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论文(4篇)范文

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论文(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论文(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微课的应用

摘要:

微课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在式网络学习资源形式,以其短而精的授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关注。同时,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卫生体制的不断完善,预防医学在我国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对兼备疾病和健康整体思维、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也迫切需要。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绝对不宜轻视,所以我们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然而,预防医学与其他相关医学学科的脱节,教学方法落后、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绩难以提高,而微课改变了传统预防医学的学习模式,为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微课

预防医学是由环境与职业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三大部分共同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组成,二者相辅相成,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补充。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的重点已经开始由以疾病为主转向以健康为主,工作的重心也逐渐向医疗、保健、预防、康复靠拢,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社会更加迫切地需要大批同时兼备疾病和健康理念,能融会贯通预防、保健、康复等多学科知识的全科型医学人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医学的新进程和新标准,因此,通过进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更多符合医学发展要求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是当今时代下的必要之举。

二、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目的以及更新教学观念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设计思路、分析数据及独立思考能力。教学观念应从传统的实验教学到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的实验教学,教学目的应该要更加明确,为今后的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优化、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最新的案例且应与生活或工作密切相关,如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因此达到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目的。

3.更新适合学生的实验教学模式

首先,采用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压抑了课堂的活跃氛围。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们提倡微课的应用,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加上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微课的含义以及制作流程

所谓“微课”,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比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精简教学的一种授课方式,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为微课的主要载体,主要记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录制视频阶段、添加素材阶段、编辑阶段、美化阶段、生产视频、保存文件七个流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适合于个性化、深度学习的学习者,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于移动学习时代的背景下知识的传播。简而言之,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在式网络学习资源形式,以其短而精的授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微课在新一代的教学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精简精巧。因为微课主要是针对几个知识点或者是对几个概念进行的教学,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五到八分钟,最长不宜超过十分钟,那么微课的内容划分得精细、语言表述得简洁明了就成了基本的要求,即通过精简清晰概括的文字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掌握知识点。除了精简之外,微课的设计还应做到精巧,毫无疑问,精巧的视频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具体生动。每一次的微课不仅要有导入,还需要高潮和结论,除了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外,还应做到主题清晰、结构完整。微课中的具体内容往往会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将一些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践,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微课的传达表述形式也需要做到灵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制作一些视频画面的设计,层层推进、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将教学的内容贯穿融合于具体生动的微课之中。

四、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准备

课前的准备不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更是必备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的计划确定下来之后,那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了然。此时,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来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而制作出相应的微课精美视频。课前准备不仅是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还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和分析工作,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和理解学习,而教师同样也能从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种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领悟程度。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优化改进教学方案,更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的问题来做出详明的解答。

2.课堂教学

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落在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不懂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再在教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先前所收集的疑难问题。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以及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情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整个教学的过程应遵循“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原则。

3.课后思考及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进行思考并改进,还可以登录课后互动平台来进行反馈教学,进而完善微课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机会再次观看微课,来温习所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对于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内容进行再次的思考与推敲,完成课后拓展练习题,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及时掌握知识点。其次,课后习题应少而精,并且要与上、下知识点连贯,方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进行和反概括和思考,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做好微课的完善改进工作。五、结束语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基础学科的实验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微课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从出现到应用,就以其趣味性、简洁性等一些优点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将微课应用于高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案、丰富备课资料,而且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综合而言,把新型教学方式———微课深入到课堂,应用于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微课建设能够深化学生们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知,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防医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和各医疗机构供应合格的预防医学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光武,余跃生,林先燕.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2).

[2]史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医药前沿,2015,5(11).

[3]林溪.高职教学改革中微课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

[4]雷云龙,张莹,张春冬,朱慧芳,李轶,卜友泉.微课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

[5]邓宇,何坪,刘峰.重庆某专科医学学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34):188-190.

[6]魏芳.新公共卫生形势下预防医学课程内容与教学管理改革分析[J].右江医学,2014,(06):743-744.

作者:杨渊 瞿湘园 易宗娓 单位:湖南医药学院检验医学院

第二篇:军事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研究

提要: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军事预防医学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军事预防医学各专业实验内容、综合实验、综合演习、社会实践活动、模拟网络训练教学等环节进行优化改革,构建全新的立体式、多形式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军事预防医学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军队卫生;军事医学;预防医学/教育;教育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军事预防医学是以部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特殊的武器、环境、营养、劳动作业和其他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部队人员造成的伤害及其防护,预防与控制伤病的发生与流行,维护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工作效能的科学[1]。长期以来,在军事预防医学教学工作中一直采用单学科实验室教学和以独立的专业学科组织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组建综合学科群加强跨学科教学,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今军事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因此,设置综合性、启发性、验证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和系统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沟通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桥梁,通过构建“基本技能-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一体化、多层次、研究型、开放式的军事预防医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3-5]。

