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围绕“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这一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公共卫生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开设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课程项目,建立八个实验教学模块,科学整合与创立跨学科的全新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可操作性平台。
关键词: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岗位胜任能力如何培养具有独立岗位胜任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者面临的现实问题[1]。目前,高校在理论课程教学计划中做了一些改革,但是尚缺乏形式多样、操作性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式可资借鉴[2]。本次“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正是顺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对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发展要求而提出。
一、实验教学新平台
学院围绕“环境与人群健康”这一主线,以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公共卫生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开设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四个层次的实验项目。整合现有省部级实验室平台资源,建立“预防医学基础实验、传染病与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卫生毒理与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估、妇幼卫生实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应对演练、公共卫生信息与管理”八个实验教学模块的“1—3—4—8”实验教学新体系。在系统完善、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上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1.夯实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思维与实践及创新能力。一体化整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课程,建立上述预防医学基础实验等八个实验模块。开设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课程项目,巩固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性实验和以教师为主体的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性实验,积极探索实习基地与大学合作开设的研究性实验,提升实验教学层次,切实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思维、实践及创新能力,夯实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2.强化“一个制度、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探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理念—思维—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转归过程,已经形成“一个制度、两个对接、三个早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并进一步强化、充实和拓展。(1)强化“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功能。加强师生互动,传道—授业—解惑,促进交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为抓手,培训教师的创新理念和技能,转化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开展设计性实验项目。(2)充实“教与学”和“理论与实践”两个对接的内涵。将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作为两个对接的结合点。结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大框架内跨学科、跨专业设计实验项目,通过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紧密结合丰富的公共卫生实践,尤其是当前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3)拓展“早期接触社会,早期了解社会,早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在三个早期活动中激发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灵感,激励学生创新实践,培育并养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磨练意志,探索一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色之路。
3.加强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体,辐射研究生及卫生系统等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成员高校资源共享。在初步建立的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建设,联合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高校和卫生、食品监管、检验检疫等系统单位,开发建设虚拟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模拟实验教学项目,丰富网络虚拟实验内容,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4.个性化服务学生,建立大型分析设备使用培训制度。根据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分析性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人才不足的实际,探索建立并实施本科生大型分析设备使用培训制度,并于2012年开始在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试行,帮助通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尽快胜任岗位工作。
5.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实验室运行机制。按“统筹规划、模块操作、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的总体原则,不囿于学科界限,打破原有专业实验课分属各学科系教师组织、实验中心提供帮助的管理格局。在运行机制方面,对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采取集中授课、集中实验方式;设计性实验和科研课题研究性实验采用分散预约方式;短期培训实验采取集中预约方式。
二、实验教学新体系
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和科研特点出发,结合三个专业(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和两个专业分流方向(妇幼保健医学、医院感染控制)的实际,突出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教学特点,建成并完善科学研究带动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推动科学研究的科教实验新体系。
1.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体系的功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整合现有实验课程,丰富和提高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内容及比例,积极探索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本科生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校本部教师可通过参加现有科研课题、申报实验中心的开放式课题、申请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加有关竞赛、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好实验中心平台,寓教学于科研,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
2.强化“导师制”功能,激励学生创新,培养本科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平台,教师从低年级带教和指导学生学习,并要求教师将科研课题延伸至实验教学改革之中,培养学生钻研自然科学之谜,探究公共卫生问题成因,分析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结合学生研究兴趣与特长,指导教师利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资助,优化设计性实验。常规化开展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就公共卫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激发学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实践的热情,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促进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按公共卫生实践需要调整完善实验教学。根据公共卫生实践发展需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追踪最新科技成果,并充实到实验教学内容之中去。一是要让教师将研究方法和技术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学的进展。二是聘请国内外专家举行学术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三是定期聘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与检疫等机构专家就当前公共卫生问题举行报告会,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及公共卫生服务热点,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研究性实验项目;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求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4.推进高校—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探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与临床实习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所)、卫生检验与检疫机构、食品生产企业等教学实习单位协同育人。建设独具特色的实践基地,如现场流行病学铜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性实验基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金域基地(合肥、广州),妇幼卫生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践基地(马鞍山、铜陵)等。积极探索社区实习教学基地模式,安排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普通老百姓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服务意识,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激发探究科学问题的灵感,自觉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社会服务中培养人才,全面提升安徽省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水平。
三、教学成果与特色
1.构建的“5个平台”具有明显的集成创新。课题组经过几年的集成创新构建的“5个平台”,为真正实现预防医学本科生公共卫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抓手”。这些平台的构建,改革了长期以来在预防医学教育教学中“重后期、轻前期”(通过早期“走进公共卫生”平台得到解决)、“重学科知识的条块分割、轻学科间的融合”(通过网络化“自主学习与训练”平台逐步得到改进)、“重理论,轻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对接”平台加以改变)、“重验证性实验、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模块化实验教学”平台加以改善)。通过5个平台,打破传统的公共卫生教育封闭式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和网络平台资源来弥补学院现有实践条件的相对不足,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宝贵经验。
2.研究性课程实验可望成为实验改革的一个方向。课题组鼓励学生设计来自于社会实践的课题,形成研究性实验,即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校本部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施课题和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样本采集与检测,并完成完整的研究性实验报告。有力地将理论学习、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既发挥了教师驾驭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又发挥了学生创造性和钻研精神,可望成为今后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叶怀庄,余运贤,周旭东,等.高等学校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60-62,86.
[2]杜江.公共卫生及其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3):2468-2469.
作者:郝加虎 陶芳标 胡传来 苏普玉 朱鹏 许媛媛 王取南 孙业桓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