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范文

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催生出大量的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具有方便快捷、便宜免费、易于使用、传播力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非常适用于作为信息收集、传播和讨论的工具。社交媒体给公共卫生带来深远影响,革新了公共卫生工作者的观念,使当今公共卫生工作逐渐走向便捷、低耗、实用、深刻、个性化、多功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使用现状、方式、不足与展望,希望能引导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的正确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信;公共卫生;健康信息;公共卫生监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使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迅速。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ITU)公布的2017年的统计数据:2017年,平均每100位居民中,有103.5人次订购移动蜂窝服务,56.4人次订购移动宽带,48.0人次使用个体上网方式[1]。伴随网络的普及,各种社交媒体大量涌出,熟知的一些社交媒体,如国内的微信、微博、QQ,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已走进人们的生活。Beck等[2]的研究显示:474名研究对象会为了健康目的而使用网络,这占总调查人数的48.5%。由此可以推测,使用网络来查询和收集健康信息,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于公共卫生工作者来说,社交媒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如不仅免费和易于使用,而且便于人将健康相关信息传达至目标人群。与此同时,接受者可以将信息转发和进行评论,进一步扩大该信息的影响力。就此,本文将讨论社交媒体在公共卫生中使用的现状、方式、不足与展望。

一、公共卫生的社交媒体

使用现状世界卫生组织依据Winslow的观点,认为公共卫生是社会政治概念,旨在通过健康促进、疾病防治和其他健康干预,延长寿命,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在公共卫生中,社交媒体具有巨大潜能,它可以作为卫生监测工具,传递健康促进信息,为预防医学服务,招募研究对象等。Fast等[3]将公共卫生中的社交媒体分为三类:公共卫生政府机构平台,如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EuropeanCentrefor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欧委会(EuropeanCommission)等;非政府组织平台,如ASPHER、Eurocare等;社交媒体平台,如Doctors.net.uk、Facebook等。其中,公共卫生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往往设立官网,疾病的流行趋势、日常预防知识、相关出版物、其他统计数据和志愿者招募信息等。中国人熟知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可以供作者医学健康相关内容,供好友或关注者查看、评论和转发。Zhang等[4]研究发现,在1636位参与者填写的问卷中,71.79%的人通过网络接受健康教育信息,而百度和微信是最受人青睐的搜索工具,分别占90.71%和28.30%。其中,微信又被63.26%的人认为是最理想的获得健康信息的渠道。健康信息的获得和运用,是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与预防医学紧密联系。以上信息表明,社交媒体已在公共卫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二、公共卫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方法