1紧扣军事预防医学专业特色,打牢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以预防医学基础实验为出发点,兼顾预防医学和军事医学,突出军事预防医学特色,紧紧围绕军队流行病学、“三防医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防生物危害医学)和军队卫生学,有机整合军事作业环境下卫生防疫、作业能力和特种武器损伤等有关内容,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录像、图片、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实验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强化学生军事预防医学的理念,如通过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三聚氰胺事件、抗震救灾等),结合实验课内容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军事预防医学防治方法和实验技术,增强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内容的兴趣。根据当前食品安全事件多发和本院承担的军人健康标准制定的实际情况,更新实验内容。这样做既突出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了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强化,满足了为军队培养军事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的需要。精选原有的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设计,围绕生活环境、食物、军事作业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按照科研的步骤引导其选题及实施,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其科研能力。

2突出军事预防医学专业特色,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2.1加强军事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改革,培养综合实验能力

军事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是对军队流行病学、“三防医学”和军队卫生学实验教学整合融通及合理衔接所构筑的多学科综合培养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横向思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6-8]。本校经过近年来军事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教学实践,不断完善了军事预防医学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打破学科界限,跨学科设计实验,整合优化实验模块,统筹安排,做到优势互补、相互渗透与衔接,更加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删减了预防医学各专业综合实验内容,将其列入专业实验课内容,构建实验内容四大模块: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野外驻训卫生防疫保障、部队平时卫生监督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开展讨论,组织实施、教师讲评,提高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分析检测能力、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和社会工作能力(组织、协调、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2深化军事医学综合演练教学改革,培养实战能力

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以学生第一任职需求为目标,加强军事医学综合演练教学改革,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将演练的教学目的定位在:军事医学综合演习是贴近实战的样板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三防医学”和卫生防疫所面临的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在近年来演练教学中,针对卫生防疫、“三防医学”和反恐行动的密切联系,协调相关组织单位,加大了军事预防医学在演练中的比重。随着演练任务的变化,本校对教学安排进行了相应调整:

(1)及时更新演练教学内容。除针对经典核化生武器损伤的教学外针对特种环境作战核化生武器染毒区伤员抢救的特点,结合实验室科学研究新成果和新进展,设计出复合致伤因素所致的多种伤类和不同伤情,让学生掌握单一致伤及特种环境下核化生复合伤的救治方法。

(2)强化了装备教学。近年来先后将总部配发的“三防”和卫生防疫装备和实验室购置和自研的仪器设备投入到军事医学卫勤演练中,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军现有装备的性能,提高了演习的模拟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效果和野战装备使用能力。

(3)提出了军事演练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演练中有关军事预防医学的教学分为军事行动卫生防疫,核化生武器袭击的应急处置,救护所毒剂伤室、洗消室的组建和医学任务,核化生武器染毒区伤员抢救等模块。

(4)加强毒剂伤室、洗消室在提高战斗力中的作用。强调毒剂伤室、洗消室的“三防医学”工作要紧密与临床医学工作结合,提高救治效果,培养实战能力。

2.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针对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的特点,先后组织学生到防化连、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参观见习。聘请当地教师现场授课,不但加深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拓展了视野,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校先后组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以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涵盖了“三防医学”、军队卫生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以学生为主题,走进社区,走进实验室,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将专业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生的特点与优势,锻炼了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今后这些实践训练活动将被纳入专业的实践课程中,并建立实践训练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深化创新教学改革。

3突出教学手段改革和网络信息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主动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需求,符合部队卫生工作岗位任职要求,本校大力加强了学科网站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网络化、模拟化和仿真教学研究,陆续编制并完善了一批网络版多媒体教材、模拟仿真教学训练系统和网络课程,开展虚拟网络教学和自学,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强化了学生的实战技能。与传统教学比较,虚拟网络仿真教学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等显著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本校先后完善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Ⅰ》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Ⅱ》、《网络模拟训练系统》等教学训练软件。先后组织学生依托计算机模拟训练教室开展模拟仿真教学,在行军途中通过化学沾染区、西北战区有害动植物识别、卫生监督、驻地卫生流行病学调查、驻地水源卫生侦察、驻地食品卫生检查、核爆现场医疗救治、洗消站训练等模块的模拟训练,学生对部队平时和战时情况卫生防疫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拓展了专业技能。利用自编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开展突发化学事件的应急处置训练,培养了学生组织指挥、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以满足高素质军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9-10]。经过近年来近2000余人次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等内容的立体式、多形式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和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军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登高,石元刚.军事预防医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

[2]王朝旭,闻颖,解微.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3):308-309.

