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从气化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范文

从气化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从气化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气化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

[摘要]总结程志清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特点和用药规律。程志清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化不利、瘀水内生为最常见的病机,治疗重在温补阳气,复其气化。在临床上,从整体认识证型之间病机的传变规律,以真武汤为主方,温补阳气,活血利水,疏通三焦,并因人制宜,兼顾扶正祛邪。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气化理论;温阳利水;程志清

程志清教授,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曾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程志清教授业医五十余载,经验丰富,擅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对慢性心血管疾病尤有独到见解。笔者通过学结程志清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跟师所获,总结程志清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介绍如下。慢性心力衰竭是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1]。现代医学治疗以利尿、扩血管等减轻心脏负荷的方法为主,但对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且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中医药的运用能在西药的基础上提升患者脏腑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改善预后[2],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1病因病机

古籍中早有关于心力衰竭症状的记载。《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指出心力衰竭的病机在于心气亏耗。《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故其面黑如漆柴”,指出血液运行有赖于心气推动,解释瘀血内生的病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提出了“心水”的病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提出了水饮的存在是心力衰竭的一大病理基础。《血证论》将以上二者相联系,提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指出血瘀日久,经脉闭阻,影响水液的运行,导致水湿停聚[3]。程教授将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归纳为气化失常,其发病根本为心气虚损,日久累及心肾之阳。阳气不足,气化无力而影响气、血、水的正常输布,水湿、痰饮、瘀血内生,从而引发一系列证候表现,最终可见阳气厥脱之危象。因此,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候,其根本病机可用虚、瘀、水来概括[4]。气化的主体在于脏腑,气机的正常运行有赖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其中,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以阳气为用,心阳根于肾中真阳。在心阳的温煦与推动下,心气充沛,心血畅达,输布全身而生机不息。心力衰竭患者心气心阳亏虚日久,已累及肾阳,属心肾亏虚、阳虚水泛之证。阳气不足,推动无力,则血行瘀滞,瘀血内生;津液不行,水饮停聚,则见短气、胸闷、眩晕、水肿等症;心气虚弱,鼓动无力,则见心悸心慌;心阳不温,脏腑机能减弱,气化无力,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均减慢,病理产物的持续存在也进一步影响阳气的生成和运行,导致恶性循环[5]。程教授认为,在慢性心力衰竭的稳定期,患者的水饮和瘀血存在但未被引动,以心气虚、心阳虚为主要矛盾,但病理产物的存在也会阻滞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生化输布。故治疗当以温阳为主,复机体气化之功能,同时兼顾病理产物的祛除,以使气机运行通畅无阻。

2治法方药

气化不利,瘀水内生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唐代王冰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肾阳为心阳之根本,故温补肾阳,才能振奋心之阳气,并除内生之阴邪。此外,气化正常还需道路的通畅。人体的津液代谢以三焦为通道。《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温通三焦的关键也在于阳气的敷布。胸阳得振则上焦开宣,出纳自如;脾阳得健则水液得消,精微得布;肾阳得煦则蒸腾气化,清浊互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慢性心力衰竭,以温阳利水为大法,复机体之阳气是恢复正常气化的根本。

2.1组方用药。程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真武汤为底方,灵活化裁。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真武汤方的证候可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互参。全方益气温阳以治本,活血利水以治标。方中以附子为君,补命门之火以益五脏之阳;臣以茯苓、白术培土制水,湿运津生;佐以生姜助附子温阳,合苓术散湿。芍药行水气、止腹痛又制附子燥热之性,以便久服缓治[6]。程教授运用此方时尤重附子、生姜之配伍,温补脾肾之阳,复水液之气化。兼以活血利水,使血脉通畅,饮去津生,故能取得良效。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真武汤有抗心肌细胞凋亡、有效拮抗心室重构、改善肾脏功能等作用[7],可通过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性,舒张血管平滑肌、促进心房钠尿肽释放,起到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舒缩功能的作用[8]。

2.2加减运用在临床运用真武汤时,程教授并不拘泥于原方,而是兼顾气化的各个方面,把握病机,灵活加减。

2.2.1兼补津液,驱邪护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指出了精气血津液代谢及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阳气亏虚,气化不利,正常津液也无力化生,在水湿痰饮祛除之后,常常会显示出筋脉失养、手足拘挛等津液不足之象。因此,对于年老体衰或久病体虚的患者,程教授常考虑其正气不足、津液亏虚之病机,在温阳利水的基础上兼顾补益津液。用药以牛膝、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之阴;又以山药、益智仁温补脾肾,补气生津;麦冬、五味子育阴柔肝,酸甘化阴。其利水药的选择也以利水而不伤正为标准,选用薏苡仁、茯苓、车前子、冬瓜皮等,并配合黄芪、姜枣等补气健脾之品。