社交媒体可以助力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监测是公共卫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程序包括系统收集资料、管理和分析资料、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和信息的利用。Velasco等[5]认为,标准传染病监测方法源自基于指标的监测和基于事件的监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报告与基于指标的监测之间往往有时间拖延,而且基于指标的监测系统,往往对新型病例效果不好,因为无新型疾病相关统计数据。例如,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初期,由于缺乏该病毒病例相关统计资料,基于指标的监测未能及时发现该病毒而错过了最佳预防时间。基于事件的监测,以获取和管理具有公共卫生危险的事件信息为基础,可以比基于指标的监测更早、更仔细地发现公共卫生事件。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获取信息,是基于事件的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便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基于指标监测的工作效率。社交媒体可以助力公共卫生研究。以流行病学研究为例,流行病学常见研究方法有现况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大致按照“确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干预)→收集数据(→干预→再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后期追踪)”的线路进行。例如,Zhang等[4]为了收集研究对象是如何利用微信来获取健康信息的数据时,使用了Sojump进行问卷和数据收集。Sojump可以设计和问卷,详细收集调查者所提供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做交叉分析和分类统计。调查完成后,可以下载统计图表到Word保存或打印,也可以下载原始数据到Excel或导入SPSS等调查分析软件做进一步分析。也就是说,Sojump可以在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阶段大显身手。同样,社交媒体也可以在干预上有用武之地。Naslund等人[6]认为,社交媒体允许用户相互联系和支持,可供他们通过文字、照片、图像、视频等形式分享在禁烟中的经验和挑战,并可提供多种参与奖励措施,因此,可在禁烟干预中发挥较大作用。研究对象招募上,可以使用Facebook、Google、QQ、微信等广告。后期的随访率较低,是一个较严重和普遍的现象,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送提醒、电话交流和金钱奖励等方式提高随访率[6]。一个有趣的现象是,Pech-mann等[7]发现,在一个用Tweet传达禁烟干预的试验中,使用Tweet时间长、发送量大的人,禁烟持续时间更长,随访率更高。这提示我们,增加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会增加干预的效果,提高随访率。不可忽视的是,社交媒体平台在传递健康信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的纸质媒体是沿着“信息→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的线性方向传递,这意味着记者、编辑、媒体决策者可以决定信息的采集、汇总、过滤和流向,成为配置信息资源、控制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相应地,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被剥夺了选择权和发言权。网络传播则全然不同,信息在电子空间呈多向度、发散式的网络传播。这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可以成为信息的者,自媒体的出现便是这种体现。自媒体可以分为传统媒体的自媒体、社会组织/机构的自媒体和个人的自媒体[8],这三者在公共卫生中都有体现。例如,“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就属于传统媒体的自媒体,“中国疾控动态”微信公众号就属于社会组织/机构的自媒体,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微信公众号就属于个人的自媒体。自媒体可以定时或不定时地健康信息,也可以在传染病等疾病流行时预防保健信息,体现了科学性和时效性。

三、公共卫生的社交媒体使用不足

众所周知,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报道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质量悬殊,因此为提取有效信息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不仅仅需要文本挖掘等信息搜索算法的使用,还需要公共卫生工作者花大量时间阅读和寻找出与所研究的健康主题相关的内容。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和有效地报告,势必会影响公共卫生监测效果。自媒体在信息中也存在歪曲事实、主观强烈、信息重复、实用性不强等不足。超过50%的参与者认为,微信中的健康信息重复且不够专业,同时广告过多[4]。Hunter等人[9]则认为,在公共卫生研究中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存在的伦理学问题有:使用者的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信息的匿名性和保密性受到损害,信息的真实性受到怀疑,迅速变化的全球社会环境对社交媒体的冲击等。

四、展望

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业务显示,104个国家8.3亿在线年轻人(15—24周岁)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大部分地区、非洲小部分地区、大洋洲中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人数占同龄人群总数的60%—100%,中东地区、非洲大部分地区中,这一比例却在60%以下[10]。类似,我国东部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数量都高于中西部城市[11]。互联网的缺乏直接制约健康信息的获取,互联网发展的不平衡势必导致公共卫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对于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事件的监测相比于基于指标的监测,仍有信息不专业、更新频率系统不标准、算法和统计基线不完善等[5]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公共卫生研究中,社交媒体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以达到节约资源、优化方案和提高效率的目的。例如,流行病学研究中,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将实验招募信息发送到更多合适但原先不了解的人群中,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更好地收集实验数据以减轻传统双规录入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消耗,这可能涉及数据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数据收集界面是否易于理解和操作,研究对象本身是否能接触到该界面等方面,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来提高现有研究对象后期随访率,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公共卫生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努力。针对自媒体中健康信息内容重复和质量悬殊的问题,医学界要提升医疗自媒体主体的专业水平,发展与扩大医疗自媒体联盟;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虚假健康信息的鉴别力[12]。对于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可以从提高研究对象质量、加强研究者道德和法律学习、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避免和解决。

参考文献:

[8]于风.自媒体在新闻反转中的表现与思考[J].科技传播,2018(1):17-18.

[11]郑思齐,于都,孙伟增.中国城市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6,(12):11-14.

[12]冯婧,冯泽永.医学界对规范自媒体的诉求———基于“小苏打‘饿死’癌细胞”事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7,(7):81-84.

.

作者:董 超 刘璐 夏彦恺 吴炜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