[3]李兴国,顾东晓,任元璞,等.教学设计与氛围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4):147-151.

[4]刘咏梅,祝钧,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2-14.

[5]吴志东,陈锐.军事预防医学学科的探索与展望[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6):558-559.

[6]王华,孟斌,杨震,等.卫生队长任职需求与军事预防医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59-60.

[7]黄陈平,叶晓蕾,刘佳明,等.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58-60.

[8]刘亚丰.学研结合的主动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4):111-115.

[9]薛红丽,李志强,许飞华,等.创新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65-66.

[10]刘雨果,张贺,梁海荣,等.预防医学开放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17):242.

作者:赵吉清 霍佳丽 梁馨予 徐辉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

第三篇:预防医学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本文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大专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组,学生操作考核优秀率显著大于“传统模式”教学组(P﹤0.05)。学生普遍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操作水平。

关键词:

预防医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验(训)场所,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实中有理,理中有实,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大专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2013级临床医学系随机抽取2个班,共123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1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组),对照组62人(传统教学方法组);两组学生在年龄、理论基础课成绩等影响因子方面均衡。

2、研究设计

我们以预防医学中“水源卫生调查、饮水消毒、余氯测定”的一次课为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首先,制订课程标准,确定“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内容和所需课时,从而保证项目工作的系统开展;本次实验项目分三大模块,即:现场调查、现场操作、实验室测定,用三大模块分解、演示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有序进行,并与理论紧密结合。首先,将学生带到实习现场,讲解当地水源卫生状况,演示井水量计算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老师讲解完毕后,立即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操作,实施与教学有关的示教、分组计算、讨论、分析等;比如在井水量计算时,2名同学一组,项目分工,分别进行井深、水面直径、水深项目的测量、计算等;实验组学生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后,分别考核学生理解能力、计算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后进行效果评价。

3、效果的评价

两班学生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为百分制,成绩达到90分为优秀,80分为良好,高于60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为差,同时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根据考核结果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来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

4、统计学处理

对收集获得的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采用χ2检验),p<0.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教学效果评价

1、两组学生实验技能成绩比较

统计两组学生实验技能考核后成绩为优、良、及格、差的学生人数及所占比例,比较学生实践技能成绩的优秀率。结果实验组学生61名,实践考核成绩达到优良,优秀率为85.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比较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比较。结果实验组61名,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达95%;对照组的满意率达80.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预防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临床大专学生,不仅要掌握疾病的治疗,更要具有社区保健技能、公共卫生防护技能等。因此,培养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有较多的弊端。在预防医学课程改革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有效地避免了理论和技能的脱节,使模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在实施教学中,以团队合作,师生互动为前提,以“化整为零、各个突破”为手段,使“理-实”融为一体,营造了互相激励,愉快学习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人人提高,整体进步的效果。虽然,预防医学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明显,取得了教学和社会卫生服务双丰收的效果,但目前仍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还需要行政沟通和群众的积极配合及一定的人力、物力、经济支持。如何在预防医学课程改革中做到有计划,长期、系统、全面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顾学萁.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景学安.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作者:寇红英 单位: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

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应加强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有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法单一,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要求。对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缩减卫生学内容,突出三级预防、大卫生观,强调健康促进,强调预防医学“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法,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同时增加直观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三是改革考核方法,除了传统笔试,应增加见习和暑期实践考核内容,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四是应在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中安排预防医学实践环节,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预防与治疗的知识与技能,适应“六位一体”岗位能力需求。

关键词:

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医学生,除了要成为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医生外,预防医学也是其应该掌握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医生应该具备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服务管理者五方面的能力。进入21世纪,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慢性病对人群健康的威胁也日益严重,我国的卫生服务越来越强调预防,强调临床与预防的结合。基层医疗对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学好预防医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然而,我国多数临床医务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预防意识淡薄,给我们医学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思考。传统的临床专业医学生培养片面强调临床技能,忽视了预防综合技能的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必须加强,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挑战。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一)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二)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91%。

(三)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四)毕业实习改革

既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只有临床实习环节,没有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这些内容的实习。我校对临床专业毕业实习环节进行了改革,在毕业实习中安排了两周的预防医学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工作内容,进一步培养适应“六位一体”卫生人才岗位需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寿康.“预防医学”是培养全科医师的一门必修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1):25.

[2]黄永昌.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第三次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1(4):5.

[3]孙宝志.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及其借鉴[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5):1-4.

[4]周中.加强预防战略意识,促进非预防专业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1992(6):15.

[5]李宁秀,何挺蔚,刘朝杰,等.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3):159-160

[6]纪艳,朱海燕.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任务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2).

作者:严璟 陈媛玲 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