2.2.2兼顾瘀血,活血利水。在驱邪方面,程教授还兼顾久病入络,瘀水互结之病机。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9]。王清任、唐容川有言,“血管无气,必停为瘀”“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和水饮常兼夹存在。故临床常见心力衰竭患者舌质暗淡,舌下络脉迂曲,此为瘀水之夹杂。因此,程教授在使用真武汤时多选赤芍“散恶血,去水气,顺通血脉”。因其水瘀互结,亦常加活血利水之药,消水行血,去瘀生新。临床常用益母草和泽兰的搭配,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10],泽兰“走血分,治水肿,除痈毒,破瘀血,消癥瘕”[11]。两药同用,一温一寒,使瘀化水行,血脉通畅。

2.2.3兼行气机,气畅水行。此外,如叶天士所说“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气的运行是水液输布的动力。在临床中,程教授常加川厚朴、紫苏梗等药,理气化湿,以促气化,使气旺则津生。秦伯未先生《谦斋医学讲稿》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书中提出“气滞则湿滞,气行则湿化”,认为理气可以促进宣肺、健脾、温肾等功能,利于水肿的消散[12]。故治疗水肿时也常以二陈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加减使用。

3病案举例

患者,男,26岁,2019年8月16日初诊。主诉:心慌、尿频、便溏1个月。平素有高血压病史4年,加重1年。血压(BP)最高200/100mmHg(1mmHg≈0.133kPa),服阿利沙坦酯(每天210mg)后血压降至正常。心慌,腰疲,膝软,尿频,小便有泡沫,大便溏泄,每天2次,平素自汗甚多,劳累则诸症加剧。测得BP130/90mmHg,舌红、苔薄微腻,脉细弦。辨证:脾肾两虚,痰湿瘀阻。治以健脾益肾、温阳化气。处方:淡附片、炙桂枝、生姜各5g,炮姜6g,炒赤芍12g,茯苓、怀牛膝、桑寄生、炒杜仲、益智仁、炒白术、罗布麻、红枣各15g,薏苡仁根、荠菜花、炒山药、生黄芪各30g,天麻(先煎)9g,钩藤(后下)2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9年8月30日二诊:患者服药7剂后主症稍减,但效果不明显,测得BP130/80mmHg。守原方加减,将淡附片加至15g,继服7剂。2019年10月18日三诊: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测得BP120/80mmHg,自述平日血压稳定,便溏好转,守二诊方至今,现出现入夜口干,舌红、苔薄微腻,脉细弦。治以益肾化气、育阴柔肝。原方加麦冬、五味子,继服7剂。患者口干缓解,血压稳定,获得满意疗效。按:此患者为典型气化不利,阳虚水泛之心力衰竭。胸阳不足,水气凌心射肺,故见心慌;肾阳不固,气化无力,则见小便频数,有泡沫;脾肾阳虚水液不化,运化失司,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见大便溏泄。故用温阳利水之法加减,复其气化。以姜附二药之温补,固阳气之本,复全身之气化。用赤芍、薏苡仁根、荠菜花活血利水,祛其标实之弊。一诊淡附片用量偏少,疗效稍微,二诊原方加减,仅改变淡附片用量,就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说明此患者病程日久,以阳气亏虚、气化不利为主要矛盾,兼有水饮瘀血。重在益气温阳复其气化,兼以活血利水畅通气机,故效佳。因其脉弦细、自汗甚多,劳累加剧,可知有表虚不固之象,故加黄芪、桂枝以固表温阳,调和营卫。此外,程教授考虑该患者患病多年,水饮内生,津液渐耗,有“腰疲膝软,稍劳则剧,脉细弦”等正气不固、津液亏虚之象,故在开始治疗的时候,就兼顾其津亏之病机,合补益肝肾、息风止痉之法,补益津液,以防恶变。用怀牛膝、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之阴血,炒山药、益智仁温补脾肾化湿生津,又以天麻“益气长阴”和钩藤息风止痉,加生姜、红枣温补中焦,调和药性。三诊患者服药已近2个月,其阳气渐复,水湿得化,此时津液亏虚之病机开始显露,故患者自觉入夜口干,为阳入于阴,蒸耗津液之故。此时需兼顾津液,益肾化气,育阴柔肝,用甘寒之麦冬,酸甘之五味子补益津液,以复其阴阳。此案充分体现了程教授治疗阳虚水泛之慢性心力衰竭的思路,最终获得满意疗效。

4结语

慢性心力衰竭多与阳气亏虚、水湿泛溢有关。程教授从气化着手,温阳利水,振奋阳气。在临床用药时辨证准确,抓住其本虚标实的病机,选用真武汤为主方。以附子、生姜为组合,抓住阳气这一要点,温心肾之阳以助气化。加以活血利水之品,祛除水饮,温散瘀血,疏通三焦,畅气机之道路。同时注重因人制宜,不忘病程迁延产生的正虚之本,加以补益津液,以防变证。该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缓解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悸、气喘、水肿等临床症状,并可防止过度使用利尿剂导致津液渐耗,正气亏损而产生的神疲乏力、手足震颤等不良反应,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验之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余峥瑶 沈祥峰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