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杨树花的药理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杨树花为杨柳科植物毛白杨、加拿大杨(简称加杨)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雄花序。春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苦、寒,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痢之功效,临床主要治疗湿热下痢,幼畜泄泻。关于杨树花中黄酮及黄酮类化合物种类的研究已颇为清楚,但涉及到具体黄酮的生物学活性及药理研究尚未见报道,现笔者就杨树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生物学活性及其药理研究作一综述。
1杨树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
关于杨树花化学成分的研究,早在1989年和1993年就有报道,但二者均未指明杨树花的类别。近年来关于杨树花中化合物的研究较多且详细。
1.1毛白杨雄花序中黄酮类化合物2005年李福伟采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常规柱色谱法研究了毛白杨雄花序的化学成分,分离到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的9种单体成分,经紫外(UV)、质谱(MS)、红外(IR)、核磁共振(NMR)等手段对单体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8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乔松酮、γ-谷甾醇、山奈酚、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芹菜素-7-O-D-葡萄糖、山奈酚-3-O-β-葡萄糖(1→2)-[α-鼠李糖(1→4)]-β-葡萄糖。其中γ-谷甾醇、山奈酚、木犀草素、芹菜素-7-O-D-葡萄糖首次在杨属植物中发现,山奈酚-3-O-β-葡萄糖(1→2)-[α-鼠李糖(1→4)]-β-葡萄糖尚未见报道。
1.2加拿大杨树花雄花序中黄酮类化合物2000年王欣等首次对加杨雄花序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其提取物的石油醚(60~90℃)部分、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8种黄酮类化合物:乔松酮、高良姜素-3-甲氧基、乔松素、白杨素、槲皮素-3,7-二甲氧基、鼠李素、山柰酚-3-甲氧基和芹菜素。
2杨树花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
2.1毛白杨雄花序黄酮类化合物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李福伟利用化学发光法、比色法研究了毛白杨雄花序提取物对•O2,•OH,H2O2,DPPH•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毛白杨雄花序提取物对•O2,•OH,H2O2,DPPH•自由基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217mg/mL、0.606mg/mL、0.061mg/mL、0.068mg/mL。
2.2加杨雄花序黄酮类化合物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2005年,王晓利用比色法、化学发光法,研究了加杨雄花序提取物体在体外对•O2,•OH,H2O2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通过Cu2+-苯基-H2O2-维生素C-DNA发光体系研究加杨雄花序提取物对OH引起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加杨雄花序提取物对•O2、•OH、H2O2自由基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69mg/mL、1.73mg/mL、0.23mg/mL,并能显著抑制OH对DNA氧化损伤。
3.1抗菌试验2010年房春林等对杨树花提取物进行了药理学研究,结果发现,杨树花水提液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44102(14.67±2.08)mm和125mg/mL、沙门菌50094(13.60±3.51)mm和62.5mg/mL、大肠杆菌ES31(12.25±3.88)mm和125mg/mL、沙门菌ES32(11.50±0.70)mm和125mg/mL,显示为敏感。1.2g/mL的毛白杨树花提取液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2杨树花水提液的抗细菌感染试验大肠杆菌感染对照组小白鼠在感染后第12小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拉稀、被毛粗乱、弓背,并在24h内先后出现死亡;用0.0625g/L杨树花水提液按每20kg体重0.1mL连续给药3d,无明显拉稀现象,表明注射用杨树花水提液对小白鼠感染大肠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3.3抗炎试验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出现明显肿胀,杨树花水提液各剂量组对小鼠耳廓肿胀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明杨树花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
3.4对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的影响杨树花水提液0.3g/mL、0.15g/mL、0.06g/mL均可显著提高小鼠的脾脏指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小鼠的胸腺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
4讨论
4.1黄酮化合物的种类的区别毛白杨雄花序和加拿大杨雄花序均测出了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二者共同具有的是乔松酮和芹菜素,其余都不相同,所以如果以后要建立鉴别杨树花的薄层色谱方法或高效液相方法,建议采用乔松酮和芹菜素作为二者共同鉴别的指标。
4.2提取方法及成分的差异毛白杨雄花序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采用的是超声强化萃取,而加拿大杨雄花序提取采取的方法是95%乙醇热回流提取3次。在这两种提取方法下,二者共同的成分是乔松酮和芹菜素。
5前景与展望
杨树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材,其来源广泛,价格便宜,药用价值高,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关于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还仅局限在小剂量纯化,对于大规模的生产用纯化分离方法尚不成熟,所以对于各具体黄酮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及药理药效及药物代谢学均未见相关报道,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将是热点,也将为化工合成该类药物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