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专门设计了沟通技能课程,并实施PBL教学、床边教学,以使学生学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具备与他人建设性合作交流的能力。新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经过4年来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显示出优势,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我们将不断予以充实和完善,期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